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臨水環境下地域性民宿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如今,為更好的服務于旅游業,越來越多的水域被開發。游客的旅游方式從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向深度體驗式觀光發展。為滿足這樣的需求,民宿建筑以及相關服務性建筑大量涌現。濱水環境一直被重新定義為人們身心放松的高質量場所,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不僅如此,水域附近的生態環境更具多樣性。本文主要研究濱水度假酒店的設計,使人們能夠對濱水空間的休閑度假體驗有新的認識。通過研究民宿建筑設計方法,探討如何最大化利用現有條件構建高質量的親水性空間。此外,還將對一些案例進行分析,以驗證良好的民宿設計與場地是如何緊密關聯的。
【關鍵詞】民宿;旅游業;濱水;民宿設計
毋庸置疑,開發濱水空間發展旅游是一個熱點話題,濱水空間的建設可以吸引更多的顧客來參觀,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關于這一點,民宿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在地區建設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然而,雖然精品濱水酒店、民宿的實例并不少見,但系統的論述卻是匱乏的,尤其是建筑與水的空間設計缺乏創新以及因地制宜的技巧。此外,大多數濱水民宿設計不能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土地利用條件、自然環境、地域特征……有些酒店甚至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建造起來的。研究如何在一定條件下更好地適應景觀環境,是民宿設計的現實需求。研究的目的既不強調建設濱水度假酒店的效益,也不主張為打造臨近水域的選址不惜投入大量資金的建設。本研究旨在因地制宜,總結相關設計策略,為今后的民宿及酒店設計提供參考。
一、民宿設計發展的原因與方向
民宿是指結合當地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和農林牧漁生產活動等資源的同時,注入獨居當地風土人情的主題內容和鄉村文化內涵,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服務和相關的設備,讓其更好地進行旅游、休閑及教育等活動。民宿熱是現代人對田園和大自然純粹生活的一種向往,城市生活壓力大且工作忙碌緊張,同時城市環境質量低、污染嚴重讓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身心俱疲。民宿則代表了一種回歸原始本真生活狀態和方式的情懷,為家人朋友聚會休閑提供了高質量的原生態場所,這正符合當下愛好戶外和健康休閑的民眾心態。民宿熱是對原始風俗人文的追憶。如今在地方政府倡導城市“保護性開發旅游”和“城市改造”的風潮下,一些歷史建筑未經修繕就被拆除重建,而國內一些度假酒店的開發項目往往被套用一些現成的民宿開發模式,整體觀念不強,忽略了地域特色,最終破壞了本土民宿建筑的獨特意境。而膚淺、刻意地營造所謂“地方特色”,抄襲和移植“異域風情”,反倒給人以虛假之感。精品的民宿設計更應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精神、靈魂的載體。民宿熱是新時代消費需求的反映。隨著近年來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與時俱進,旅游已不再是過去跟團式的走馬觀花。而后深度旅游這一概念逐步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游客可以通過民宿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融入當地人生活。年輕一代更懂得享受生活,注重生活方式的體驗,而民宿的魅力正符合了新一代消費群體。
二、度假民宿與濱水環境
在處理度假民宿和濱水環境中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在民宿的界面與水體邊緣保留一定的距離,即有容納人們活動的過渡空間,也稱間接臨水。為創造出更適宜旅客休閑觀景的居住場所,在基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濱水的過渡空間在形狀大小、層次及所處位置等方面都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充分發揮過渡空間的作用,增強濱水空間環境的體驗感,設計出精品的濱水民宿。
(一)增強濱水空間的舒適性舒適的環境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流連忘返。對于濱水環境下的民宿設計而言,環境的舒適性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供宜人的尺度和連續舒展的濱水邊界人們喜歡處在某種環境中是因為環境是可以把握的,反之,則會與環境產生陌生感。人們在濱水環境中的各種行為需要一定的活動場所,如觀景平臺、游泳池等,濱水環境下的民宿及其向外延伸的空間為人們的活動提供尺度宜人的空間,促使各類活動的發生,從而增強濱水環境的體驗。濱水空間需要用明確的邊界來限定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區分開,從而保證分隔的連續性和圍合空間的相對封閉性,這樣人們在這里更易于體會到水體帶來的安寧感。當然,需要保持分割面在視線上的通透性,避免完全的阻斷親水的可能性。2.形成多層次的空間對于間接臨水型濱水民宿來說,為了更好地豐富適應者的空間感受,更舒適地享受濱水環境,對于建筑與水體之間沒有足夠間隔的民宿類型,需要注意解決其過渡空間的層次感問題。一方面可以考慮平面上由自然環境到人工景觀的層次變化;另一方面,剖面上由水面到建筑由低到高的層次遞進。提高濱水環境的舒適度雖然都體現在景觀要素設計的細節上,但更具層次感的過渡對于提高民宿的整體質量檔次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
