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心理學城市地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環境與環境心理學
環境是作用于一個生物體或生態群落上,并最終決定其形態和生存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的綜合體。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行為與人造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行為及經驗之間的相互關系,關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的學科。它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筑設計、個人空間等等,還特別強調主體與環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強調人們怎樣受環境影響,另一方面也關注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反應。環境心理學是從工程心理學或工效學發展而來的。工程心理學是研究人與工作、人與工具之間的關系,把這種關系推而廣之,即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1].
2、地塊介紹
本次選擇地塊西起舊校場路,東限安仁路,北至福佑路,南抵方浜中路,總面積約5.83公頃,地處整個老城廂地區的東北片。區內主要有保護建筑豫園及城隍廟。
豫園是明代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園。1559年時任四川布政史的潘允端,在上海老城廂一塊蔬菜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開始營造自己的花園,但因公職在身,近二十年中屢作屢止。1577年他解職歸田,才專注于造園,自稱造園是為了能讓父母在此安度晚年,故將此園命名為豫園。
建成后的豫園占地70畝,園內亭臺、池塘、假山、樹林、樓堂館所皆為當時滬上一流。潘允端逝世后,潘氏家道式微,園林風光因此遭到很大破壞。到1760年,上海一些紳士集資重加修筑,使豫園又重顯生機。由于原城隍廟之東有一個屬廟產的內園,稱為“東園”,豫園位于廟西,故叫“西園”。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攻進上海縣城,西園遭到嚴重破壞。1853年小刀會起義,西園再次受損。1860年至1862年太平軍東進期間,西園損壞更為嚴重。至此地方紳士會議決定將西園出租給商家,并責成承租人負責修復和保護,西園又成了上海的商業和宗教活動中心。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很多難民進入豫園搶占空地,搭建棚戶,西園再次遭到破壞。
上海解放后,1956年,上海市文管會與原南市區政府聯合修復部分西園,并將東園劃入,面積達到34畝;大假山是豫園的精華,是明代遺物,點春勝跡以小刀會起義遺址點春堂為主;玉玲瓏是整塊太湖石,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內園是豫園的園中園,亭臺樓閣,假山池塘一應俱全,小巧玲瓏。整座園林建筑作為江南古典園林藝術的代表作而聞名國內外。
城隍廟占地面積約37畝“,始建于宋代,原稱淡井廟,因供奉華亭城隍,故又稱華亭城隍行殿”。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當時的知縣張守約移建于今址,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這期間雖屢建屢毀,但其殿宇在建筑風格上仍保持著明代格局,整個殿宇宏偉,飛檐聳脊,氣勢莊嚴。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上海知縣李紋重修廟宇,殿前建亭、將誥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門,并募集財帛建造牌坊一座。
清順治四年(1647年),城隍廟鑄銅鼎一座,置于頭門天井之中,上書“松江府上海縣城隍廟通天永寶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史彩捐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楊兆麟募化興工,興建鼓亭二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五月十一日占領上海縣城,侵略軍在城隍廟盤踞期間,將內部設施搶劫破壞一空。咸豐二年(1860年),太平軍包圍上海,英、法軍隊利用居住城隍廟之機,擅自摧毀假山,填塞池塘,破壞廟觀,后,城隍廟正名為豫園商場。1980年廟屋開始修復,1981年竣工后改辟為工藝品商店。
3、地塊分析
3.1地塊特點本文所分析的區域位于上海老城廂的豫園社區內,該社區占地僅0.76平方公里,有居民1.7萬戶,人口5.4萬,人口密度為全市之最。社區內包括上海中心城區中唯一一個集商、旅、文為一體的豫園商業旅游區,以其獨特的建筑風貌和繁華的商業網點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每天平均接待近10萬人次。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必然對身處其中的人對周邊環境的感覺和認知產生影響。其印象主要有二:擁擠,密度大。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擠與密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擁擠是主觀體驗,密度則是指一定空間內的客觀人數。密度大并非總是不愉快的,而擁擠卻總是令人不快的。
