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改造及成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對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項目,安徽新華學院從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教師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環境工程專業實施了專業改造和建設,并從專業教育的適應性、專業教學水平、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社會聲譽等方面對專業改造與建設成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專業改造;成效分析;人才培養模式;環境工程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蓬勃發展,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不同以往、相對穩定、可持續和相互協調的新模式、新階段,為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92。
一、專業現狀及改造背景
當前社會對環境工程領域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工程應用型人才尤其短缺。如何找準定位、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環境工程人才培養質量,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已成為環境工程專業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安徽新華學院環境工程專業設置之初,即定位為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通過多年的辦學實踐,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2]。2013年5月,安徽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印發了《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發展能力提升計劃》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安徽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全面進入二期建設階段?!案叩冉逃衽d計劃”的核心任務和主要目標是建設有特色高水平高校[3]54。2014年安徽新華學院獲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環境工程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項目。在項目資助下,該校對環境工程專業進行了專業改造和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修訂,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專業教師培養,教學科研團隊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該校從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樹立專業社會聲譽等方面對專業改造建設及成效進行系統分析,可以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建設,提升專業內涵。
二、專業改造與建設措施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專業改造與新專業建設項目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改造傳統專業,主動服務和支撐安徽省重大支柱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3]59。安徽新華學院針對社會對環境領域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現狀,結合自身實際,對環境工程專業實施了專業改造和建設。
(一)人才培養模式
論證修訂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根本依據[2],也是專業改造與建設的基礎,其核心內容包括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等。在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基礎,培養適應新常態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等進行修訂,以增強專業教育的適應性。
(二)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階段,環境工程專業的覆蓋面也不斷擴展,社會性、實踐性、創新性、復雜性等日益突出,要求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應具有較強的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4]。1.實驗室建設在項目的資助和支持下,安徽新華學院加大了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在原有環境工程綜合實驗室和給排水工程綜合實驗室的基礎上,對實驗室進行了整合和拓展;新設置了環境監測分析實驗室、大氣污染控制實驗室、給排水工程實驗室、固廢資源化實驗室和物理性污染控制實驗室。其中環境監測分析實驗室為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在實驗項目設置方面,增開設計性、探索性、創新性項目,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培養學生獨立實驗工作的能力。2.實習基地建設應用型高校專業建設必須與企業聯合,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5]。實習基地是校外實踐教學的保障,也是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基礎平臺。遵循專業相近、內容銜接和發展可持續性原則[6],安徽新華學院與合肥誠鑫環境檢測有限公司、合肥朱磚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安徽國晟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建立了實習基地,為學生深入企業進行社會實踐創造了條件。院系多在第四學年集中安排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實現了實習基地接收學生進行畢業實習,構建了校企聯合指導的畢業實習模式[7];院系指導學生結合實習基地單位的實際工程問題,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并在企業行業專家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三)專業教師培養和師資隊伍
建設師資隊伍是教學中重要的決定因素,也是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能力和素質的關鍵[8],所以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1.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優化專業教師隊伍安徽新華學院加大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先后引進博士兩名,提高了專業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同時聘任了來自重點高校的教授和大型企業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專業學科帶頭人,形成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和學緣結構均合理的師資隊伍。2.強化教學與科研活動,培養專業骨干教師安徽新華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積極開展專業教學及科研活動,每學年第一學期集中開展“教學觀摩”活動,第二學期集中開展“學術論壇”活動,并針對教學與科研問題開展研討。通過教學、科研活動的開展,積極培養專業骨干教師,取得了良好效果,有4名專業教師被遴選為校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3.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培養雙師型教師應用型高校應強化應用型教師隊伍培養,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實踐教學能力[6]。安徽新華學院積極鼓勵專業教師深入企業、行業,向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學習。同時采取“請進來”的辦法,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實踐教學教師,或開展專題講座。通過交流學習,提升了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促進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切實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專業改造成效分析
專業改造與建設的實施有力推動了安徽新華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改造和建設以及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項目的順利實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2016年安徽省教育廳開展的項目階段檢查中被評為“優秀”[9]。
(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專業教育的適應性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根本依據,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改造和建設的基礎。原有人才培養方案著重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采用“2+1+0.5+0.5”的培養模式[2],但在實施過程仍然存在重視基礎理論學習、實踐教學相對薄弱、學生缺少接觸實際工程機會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前后銜接等進行了調整,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培養模式,以增強專業教育的適應性。
