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治理環境污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環境污染的危害
1.1土壤被酸化被污染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有:1)在肥料配比上,我國氮、磷、鉀比例約為100∶45∶17,這種化肥配比結構不合理,呈現氮肥用量偏高,鉀肥用量偏低。加上無機化肥過多,有機肥太少,不合理的肥料配比結構容易使得土壤的化肥營養元素發生偏向性富集與流失,積累性過程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2)揮發性農用化學產品等可經由一定的路徑,先進入大氣,形成第一次大氣污染;隨后引起酸雨,形成二次污染,間接造成土壤酸化及農業設備腐蝕等危害。土壤酸度增大,許多對植物生長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氧根瘤菌)的硝化作用都會受到抑制,當pH<4.0時,硝化作用完全停止,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會顯著減慢。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指出:“耕地質量問題凸顯,區域性退化問題較為嚴重,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1.2農用地膜產生多重污染農用地膜屬高分子有機化學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又產生有害物質,逐年積累下來,從4個方面影響土地生產力:1)殘膜造成土壤的通氣性能降低,透水性能減弱,養分分布不均,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2)由于土壤殘膜碎片改變土壤結構,影響正常土壤滲透現象,消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嚴重的后果;3)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農作物根系發育困難,影響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致使產量下降,據農業專家介紹:每畝地的土壤中殘膜達到3.9kg時,玉米減產11%~23%,小麥減產9%~16%,蔬菜減產14.6%~59.2%[6];4)農膜含有的增塑劑等不利化學物資,它們可能在土壤中揮發,對農作物特別是蔬菜作物產生毒性,破壞農作物葉綠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長緩慢或黃化死亡。
1.3水質惡化農業環境污染對于水體的污染是極其嚴重的。農用化學物的施用對水質的影響主要有4條路徑。
1.3.1轉換化肥等農用化學物極其容易轉換成氮氧化物,各種氮氧化物進入地下水就影響飲用水的品質。
1.3.2水體營養化作用據測定,農業施用的化肥等農用化學物高達65%不能被有效利用,流入水體,造成水體營養化。
1.3.3氣態循環部分農用化學物具有高揮發性,使用氣態形式進入大氣,通過降水進入水體,導致地下水中氮磷物質含量增高、江河湖泊富營養化。
1.3.4滲透在農田中,農用化學物所含的氮損失性外漏,導致地下水的硝酸鹽富集,影響地下水質。
1.4產生大氣污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環境污染對大氣的污染方式至少有4種。2.5.1操作方式在一般施用時,一些揮發性強的化肥和農藥會隨風飄揚,污染大氣。
1.4.2轉換方式水稻灌溉期間猶如沼氣池,在適度的氣候等條件下,氧氮化合物、甲烷等氣體會冒出來,產生大量CH4、CO2等溫室氣體,不但形成室溫效應,而且還能夠引起臭氧層的破壞。
1.4.3反硝化作用方式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農用化學物的增加,會使難溶態、吸附態和水溶態的氮化合物還原成亞硝酸鹽,轉化生成氮和氮氧化物進入大氣。
1.4.4焚燒方式我國每年產生各類農作物秸稈約6億t,其中大約50%未被有效利用[7],秸稈隨處堆放或就地焚燒,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在進行農業作業時,田邊茅草的焚燒加重了這種污染,導致大氣污染加重。
1.5對人類的危害農用化學物對人類的危害主要有直接與間接方式。雖然,人體自身具有分解或排泄有毒物質的本能,但當污染物長期持續侵入而超過人體本身的解毒能力時,污染物質便在人體體內逐漸累積,引發內分泌紊亂,造成人體正常激素失常,表現在發育、生殖、精神、情緒等多個方面。嚴重的會造成人體器官機能病變,甚至死亡。
2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
農業環境污染危害極大,必須治理,建議采取下列對策。
2.1應明確現階段農業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要進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必須明確中央政府是農業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首先,農民不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主體。主要理由:1)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關系不明晰,在我國,個體農民不是法定土地產權業主,作為集體土地的承包人,以社會現行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正常農業生產,法律是許可的,無法要求個體農民承擔農村環境污染責任;2)保證糧食安全。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主導下,化肥、農藥用量也急速增加,到2013年,我國化肥使用總量已經超過7000萬t,農藥超過170萬t(見表1),而真正被利用的不超過35%。農民無法成為大量面源性污染的責任主體。其次,把地方政府列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體也不是很適當的。主要理由有:1)資金來源問題。各地農村地方政府比較窮,拿不出多少錢來搞農業環境治理;2)投入與受益問題。事實是,當地確實出現了環境污染,但是往往倒霉的是下游區域。如果缺乏良好的區域間補償與懲罰制度頂層設計與執行,建立起利益科學分享體系,再好的政策組合也無法完全奏效;3)地方政府責任問題,由于自然流域的延伸與政府系統的保護,無法界定地方政府的責任。再者,農村面源環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公共產品性質,按照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在眾多的責任群中,作為全國農村社會管理者的中央政府,應當推為是全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總負責者。中央政府應當勇敢地承擔起責任,統帥地方政府,投入資金,集聚各種治理資源,動員全體農民參與,合理確定各類參與者的責任、權力與義務,形成全國一盤棋式規劃,并嚴格行動之。