社會心理學家對擁擠提出各種解釋。感覺超負荷理論認為,人們處于過多刺激下會體驗到感覺超負荷,人的感覺負荷量有個別差異;密度-強化理論認為,高密度可強化社會行為,不管行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觀眾觀看幽默電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數多;失控理論認為,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2]處于同樣密度條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對環境加以控制,則他的擁擠感會下降。一般說來,擁擠不一定造成消極結果。比如每年的旅游旺季期間,豫園商業區的游客幾乎摩肩接踵,但人群整體的感覺是熱鬧、繁華,并未覺得難以忍受。
對于一塊整體看來無大區別的地區,環境認知很重要。從環境心理學來講,環境認知應該是“知道環境或具有環境方面的知識”。它是指人對環境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境的過程。主題在于環境知識如何獲得并進行加工的過程。
3.2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于頭腦中的,某些類似于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的信息。
其中,認知地圖的五種關鍵維度:路徑、邊界、區域、結點及標志,亦為對此空間五要素宣傳的最使著名的凱文林奇在城市意向研究中運用的最廣泛的手法。
路徑:人們在環境中所使用的行進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鐵線、步行街等;對于本地塊來說,既包括周邊廣為人知的方浜中路、安仁路、福佑路和舊校場路,也包括內部的相對知名度低的百翎路、豫園老路、凝暉路、九獅路、糧廳路和三林路。這些道路圈定了一個小組團的地理范圍和界限。邊界:不一定是線性成分,但傾向于是線性的,有限定和封閉的特征,象墻、法定的邊界,海岸線等;本地塊的邊界既有主要道路組成,也由豫園、城隍廟的邊界共同組成。
區域:是認知地圖中較大的空間,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區”、很多國家中的“中國城”等;本地塊中的主要區域為豫園和城隍廟。
結點:行為較為集中的點,它連接主要的路徑,或者是幾條路徑的終點,或者是路徑在此處中斷,如交叉路口、車站廣場、交通樞紐等;本地塊中,方浜中路相對地對城市交通功能更為重要。
標志:人們用作參照點的突出特征、明顯的界標和標志,通常從較遠處就可以看到。本地塊中如上海老街的牌坊、豫園商業區大門等等。從對認知地圖的影響因素來看,有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個體的社會階層及一些個體差異特征都會影響認知地圖的特點。環境熟悉程度對認知地圖的影響表現在對環境越熟悉,認知地圖就越完善,越清晰,細節越多,也越接近自然。居住在周邊的居民比上海其他地區居民認知程度高,上海其他地區居民又比外地來的旅游者認知程度更高。社會階層對認知地圖也有影響,表現在中產階級或高階層的個體對自己所處環境的認知地圖較正確。這不能不說與受教育程度有所關系。
另外,在個體差異的各因素中,認知地圖的性別差異比較明顯。在總體上男性的視空技能優于女性。這一點從本次調查出行的男女同學身上便有所體現:男同學們總是能在曲曲折折的行進之后仍能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女同學則稍遜一籌。
3.3指路地圖當人們來到一個空間較為復雜,視線不甚明朗的地區的時候,環境心理學上所講的尋路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需要。尋路是非常復雜的活動,包括計劃、決策、信息加工,所有的這些都依賴于理解空間和心理控制的能力,這種能力即為空間認知能力。
研究表明,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進尋找路徑,它們是:不同地點和位置的可區分性,視覺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間規劃的復雜性。可區分性是指鄰近位置、地點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視覺接近的程度是指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間規劃的復雜性是指交叉路口結點越少越簡單,就越不易迷失方向[3].因此一些空間規劃比較復雜的大型廣場、博物館、地鐵總站、購物中心,包括現在上海的很多居住社區,為了便于人們的尋路行為,在一些交叉路口、結點上都設置有“你在這里”的指路地圖。指路地圖與標準地圖的相同之處在于,各種特征與周圍實際環境的相應和一致。不同之處在于指路地圖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時,圖示位置與周圍環境結構匹配就可以了。
指路地圖也不同于認知地圖。標準指路地圖的各方面還是客觀的,不能任意添加、減少、歪曲。而認知地圖是主觀的,很多主客觀因素會影響它的準確性和對客觀環境的吻合程度。
4、小結
本地塊主要為商業旅游區,居住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亦多,人員構成較為混雜。空間分布特征均一,街道較窄,建筑高度不高,色彩較為一致。由于有豫園和城隍廟的存在,給人的方位感較好,但局部空間彼此過于相似不易分辨,易造成地點混淆判斷混亂。從環境心理學來講,空間整體比較喧鬧,對人心理容易形成一定的刺激,既促進了來者購買欲,強化了一系列群體行為,但同時空間較為狹長、曲折,易形成焦躁感,對長時間逗留的人是一種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