1.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優化是將2011級人才培養方案“2+1+0.5+0.5”的模式修改為“2+0.5+0.5+1”的培養模式。主要調整了第三、四學年的課程體系,即把第四學年第一學期安排專業選修課調整到第三學年。第三學年主要進行專業核心課程以及專業選修課的理論學習:第一學期主要安排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學習,涉及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監測等專業核心課程;第二學期主要安排非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學習,學生可根據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意向選擇適合自身的專業方向和學習專業選修課程。第四學年主要集中安排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具體是將畢業論文(設計)與實踐教學充分融合,結合畢業實習、頂崗實習中遇到的實際工程問題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學習興趣。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優化中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作了調整,尤其是把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學習集中安排在第三學年第一學期。這需要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知識為前提,所以又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如將部分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如“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提前到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設;將專業核心課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污染與控制”等涉及的基礎實驗進行整合;在第二學年第二學期增設課程“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綜合實驗一”,為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學習打下了基礎。第三學年第二學期開設課程“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綜合實驗二”,主要涵蓋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以強化專業實驗教學的綜合性和實用性。為提高學生第三學年第二學期專業選修課選擇和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第三學年第一學期增設了“專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針對專業就業方向和專業職業規劃開展實踐教學,以指導學生進行專業選修課的選擇和學習。
3.考核評價體系為提高工程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落實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院系改善了傳統的主要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大了平時考核和實踐教學環節考核。其中,平時成績占比20%,主要包括出勤、課堂回答問題、課后作業等,目的是強化學生日常學習;實踐教學環節成績占比30%,主要考核實驗操作能力、實驗結果分析能力,以及環保實踐活動等,目的是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弱化期末考試環節,期末考試成績占比降至50%。在考核方式上,改變傳統閉卷考試的單一形式,采用設計計算、案例分析等方式進行考核,著重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二)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教學水平
通過人才引進優化專業師資隊伍結構,開展“教學觀摩”和“學術論壇”等活動,以培養專業骨干教師;積極鼓勵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培養雙師型教師。通過不斷創新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得以提升。為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學院成立了安全與評價研究所,并于2013年被遴選為校級研究所,在2015年第一階段研究所驗收中被評定為“優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骨干教師的教學科研方向,2015年組建了“資源環境管理與控制”科研團隊,并被確定為第一批校級科研團隊。通過創新科研管理、鼓勵學術交流、營造科研氛圍、強化團隊意識等措施,創新了教學科研團隊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了專業中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
(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通過專業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專業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同時掌握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專業教師將學科前沿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融入專業教學中,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邀請學科專家、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學術講座或專題講座,拓寬了學生的專業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2+0.5+0.5+1”的培養模式優化了課程體系,做到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保障了專業實驗和專業實踐的開展,強化了專業實驗和專業實踐的作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夯實了專業實驗基礎,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畢業生質量顯著提升,專業獲得良好社會聲譽
專業改造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銜接,強化了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實習基地建設,將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環節有機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解決了實習基地單位的工程建設問題。如2016屆和2017屆多名畢業生從第四學年開始進入安徽國晟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進行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并結合實習基地單位的實際工程問題完成了畢業論文(設計),多名畢業生直接留在實習基地單位就業,受到實習基地單位和用人單位的歡迎,也為本專業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為后續畢業生的實習、就業提供了借鑒和通道,提高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劍.使命與責任:感悟新常態下的“向污染宣戰”[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5.
[2]潘爭偉,王艷華,羅月穎,等.應用型本科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4(3):22-26.
[3]程藝,李和平.構建地方應用性高等教育新模式:上[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李鋼,曹志林,韓明爽.地方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教育現狀與發展[J].中國科技信息,2011(9):245-246.
[5]鄒海明,黃藩茜,汪建飛,等.我校環境工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思路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6):134-135.
[6]劉文鍇.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頂崗實習的思考[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1):113-115.
[7]董金玉,袁廣祥,黃志全,等.基于實踐性人才培養的地質工程本科專業實習實訓教學基地建設[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4):115-117.
[8]黃志全,劉漢東.本科教學改革設想與實踐:以巖土、地質工程專業為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23(1):80-82.
[9]安徽省教育廳.關于公布高等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和振興計劃部分項目年度檢查驗收結果的通知[EB/OL];.
作者:潘爭偉1;周戎星2;王艷華2 單位:1.蚌埠學院,2.安徽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