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藝術設計空間意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藝術設計是為滿足人類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適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動,并具有一定藝術氛圍或藝術意境的物質空間的現代整體藝術設計學科。研究建筑內部空間組合與分隔及家具、陳設諸要素的造型藝術,稱之為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間限定與組織及建筑、綠化、小品諸要素的造型藝術,稱之為景觀環境藝術設計,或室外環境藝術設計。由此可以認定,提供人們生活使用的環境空間,與限定環境空間的環境實體要素,以及環境空間與環境實體的營造法則,即成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課題。就環境而言,空間與實體是構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而就環境藝術設計目的來論,其造型活動的核心,則主要是創造能夠包容人的“內空體”空間環境。所以空間是設計的主體,人是設計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論家布魯諾·賽維(BRUNOZEVI)曾說過:“掌握空間與知道如何去觀察空間,是了解建筑的鑰匙。”我們將這一論斷推廣到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領域也是正確的。因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從環境空間的認識與掌握開始,教學指導思想中必須重視和強調空間意識的培養。
然而,環境藝術設計是多門類造型藝術并存的、新興的關系藝術。它將傳統的建筑、園林、雕塑、壁畫、廣告等各門類藝術,多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創造整體空間藝術氛圍與意境。環境藝術“空間”的含義與表現形式,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或者稱為空間藝術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門造型藝術的空間都更為復雜、更難被人們所理解。在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仍然比較多地存在著“重實體、輕空間”,片面地重視環境實體表象,而輕視環境空間功能和環境空間藝術意境的思想意識。這種片面、落后的錯誤思想意識,誤導了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方向及評價標準,嚴重影響和阻礙著教學的健康發展。因此,強化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空間意識,正確認識環境藝術的空間特征,已經成為一個勢在必行、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每時每刻都生活于環境空間之中,也知道空間指的是什么含義。但是,若從教學的角度來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又會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樣復雜與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空間”本身的非直觀性造成的。環境實體部分,因其具有直觀性,很容易被人關注、認識和熟悉。相反,環境空間部分,看不見、摸不著,容易被人忽視,相對顯得陌生。二是因為人們對造型藝術空間的知識了解和認識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來講,學生認識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大多從繪畫、攝影的二維平面空間開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維實體(占有性)空間;最后到建筑、園林的四維(內空體)空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這個認識過程中,越復雜的“空間”概念,越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和理性思維的參與方能把握。未經過相關專業知識訓練的人很難認識和掌握復雜的四維,甚至是具有“多維特征”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夠直接感覺環境實體。可是,環境空間印象的獲得,如果僅僅依靠某些感官是無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狀、大小、方位、距離等一般知覺之上的高一級的綜合知覺。要想全面認識和把握環境空間的特征,通常還要調動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們對實體的感覺和認識要先于空間,易于空間,而對環境空間的感覺和認識則后于實體。
