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工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大國,其農業發展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為了提升經濟效益,增大產量,甚至不惜運用超量化肥及農藥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污染。因此,為了有效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文章基于生態環境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進行具體分析,并給出有關優化意見,以期在我國生態環境得到保障的同時,促使農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與農業發展密不可分。生態建設是進行農業持續發展的核心環節,應遵循我國經濟發展原則,全面思考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現狀等,同時融合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條件。農業持續發展最大程度上提升了農產品產量,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農產品在生產期間過量運用農藥與化肥,嚴重影響了土壤質量,而且農作物的過量種植與牲畜超載放牧也占去了部分土地資源,致使土地資源退化,土壤問題頻頻發生。
1生態環境視域下農業的作用
1)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結構整合。明確適宜當地土地的農業生產方式,整合完善農業生產結構,用長遠發展的目光看待生態農業,逐漸提高國內農業生產效益。2)有利于助推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是現代化管理方式與科技及諸多元素互相配合的發展模式,利用先進的技術因地制宜地大力保護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經濟全面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3)有利于提升自然資源運用率。農業在生產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強化對自然資源的運用。基于生態環境工程的農業發展,能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污染問題,提升自然資源運用率,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1]。4)有利于全面完善投融資體制。開拓生態農業是新時期的發展需求,我國政府需要特批綠色通道助力農業發展,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減少稅率、財政扶持等,鼓勵生態農業發展。
2發展生態農業的實際意義
生態環境工程下的農業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為核心,遵照經濟學與生態學的發展秩序,把科學技術與當代工程緊密融合在一起,以取得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新型農業方式[2]。生態農業讓農業發展步入健康的循環中,為生態環境視域下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環保道路。1)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整體效益。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將當今社會的農業管理經驗與科學技術結合到現有的農業生產構造中,能科學統籌規劃養殖業、種植業、農村旅游業、農產加工業等項目,為社會市場提供優等的產業服務及健康的農產品[3]。2)有助于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拓展生態農業建設,保護水源資源、土地資源,全面改善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問題,如此便能有效推動農業可循環發展。
3生態環境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1)社會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農業中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在不斷遞增,讓農產品供給從溫飽時期過渡到了充足時期,這樣既使鄉村人民的生活富裕起來,又有效解決鄉村人民的溫飽問題,進而推動糧食價值的不斷增加。另外,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逐年遞增,也讓農業生產領域更有信心規劃并進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以此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提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伴隨國內生態環境工程的逐步發展,農業機械總動能較原有水平增加了5.5倍以上。農業機械總動能的提升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并且也說明了諸多先進的機械設施被大量運用到農業生產中,這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的可持續發展。3)自然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為了全面體現生態環境工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影響,采用人均耕地面積核算辦法算出耕地面積和農業人口的比值。經過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0年中,耕地面積在逐步遞增,這說明在土地運用層面實行荒地開墾等措施,能使耕地面積逐步擴大[4]。4)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村鄉鎮化水平反映了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程度,并且也呈現了農業鄉村經濟水準的變化。伴隨生態環境工程的展開,鄉村鄉鎮化率呈不斷上升形勢。在鄉鎮化水平提升的同時,鄉村人口比例也在逐步遞減,不斷向著鄉鎮化發展。鄉村城鎮化率的提高也代表了鄉鎮經濟水平在逐步提升,這在一定限度上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經濟的升級與轉型及農業現代化發展[5]。因此,生態環境工程能帶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4生態農業環境工程存在的問題
1)農業種植設備有待提升。和發達國家比較,我國農業種植設備有待提高,農業設備方面較為落后,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國農作物質量、產量及經濟效益通常均低于其他國家。首先,國內農業種植設備在功能優化層面存在問題,亟待有效改良與提升;種植設備管控水平也不足,嚴重欠缺對農作物生長所需環境因素的監控手段,嚴重制約國內農業生態環境工程的發展,同時也嚴重阻礙種植設備水準的提高;種植設備技術在實際運用中未實現標準化與規范化,長期使用進口種植設備,和國外其他國家的技術水平有較大差距[6]。其次,生態環境工程視域下,超量運用農藥與化肥等化學物質,既嚴重污染了土地的生態環境,又危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對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2)養殖業的設備和技術有待提升。國內畜牧業的發展始終處于緩慢階段,由于養殖場的設備和技術不足,畜牧業工程未有健全技術和成套設施,與畜牧生產所需環境不符,和發達國家無法比擬[7]。若相關設備和技術得不到滿足,就會直接制約養殖業的生產力發展;加上對環境管控問題的管控不夠深入,極易引起畜禽疫病交叉感染,進而影響農產品質量,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
5實現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1)強化人才培養促進農業生態發展。加強對農業專業人才的引入及培養,能有效解決農業人才欠缺問題。相關部門應出臺有關政策支持人才引入,充分、有效地發揮人才作用,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2)開拓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態農業密不可分,而構建綠色旅游通道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建立“農業旅游”的經濟形式,保護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經濟,從而提高旅游經濟效益。3)強化綠色生態農業集團發展。促進綠色農業集團的發展,綠色農業集團需要和當地政府協作,共同關注經濟和生態環境,全面發揮帶頭作用,從生態環境角度出發,禁止實施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工程項目[8]。經營生態農業品牌,嚴格管控產品質量,維護生態農業形象,讓生態農業經濟融合地區品牌,堅持走健康發展道路。4)重視農產品的建設。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建立,增強生態農業發展,宣傳純綠色新型農產品,有助于國內農業產品品牌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5)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加強鄉村人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充分了解當今農業生產科技知識,讓鄉村人民對資源高效應用、對環境保護有新的認知。
6生態農業發展前景與未來發展方向
1)生態農業發展前景。生態農業是在自然環境優質的條件下,通過超前生態技術生產農副產品。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條件與自然環境兩個影響因素,不同國家及地區根據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條件,有其獨到的生態農業發展辦法與渠道。現今,生態環境遭到的破壞相對較多,環境保護是新時期的主題,我國需要基于基本國情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要發展好社會經濟,這對國內生態農業發展提出了較大要求,國內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方針的落實[9]。唯有全面發展生態農業,制作生產各種綠色食品,方可有效促進農產品發展,同時也確保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制止,從而切實建設生態農業。2)生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對生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可從農業環境與農業生物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農業環境最主要部分是土壤,應對土壤質量加以普查。其中,土壤質量包含土壤生物學性質、物質性質及化學性質,側重普查土壤中的生物,其是土壤質量最核心部分。鑒于目前土壤被破壞的情況,應先調整種植業結構,確保在糧食供應條件下,減少肥料作物的種植,盡可能少用農藥及化肥,以免對土壤質量造成破壞。另一方面,農業環境和農業生物是管理農業生產的兩大主體,除了確保農產品品質安全,還要確保口糧供應。總之,確保農業環境與生態農業發展相平衡,是一份十分艱巨的任務。
7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實現國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進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全面融合,更好地落實與發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葛鑫.生態環境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新農業,2019(20):29.
[2]江世銀.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工程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02(5):40-42.
[3]江世銀.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工程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2(2):43-46.
[4]韓琨.農業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商品與質量,2020(14):295.
[5]李剛,盧夢夢.水利工程設計融入生態意識的建議措施[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12):51-52.
[6]李艷霞,李波.土地工程技術在城鎮土地生態整治中的應用[J].科學與財富,2019(22):309.
[7]鐘永梅.當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20(15):226.
[8]時靜,孫迪,溫亮強.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南方農機,2017,48(1):72+84.
[9]張麗娟.農業生態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南方農機,2017,48(12):136.
作者:黃洪 單位:淮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