(二)提供欣賞水環境的多角度平臺游客選擇在濱水的民宿度假以獲得更多親近水域,親近自然的體驗。通過創造性地為人們設計更多欣賞水體和接觸水體的視角,民宿在臨近邊緣區域的處理上可以加深人們在活動中對空間的感受和體驗。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手法:1.增加豎向變化在民宿臨水的一側為使用者設計可以觀看濱水景色的平臺,這樣既方便了人們的觀賞行為,也可以使觀賞的行為與濱水區中的活動發生互動。同時,增加觀水平臺在各個平面上的變化可以使人們欣賞到環境與水在不同角度的組合畫面,豐富視覺上的感受。2.創造特殊的觀賞畫面當人們從民宿內部向外觀看濱水環境時,其內部的裝飾和建筑構造,如門洞、開窗,都會影響到觀景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能起到加深觀賞效果的作用。如阿曼馬斯喀特切蒂酒店中不同的對水景畫面的處理手法。水池作為濱水度假酒店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人工水體元素,達到了自然水體元素的和諧統一,是創造特殊畫面的重要方式。民宿中濱水空間的個性營造,有利于強化濱水環境的可識別性,強化度假酒店的可識別性。為體現濱水度假酒店的整體特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背景。
三、打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濱水民宿
地域性建筑是自然、人文和社會三者的適應性統一。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民宿因其長期處于穩定的自然環境和相似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其必然有著某些共同之處:首先,具有個體形式的相似性和整體環境的統一性。其次,由于同一地域的人群長期生活形成了行為習慣特征使其一般持有類似的地域特殊的評判準則、心理傾向、建筑觀等。再次,同一地域的建筑施工組織、施工程序、技術和工藝水平基本一致。由于地理水文、氣候條件和傳統習俗的不同,不同地區的文明各不相同,這種具有差異性的文明正是地域性文化的表現。旅行可體驗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即各種地域文化。從"客棧"到"民宿",從"同鄉會館"到現在的酒店,它一直扮演著為旅者提供食宿場所的角色。旅行者從剛進入一片陌生的區域開始了對當地的了解,民宿便成了能夠提供給他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把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傳遞給了旅客。以下通過兩個濱水民宿案例來具體說明如何結合當地地域性特色進行設計。兩個案例都處在云南大理,東臨洱海,背靠蒼山。大理位于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整體處在高原上,它往往比低洼地區更加涼爽。大理全年氣候溫和濕潤,夏季或冬季沒有極端天氣。嘲風海景酒店在環海西路大理下關和古城之間的位置上,與洱海之間沒有道路或是建筑的視線阻隔,屬于環境較好的一線海景民宿。選址優越,交通條件良好,配套設施齊全。該民宿在臨海的一側全部為公共空間,將客房部分包裹在其內。室內和室外的公共空間在設計上都表現出了通透開敞的特點。室內公共空間兩層通高,內部自由流通,外部使用玻璃和墻面進行圍合。室外公共空間特別是面向洱海的庭院,只在轉角的部位修建了一個無邊水池,空間處理走向極簡,沒有具體的功能限定,空間空曠的特點與洱海開闊的氣質不謀而合,庭院地面和水池仿佛是洱海的延伸,像一面鏡子,將現實和虛像相互映照,共同加強著人們對自然景觀的感受。位于大理雙廊鎮大建旁村,地處千年古漁村,瀾庭別院是一所當地老宅改建而成,其建筑風格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但由于受到建筑材料和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親水性方面不能滿足使用的需要,因此在設計手法上進行了大量的突破和再創作。現代材料的運用恰到好處,并沒有讓建筑突破傳統的地域文化影響,而是保留了白族院落的神韻,并利用現代材料的新特性,營建出了良好的親水氛圍。該民宿原址坐東朝西,正對大海,院落空間被一塊傳統照壁遮擋,一來為內院營造了私密的空間,同時在傳統民居中照壁這樣的布置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海風侵襲。經過改造,照壁被保留下來,而白族獨具特色的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形式也在酒店內部得以體現。然而照壁所處的位置阻礙了人們的觀景視線,削弱了酒店內部居住環境與外圍親水空間的通透性。為彌補這一設計弊端,在沿海而建的石基下用鋼結構搭建出一塊懸空在水面上的休閑平臺,通過親水平臺收納更好的景觀。原建筑兩廂房的實體的山墻面,為適應新功能的需要,己被掏空改造為一個個突出的玻璃盒子,為每一端頭的海景套房提供了最佳休閑娛樂觀景平臺。嘲風海景酒店的案例充分展現了在民宿設計中如何結合周邊自然環境去營造優質的體驗,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理優勢多層次全方位的呈現洱海的美景;而雙廊瀾庭別院在傳統民居基礎上進行的改造既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的繼承也是充分結合現代使用和審美需求的創新。
四、結語
筆者認為,濱水民宿的地域性設計應立足于本土文化,尋找能體現當地文化最本質特征的部分,從現場吸收各種信息資料,并將其結合到實踐中。因此,構建本土文化與當代文化、自然環境和人工空間的和諧關系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一個成功的度假酒店項目能夠滿足功能需求,建設一個濃縮當地風俗文化別具特色的居住休閑空間,最重要的是,適應于地域性發展的要求。我所學習和追求的地域性不僅僅是從傳統中提取建筑元素和技術,而是在遺址中尋求場所精神和結構的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方.濱水度假酒店設計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
[2]李慧莉,張碩松,張險峰.營造人性化濱水空間——濱水度假酒店地域性設計表達[J].城市建筑,2011(04):19-21.
[3]劉石磊.風景旅游區度假酒店設計的地域性表達[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4]徐建博.基于地域特色的云南度假酒店設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5.
[5]蔣佳倩,李艷.國內外旅游“民宿”研究綜述[J].旅游研究,2014(04):16-22.
[6]周麗彬.塑造有意味的城市濱水住宅群[D].南昌:南昌大學,2008.
[7]王鐸.基于顧客體驗的度假酒店空間氛圍營造[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5.
[8]曾好陽.親水型酒店功能與空間形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作者:李冰妍 單位:安徽三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