傳統高等藝術教育中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是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夠直接欣賞到實體審美對象。它們運用的空間特征比較單純,而且作用也次于實體藝術形象,人們多習慣于對實體形態的審美關注。新興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主流誕生于傳統造型藝術院校,是高等藝術教育中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形態向現代藝術設計形態轉型期的新專業學科。其辦學方法還處在探索和完善階段,當新的教學體系尚未確立之前,舊的造型藝術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必然還會占有極大的優勢。目前還有些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依賴于工藝美術現成的教學體系和評價標準,甚至還會使用繪畫和雕塑的審美標準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的好壞,習慣于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意識,而對環境藝術獨特而重要的空間本質特點,則認識不清或重視不夠。實踐中往往把直觀的環境實體形態,如地面、墻壁、天花板等圍合空間的界面或空間的“外殼”,以及雕塑、壁畫、植物、水體等環境小品和公共設施,作為指導教學和評價教學的主要對象。反而將提供人使用的環境空間場所,棄之于腦后,忽視它的存在。將環境藝術設計教與學的焦點,過分地集中于空間界面的造型裝飾或環境藝術品的創造上。淡化了空間功能的探尋及空間整體藝術意境的學術研究,教學空間意識滯后于教學實踐。造成用表面化的“裝飾裝修設計”,代替深層次“空間藝術設計”的一些不良教學弊端。
現行小學、中學美術課程,以及藝術設計類高考的備考科目中,均沒有針對四維造型藝術空間知識的學習內容。一般人對造型藝術空間的了解,僅僅涉及繪畫、手工美術或雕塑小品等二維、三維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賞建筑與園林藝術?解讀建筑、園林和城市環境的空間美學價值的知識十分欠缺。然而,進一步探究環境藝術空間特征時,我們發現它比傳統意義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的空間概念復雜得多,也并非是各門類造型藝術空間簡單的累積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表達準確的,它是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的新型空間概念,因而令人感覺陌生與難懂。
二、建筑空間與環境藝術空間
在藝術辭典或美學書籍中,繪畫、雕塑、攝影、建筑和工藝美術統稱為“造型藝術”或“空間藝術”。誠然各門類的造型藝術均離不開“空間”的特征,并且都會在環境藝術之中呈現出來。但是,它們各自的“空間”概念卻不盡相同。
繪畫的“空間”是平面二維的,盡管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可能是三維,甚至四維的空間。但人與畫面為靜態相對,僅憑視覺觀賞。雕塑的“空間”是立體三維占有性空間,是以三維實體占據空間,本身并不能產生空間,人只能從外部環繞欣賞它,雕塑形體與觀眾分離,人在形體外面以視覺或觸覺感受它。工藝美術的“空間”與繪畫、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維和立體三維的。
建筑藝術是人造環境的“主體”或“骨架”部分,它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間比其他造型藝術復雜得多,它屬于三維限定性空間,并具有四維的特性,人是在“內空體”中通過運動覺和視覺把握對象。布魯諾·賽維(BRUNOZEVI)曾經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建筑空間的特征,他說:“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進入其中并在行進中來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與所有其他藝術區別開來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種將人包圍在內的三度空間‘語匯’。”應該講這種空間特性,不僅僅是建筑藝術的特性,也正是整個環境藝術的特性。其實,除了建筑設計以外,室內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和城鎮規劃設計等,與環境空間相關聯的造型藝術設計,無一不使用這種空間“語匯”。從個體的室內、庭園、廣場、道路等場所,到龐雜的城鎮都市群體形態,無一不是能夠包圍人和物的“內空體”空間。布魯諾·賽維進一步的論述更加肯定了整個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的這種空間特性,他說:“如果說建筑物內部的空間是由六個面所圍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墻),這并不意味著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圍成的空場,如(無蓋的)庭院或公共廣場——就不能同樣有效地數作空間了”,“……所有城市的空間只要視線被遮擋,不管用的是石砌墻還是成行的樹木或護岸,都呈現了我們在建筑空間中所感到的同樣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師盧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環境空間是由地面和豎向界面兩個要素構成的,比起建筑室內少了一個頂面要素。建筑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自然成為最能讓人了解和認識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我們運用這一學科知識,推而廣之,就能認清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空間特征。
從環境藝術整體來看,單純憑借建筑模式還不能完整地解讀這門構成因素和表現形態極其復雜的現代藝術設計的空間“語匯”。盧原義信曾說過:“由建筑師所設想的這一外部空間概念,與造園師考慮的外部空間,也許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個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頂的部分作為室內,沒有屋頂的部分作為外部空間考慮。所以,外部空間與單純的庭院或開敞空間自然不同。”這就是說,建筑所研究的空間,還不能完全等同于環境藝術探討的空間。鄧慶堯在其著作《環境藝術設計》中指出:“環境藝術是多學科互助的系統藝術,環境藝術是多門類并存的關系藝術。”由此可知,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構成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是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藝術空間為“主體”,再綜合其他造型藝術的空間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間體系。
