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結合人才培養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需要向產學研結合的模式進行轉變,培養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生產、學習和科研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減少學生畢業后與工作之間銜接的時間。除此之外,產學研的結合也能夠促進企業和高校之間進行合作,能夠優化各類資源的配置,為社會培養出實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文章從高校的師資、對學生的培養模式和實習流于形式化三個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培養模式;改革方式;并提出了相應的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策略,希望能夠對于一線的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為培養人才提供幫助。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策略
引言
環境藝術專業是藝術設計專業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批量化生產的如今,出色的藝術設計就是在商業競爭中能夠拔得頭籌的手段,藝術設計與社會上各個行業相結合,能夠提高商品的競爭力。而環境藝術設計則是為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適、高效的環境,目標也是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因此,全面型人才需要具備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素質。目前市場形勢無法預測,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斷發生著變化,產學研的教學模式集生產、學習、研究為一體,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走入社會時不僅能夠合理運用自己的知識,更能夠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加貼合市場需求,促進市場發展,推進社會的進步。
一、目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師資力量不強,對學生的培養有所欠缺
我國在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教學起步比較晚,因此在這方面的人才不足,目前很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都是由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或者剛畢業的博士組成,教師隊伍相對而言缺乏經驗,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經驗不足,在教學能力和教學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時,由于教師自身也缺少實踐,在設計方面就不能很好地分析市場和企業的需求,也對于目前市場中的各種工藝和材料比較陌生,因此在對學生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除此之外,有的高校教師在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上比較局限,以科研思路和教學思路為主,創新性不足,因此在對學生的啟發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時也會影響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
2.傳統培養模式對學生的培養效果較差
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的培養,大多都以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為主,不太重視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而在本科階段,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也只是相對比較淺層次的,因此在這種培養模式下畢業的學生在畢業后也很難及時找到自己的社會定位,可能在工作上也因實踐能力不夠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適應。除此之外,在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缺少實踐教學的部分,學生的眼界有限,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設計理念和設計思路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靈感很少,在進行作業和實習時就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由此可見,目前環境藝術設計相關專業采用的傳統培養模式,一方面不能讓學生更加有效的學到知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畢業后應用于社會,教師和高校在認識到目前教學模式的缺陷后,應當及時進行改革,促進生產、教學、研究三者結合,培養出能夠適應市場發展和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實習流于形式化,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很多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會在大四讓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進行實習,讓學生自行尋找工作室或者公司進行工作鍛煉。然而現狀卻是,很多的學生實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一紙實習報告,有的公司如果標準較低,這樣的報告是很好拿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實習就淪為了一種形式,學生在實習中并不能增長見識、提升能力,所謂的“鍛煉”僅僅就是去公司或者工作室打打下手,頂多明白公司的運轉方式,而對于真正提高專業能力的工作卻很少能夠接觸到。這種流于表面的、短期的、應付檢查的方式也使學生產生了惰性,不愿意真正用心去尋找實習單位,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提升自身素質。而社會上的公司與工作室,也因為學生的這種態度,不愿意將比較重要、需要長期跟進的項目交給這些學生,學生即便有心想學,也可能學不到相關內容,這樣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學生的提升。因此高校和教師應當結合目前的這種情況,校外企業進行合作,并且改變學生的觀念,讓學生重視實習工作,并且從中努力學習提升自己能力的知識,開闊眼界,研究目前的市場發展方向和公司需求,從而能夠讓自己的設計能夠有實踐意義,而不至于與社會脫節,還需要再進行理念的培訓和改變。
二、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1.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行“3+1”的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中,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培養方法是,前七個學期在校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最后一個學期進行實習和畢業設計。這種教學模式對實習時間進行了壓縮,學生也會將重心放在畢業設計上,從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升,這就會導致這部分畢業生雖然順利完成了畢業設計,拿到了畢業證和學位證,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時,卻由于實踐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單位的設計工作。即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都仍然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求。因此在這種形勢下,人才培養也必須與發展相適應,對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改革,增加實踐內容和相關教學,嚴格考核制度,讓學生能從這些教學中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實行“3+1”的教學模式,即在校前三學年都進行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最后一年時間都用以社會實踐和畢業設計。同時將畢業設計的截止時間提前,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除此之外,對學生的設計實習考核標準進行重新設定,嚴格進行監督和考核,使實踐能夠切實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使學生能夠在畢業之后就能夠直接參與工作,確保工作的連續性,一方面能夠保障學生接觸比較適合的長期工作,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設計單位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時間成本,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設計單位實現雙贏。
