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造紙行業產業結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結合點上,提出了重慶造紙行業應加快結構調整,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治理污染,改善三峽庫區水質,以求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造紙行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
重慶的造紙行業歷史悠久,但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產品附加值低,多年沒有進行技術更新和技術改造。進入市場經濟以后,全行業面臨國內外同行業的激烈競爭,逐漸走向萎縮。隨著三峽工程2003年截流蓄水時間日趨接近,調整產業結構、治理污染、保護三峽庫區水質的問題也已提上日程。
1、基本情況
重慶市有縣以上造紙工業企業54個,其中中型企業8個,小型企業46個。全行業年工業總產值5.72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7%。全行業年提供稅金約0.5億元,但利潤為負值,1996年虧損838萬元。全行業共有職工16312人。
在中型企業中重慶造紙廠曾經是大型企業,但由于市場競爭力低下,經濟效益差,幾年前已經破產。重慶安定造紙廠、涪陵新光造紙廠、萬縣萬元造紙廠已被國家環保局會同監察部責令限期停止化學制漿。涪陵新光造紙廠和重慶安定紙廠已經相繼停產,目前僅萬元紙廠仍在生產。重慶西泉造紙廠曾經火紅過,但由于市場及經濟方面的原因已經全面停產,陷入困境。國營梁平縣造紙廠由于地處龍溪河上游,是龍溪河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已被重慶市政府限令在2000年底前停止化學制漿。其經營情況也十分艱難。
重慶市的46家小型造紙企業,多數是集體企業或私營企業。絕大多數是作坊式生產,效益低下,產品檔次低,維持艱難。僅北碚區的宏達紙業公司近幾年處于發展上升階段,而且發展速度較快。其產品檔次雖低,但產量已上升到中型企業規模。
重慶市造紙行業是導致水污染的第一大行業,其COD(化學耗氧量)排放量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排放量的28%。一個小型造紙廠就污染一條次級河流。例如流經梁平、墊江、長壽三縣的龍溪河,其水質超過四類水域標準,主要污染源就是國營梁平縣造紙廠。
重慶的造紙行業多數以麥草為原料進行化學制漿,也有以廢紙(包括進口廢紙)為主要原料,配以部分外購商品漿,用物理方法制漿。化學制漿產生的污染總量大約相當于一個造紙廠污染總量的60~80%,而且其污染難于治理。現有的解決辦法是建立堿回收系統。但由于經濟和技術兩方面的原因,重慶造紙行業的工廠目前均沒有處于生產狀態的堿回收系統。此外,據了解,東北地區以木材為原料的大型造紙廠,堿回收系統在技術上是可靠的。南方地區以麥草為原料的紙廠,即使是大型企業,堿回收系統在技術上尚有難點。
2、發展戰略
重慶市造紙行業在生產經營和環境保護兩大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從生產經營狀況看,按現狀自然發展下去,很可能會是全行業被市場經濟所淘汰,業內人士稱為“全軍覆沒”。從環境保護角度講,全行業都與環境保護“撞車”,幾乎無一個企業有希望達到環保標準。現在離2003年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已為期不遠了。從全局利益考慮,為改善庫區水質,國家對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會采取更嚴厲的措施,重慶市造紙行業的命運堪憂。何去何從,是重慶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中值得認真研究的一個大問題。對此,目前有幾種考慮。一是主張保留,而且主張大力發展。其理由,主要是從地域經濟角度和重慶市場著眼的。因為重慶的新聞出版、文化教育、產品包裝、人民生活以及辦公用紙的需求量很大。重慶造紙行業現有的產品,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沒有滿足重慶市場的需要,大約有三分之一,甚至有一半由外地產品填補需求。二是主張自生自滅,逐步消亡。其理由主要是基于這個行業的生產經營和環境保護現狀。這種觀點認為,造紙行業不是重慶的支柱行業。一個城市的經濟不應當搞小而全,工業門類齊全不一定是好事。哪怕只有
一、二個門類,只要產量大,市場占有率高,一個城市的經濟照樣上去了。這種觀點還主張,政府不要大力扶持,讓重慶造紙行業自然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