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開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地理教學;環境教育;教育內容;教學方法
環境教育就是普及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以及利用、改造、美化和優化環境能力的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那么,該怎樣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呢?
一、全面把握中學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
地理課程中有關環境教育的內容較多,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以便更好地設計課堂教學任務及相應的課外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中關于環境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氣候與人類活動,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中東的水資源問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環境問題,巴西——城市化問題、熱帶雨林的保護,極地的保護,人口過多給環境與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山區的開發和保護,斷流、“地上河”的形成與危害,我國西部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等。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地理教材中有關環境教育的內容之豐富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學中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短缺;過度放牧、濫墾草地,會造成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乃至沙漠化;毀林開荒,會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加劇、土地貧瘠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生態惡化、環境質量下降的趨勢如不能及時加以遏制,將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激發他們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使其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切實為保護環境作出貢獻。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1.注意收集有關環境教育的資料。要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首先教師本身就應該對環境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要認真鉆研教材,從環境角度出發給學生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使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受到環境教育。除了學習、掌握有關環境的理論知識外,教師還應通過報刊、網絡等收集關于全球、中國、本省區域的環境狀況和環保動態資料,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現實存在的環境問題有一個感性認識,并引導他們結合所學的人地關系論對相關環境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重視“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強化環境教育。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除了讓學生學好基本概念、原理外,還應引導學生走向實踐??梢越M織學生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如參觀一些污染嚴重的化工廠、造紙廠、水泥廠等,并撰寫調查報告,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感受到環境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也可在各類環保主題日來臨之際,如植樹節(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保護臭氧層日(9月16日)、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等,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宣傳、紀念活動,以培養其環保意識。
3.加強環境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使其逐步養成遵紀守法的意識和行為習慣。為了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后代,世界各國都制定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森林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結合我國出臺的相關法律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能夠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法律意義,使學生懂得破壞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只是道德問題,還極有可能觸犯法律。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又可以強化他們的法制觀念,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文明行為的形成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結合鄉土地理材料,增強學生對本鄉本土的認識和熱愛。在指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把本鄉本土的優勢和劣勢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引導學生正視現實,艱苦奮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如在講授“我國地形”一課時,筆者結合鄉土地理知識為學生講述了甘肅的地理環境特點,使他們知道,甘肅的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處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要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必須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
5.將環境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學校每學期可舉辦全校性的以環保為主題的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辯論會等。通過這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環境知識、參與環保宣傳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他們的環境道德觀念,促進他們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作者:黃育軍 單位:涇川縣高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