2.實行模塊化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可以大致分為四個模塊: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以及軟裝設計。模塊化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補充專業的教學體系。同時,每個模塊都可以設置相應的選修課,以供學生能夠在學有余力的時候對這些內容進行學習,學生在本科學習時期,如果對某一個模塊比較感興趣,也能夠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進行系統的學習,不至于東拼西湊沒有方向。除此之外,“模塊化”教學有利于教師系統化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也能夠高效地組建起科研團隊,對某一個方向進行更專更深的研究。還能夠促進統一模塊的教師進行教學和研究方面的溝通,促進教師自我提升。而且“模塊化”的方向主要是依據目前市場中所需要的環境藝術設計相關進行設置的,通過這樣方向明確的教學模式,也能讓學生結合實踐的能力的大大提升。總而言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行“模塊化”的教學,既能夠結合目前的市場和社會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又能夠對教師進行提升,同時也能夠促進高校“產學研”相結合的進程,對于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有很大的益處,能夠在突出專業知識教學的同時,突出環境藝術設計的職業特點,同時反映市場需求,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策略
1.建立“產學結合”的工作室
建設產學相結合的“工作室”,能夠保證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在監管等方面會更加嚴格有效。校內工作室的建立,也能夠在校園范圍之內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相關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高校可以聯系相關的企業,結合學生學習情況以及課堂教學的效果,將企業中的一些業務融入校內工作室,一方面能夠為校外企業提供服務,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能夠在校內接觸到一些實踐項目,切實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深層次掌握,也能夠促進學生拓展思路,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綜合素質。除此之外,在建設“工作室”時,需要注意對外來的企業和單位進行篩選,選擇一些時間比較充裕,實踐項目難度適中的企業,讓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完成,在壓力適當的情況下做出好的結果;也要讓學生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正確對待校內的工作室,在導師的引導下進行實踐,以此促進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學生成功獨立地完成一個項目后,不僅收獲了經驗,也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自信心,同時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返回到基礎知識課堂中更加努力地進行學習,這對于學生畢業后迅速適應工作也有很大的益處。
2.結合專業特點在校內建設實驗室
產學研相結合不僅需要生產實踐與學習,還需要與科研有機結合,因此在校內開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驗室是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實驗室的設置,也能夠反映教學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有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驗室主要分為建筑裝飾材料施工工藝實驗室、光環境研究實驗室、建筑模型制作實驗室等,教師需要結合專業開展相應的實驗課程。在這些專業實驗室中,讓學生能夠親手對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同時借助實驗室中的實驗器材,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夠合理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學生日后參與工作以及進行科研都十分重要。比如在建筑模型制作實驗室中,可以應用科技手段,將學生制作的二維方案圖紙轉化為三維模型,從平面提升到空間,使學生能夠真正看到自己設計的內容在實際中呈現出的模樣,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除此之外,還有建筑裝飾材料施工工藝實驗室,這是學生進行設計的基礎,在實驗室中,列舉出各種具有很強技術性的裝飾材料施工工藝,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工藝的認知,從而在進行設計時能夠全面地進行考慮。這些實驗室的建設,能夠讓學生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對相關專業的認識更加全面,設計出的結果也能夠更加符合當前市場和社會的需求。
3.建設校外實習基地
校內的實驗室或者工作室都還是在學校的象牙塔內對學生進行培養,無論模擬得多貼合實際,也終究與實踐有差距,因此高校可以建設校外實習基地,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既能夠減輕校外企業的工作壓力,又能夠便于學校對學生的實踐情況進行監管,可謂是一舉兩得。在校外實踐中,學生不僅僅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還需要考慮與人相處、溝通交流等問題,還有一些在社會生活中需要自行解決的麻煩,這些都是在校內進行學習和實踐時不會遇到,但卻客觀存在,在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時會對學生造成麻煩的問題,在校外實習基地中,學生能夠提前遇到這些問題并進行解決,有利于學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減少時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在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合作的企業也能夠對學生進行考查和培養,對于能力較強,適合企業的實習生,也能夠在實習結束之后直接留在企業進行工作,這個過程也是高校為企業提供優秀人才的過程,企業一方面能夠減輕工作壓力,也能夠從實習生中進行設計師資源的補充,這樣的改革對于高校和合作企業都有很大的好處。
4.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要想促進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產學研結合,也需要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進行學習、實踐和科研。首先,高校需要招聘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到學校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或者指導學生進行實訓,需要重視對外來人才的引入,這些人才對目前的市場需求了解比較深入,能夠將目前的設計潮流和施工工藝帶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開拓思維,產生靈感。而且,環境藝術設計相關工作是一個與市場結合比較緊密的專業,而市場的需求一直都在發生變化,因此順應時代潮流,關注市場變化是教師需要具備的十分重要的一個素質。除此之外,目前已經聘用的高校教師也需要“走出去”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通過學術交流、進修等方式來使教師的觀念進行改變,讓教師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了解和引進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師的設計理念和相關能力提升之后,在教育學生時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從而使學生能夠受到教師影響,在理論知識和實踐中受益匪淺,從而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剛畢業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要想不被時代所淘汰,就需要在校期間就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高校應當結合目前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促進實踐教學內容的增加,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使畢業生能夠具備生產、學習和科研的綜合能力,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順利適應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赫楠,王麗娜.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視界觀,0,000(003):P.1-1.
[2]師立華.基于過程連續性的環境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0(15):12-.
[3]李婕.產學沿用合作模式下環境設計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產業科技創新,0,v.2(1):-1.
作者:戴菲 單位:江漢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