2.2政府要有所作為由于國家管理體制的方式決定,農業污染治理還需進行頂層設計。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突破口。
2.2.1完善農業與環境政策我國的《我國21世紀議程》和《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均強調了“農業與環境政策一體化原則”。我國不能再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考慮保障糧食安全這一唯一目標,還必須同時兼顧農業與整個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2.2建立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與推廣高效體系要全面監測農田環境容量和耕地質量;建設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技術使用效率;積極推廣成熟的化學品使用技術。
2.2.3實行對流域的綜合規劃與管理應在國家規劃下,以流域/河網區域為治理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基于節氮、控磷、控藥,建設農田生態攔截系統,原位減低對農田污染排放。
2.2.4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立法我國可以有針對性地從國際環境公約、法律、條例、法規等4個方面入手,系統梳理,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2.3要完善有機產品市場建設我國已經屬于市場經濟,應盡可能將農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引入市場誘導規則。在環境物權逐漸明晰的狀況下,盡可能利用市場規則進行調節。在農業領域內,與化學促成農產品相對應的是有機農產品。來自國家認監委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達5000多家,有機生產面積已經達到200萬hm2之多,全國共有23家認證機構開展有機產品認證活動[8]。有機農產品市場已經初步建成。但是,也出現了隨意打有機產品的招牌等現象,擾亂了有機農產品市場,間接破壞了治理農業環境污染的努力,有機農產品市場的完善建設顯得十分緊迫。
3.4控制農用化學物資使用農用化學物特性各異,控制方法也必須科學、有針對性。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首先表現在它對土壤、水和大氣環境的污染。研究農藥污染的途徑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見表3)。因此,要打出“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制定最嚴格的農藥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合理使用農藥、調有效防治措施、加強重點控制等”組合拳,有效遏制農藥污染。科學施用化肥是主要的土壤培肥措施之一。施用的化肥主要以4種方式轉化與被吸收(見表4)。應引入農業環境評價體系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實施流域綜合管理,結合監測和普查,完善農業環境安全的評估體系;加強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的建設,推動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研究示范。農膜技術的推廣在實現農作物大幅度高產穩產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爛的廢舊、殘留農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殘留農膜的白色污染。環境激素污染問題已成為國際環境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實現農村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環境激素防控。“控制源頭、約束品質、科技領先、意識先進”,控制“源頭”,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保持食物多樣性,才能有效減少環境激素的危害。
2.5構筑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依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生態農業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合理組織農業生產,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功能與配套技術,實現農業生產與資源保護和資源增殖相結合,使農業綜合效益最佳的一種可持續農業(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以糧食加工企業和飼料、肥料廠為紐帶聯系了農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和漁業三大系統集成,以形成良性循環。
3結束語
農業環境污染屬于面源性環境污染,無法按照“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進行責任追究。加上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的約束,我國面源性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不低。但是,作為最大的農村環境污染源頭,我們必須給于足夠的重視,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借助科技的力量,政府有力的調控,動員全體人們積極參與,才能還優質的藍天綠地,建設美好舒適的家園。
作者:歐陽萍王俊單位:江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