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教育思想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可持續性發展思想歷史沿革
從某種意義來說,是19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將環境保護問題帶到了我們人類面前,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加速了對于環境的破壞。在此之前,人類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界的關系比較平緩,因為生產的效率普遍偏低,不可能對自然界的平衡造成太大的干擾。但是工業革命的到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高產量、生產集中的工廠,而且帶來了更快捷的交通工具,直到現在的全球化的生產和銷售。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世界上接連發生了許多公害,最令世人震驚的是“八大公害”事件,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39年、比利時);日本高山骨痛病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1943年起);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954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起);日本熊本水俁病事件(1953年發現);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1968年)。
這些事件都分別造成了多人死亡,一系列可怕的事件引起了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
中國在1973年8月在北京召開了由總理親手策劃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正式吹響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軍號,同時開始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艱苦歷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環境保護運動中產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思想日漸成熟。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通過多項環境與發展的宣言,體現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新思想,反映了關于環境與發展領域合作的全球共識和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從此,可持續性發展思想普遍為世界各國政府接受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盡管環保運動已經發展了將近半個世紀,目前,地球的生態環境仍然處于加速惡化的狀態。事實上,商業與可持續發展是對立的,二十世紀后半期的商業活動是一種大量吞噬地球資源的能耗密集型的活動。每天,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生產所燒掉的能量是這個星球用1萬天時間才能創造出來的。或者換句話說,需要27年才能儲存起來的太陽能,在24小時內就被公用事業、小車、家庭、工廠和農場燃燒和釋放掉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發展同樣很不樂觀,世界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的城市就占了七個;廣東潮陽市的江河因受到嚴重污染,居民被迫要到外地買水飲用。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可持續性發展思想的重要性。
二、各國環境教育概覽
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都非常重視環境教育,下面介紹一下一些國家推行環保教育有代表性的做法。
1、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環境教育
威斯康星州的環境教育的定義如下: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使那些了解且參與的公民擁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技能、科學知識和社會文化教養,提高他們對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倫理意識和敏感性,并促使他們承諾承擔起個人行為以及合作行動的義務,具有環境素質的公民將通過這些行動幫助確保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性。
1985年,環境教育通過州政府的兩條立法在威斯康星州正式確立,一條是要成為教師必須接受正規大學的環境教育課程,另一條要求威斯康星州的400個學區全部要提供并發展環境教育給學生。由于這些法律和立足的教育資源,環境教育正成為威斯康星州的教育制度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學生的環境知識正在提高,并在短期還是長期都能改進環境狀況。
2、德國的環境教育
1980年,西德的各州教育與文化部長聯席會議的一項聲明對環境教育有下列闡述:對于個人和全人類來說,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現在的重大事情,它也是學校的一項任務,提高學生環境意識,使他們具有對環境的責任感,使他們養成在校內外對環境負責的行為。這次會議做出了“環境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學計劃中的一個必修內容”的決定。巴伐利亞州教育部制定的《環境教育指引》是指導州內學校環境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它列出的環境教育內容涉及環境的方方面面,從文化的、社會的、技術的、歷史的、情感的、道德的、審美的和個人生活方式等多角度提出環境教育的內容要求,共有9個環境論題,每個論題下面又含有較為詳細的內容綱目:自然的多樣化、獨特性及自然的美麗、作為環境因素之一的文化景觀和文明史及其重要性、生態學的基本規律、環境——社會——國家——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負擔的種類和范圍、作為對科學技術構成挑戰的環境問題、作為對道德構成挑戰的人與環境的關系、個人生活方式與環境、環境問題的歷史。
3、亞太地區的環境教育
1993年7月,在澳大利亞格里非思(Griffith)大學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環境教育師資培訓專家會議上,充分肯定了第比利斯會議提出的目的與目標對該地區環境教育的指導意義,并針對地區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和地區特點,對環境教育的總目的與目標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環境教育的目的為:培養對當地、地區、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政治和生態方面相互依賴的明確意識和關注;為每一個人提供獲得保護和改善環境所需的知識、價值觀、態度、行為和技能的機會;發展和豐富具有環境敏感性的行為模式,以保持一個可持續的環境。
環境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為:
意識:幫助個人、群體和社會獲得對整個環境及與環境和發展相關問題的意識和敏感;
知識:幫助個人、群體和社會獲得各種環境經驗,并促使他們理解創造和維持持續發展的未來所需的知識;
態度:幫助個人、群體和社會獲得關注環境的一系列價值觀與情感,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環境改善與保護的動機;
技能:幫助個人、群體和社會獲得識別、預測和防止環境問題的技能
參與:為個人、群體和社會在各個層次上積極參與創造持續發展的未來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動機。
亞洲各國間,日本和韓國的環境教育在世界上是比較出名的。在馬來西亞,存在著比較多的有地域性特點的環境問題,比如熱帶森林火災等。他們的正規環境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持續到高等教育結束。同時,也要求非正規教育自愿參與。這些方面和中國的情況比較相似,他們所遇到的困難也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情況相似,比如,在馬來西亞,能否繼續教育深造是由考試來決定的,因此教育大綱中沒有規定的學科就不會去教授,因為這對于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沒有用處。而環境問題特殊的復雜性使其很難被列作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科目。在目前這個研究階段,環境問題是不可能被定性、定量得十分準確的,因此,一個標準的考試體系難以出臺。目前重要的是制訂出指導性的教學大綱。
三、結論
在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怎樣強調環境問題都不為過。美國能源部長亞不拉罕預測說,今后20年地球上的能源供應矛盾將非常激烈,世界各國必須共同努力,研發新的科技來解決我們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可持續性發展思想是國際性和國策性的研究課題,它不是某個紅極一時但最終將被歷史洪流淹沒的學術風潮,而是關系著全人類未來的綱領性、前瞻性的思想,它從以往單純的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的研究進一步發展成宏觀的環境、生態、文化、發展、共生等綜合考慮、綜合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思想。
以往我們教育界對環境生態問題重視得還不夠,沒有具體的可持續性發展思想的教學內容。
環境教育任重而道遠。如果我們今天不大力發展環境教育,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明天的我們將面臨更加困難的境況,只能為解決前人留下的錯綜復雜的環境問題而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