三、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美
筆者認為,要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規律與特征,尋覓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對這門新興設計藝術的審美特征——獨特的時空美,進行深入的解讀與研究,并區別它與其他傳統造型藝術之間的異同。環境藝術使用的是豐富復雜的空間與時間綜合“語匯”,創造的是真實立體的空間形象。縱使環境空間由各種實體物質要素限定構成,可是誘惑視覺的形、色和材質等,并不是環境藝術審美的主要對象。反之立體真實的空間藝術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藝術不具備或無法比擬的藝術特征,真實空間美是環境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最大的區別。
1.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性
工藝美術、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審美形象,主要表現在實體形態方面。不可否認,繪畫和攝影等造型藝術,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繪和表現空間,寫實繪畫中應用的透視技法,即根據人眼觀物的規律,精準地描畫真實空間;攝影更能絲毫不差地記錄或還原一瞬間的空間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畫,畫得多逼真;一張照片,拍攝得再生動,它們終歸還是一個只能看,而不能走進去的虛擬空間。現代科技制作的電腦三維動畫,或環型全景電影,能讓人眼感覺到畫面的縱深層次或環視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視聽,產生空間幻覺。但仍然是針對人的某些感覺方面制作的“虛像”,終究無法把人帶進真實的環境空間中,去感覺冷暖干濕,嗅聞芳香氣息,觸摸軟硬粗細的真實存在。
建筑是最能讓人聯想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建筑物包含眾多的室內空間,建筑群體組合又限定出豐富的室外空間。可是它的整體氣勢、總體形象特征更多地是從外部獲得的、給人帶來類似雕塑體積造型的審美特征。
總而言之,只有環境藝術突出地表現了空間性審美特征。要欣賞環境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是人必須進入其內部空間,邊走邊看,并將所有景象通過聯想組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與審美感受。試想一下,若僅僅憑借靜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圖畫,就想欣賞和感悟到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等藝術環境的豐富多變、生機勃勃的景致,及整體空間氣勢與空間意境,無疑是不現實的,只會落得個紙上談兵或盲人摸象的結果。再如,旅游到了麗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邊,而未能進入其內部游賞。就根本無法感悟到納西人家小橋流水、天人和諧的空間意境;也欣賞不到“天堂”般綺麗多姿的西子湖風景美,留下的只有無限遺憾。唯有當觀賞者親臨三度空間之中,調動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圍各種審美信息,并經過綜合聯想與理解,方能實現對環境藝術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這種基于立體真實空間的特殊審美體驗方式,是認識和評價環境藝術特征的重要基礎,也是指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但是,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教學中出現了對真實空間美藝術特征的認識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虛擬的設計表現效果,作為構思、設計、評價的最主要對象,其重視程度超過了對真實環境空間的注意。專業建立初期不少師生過分熱衷于手繪效果圖表現的競技,之后又沉醉于電腦的虛擬視覺世界的再現。更有甚者,幾乎把環境藝術設計課演變成了效果圖技法訓練課,或者裝飾藝術創作課來上,用評價繪畫或雕塑作品的標準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正如多年前布魯諾·賽維批評錯誤的建筑評論時所言:“評論家們把評價繪畫的方法擴大運用到整個造型藝術領域,這就把一切都縮減到僅有圖面上的價值。”“這不僅是評論方法上的錯誤,也是由于缺乏一種哲學見解而引起的概念錯誤。”
2.環境藝術的時空綜合性
現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對空間的狹隘理解,愛因斯坦之后空間與時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越來越為人們重視。由龐雜的真實物體組成,通過連續觀賞審美的環境藝術系列空間,必須以運動為基礎才能實現。這種獨特的運動觀賞方式,給它的空間藝術結構中融入了時間的因素。以空間美創作研究為主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在討論空間審美時,時間也就成為新的課題。波蘭閔可夫斯基曾經提出“四維空時連續系統”的概念,這一理論認為空間除長、寬、高三維之外,還必須加上時間這一維決定因素。這正是環境藝術區別于其他造型藝術的時空綜合的“四維空間”特殊性。
眾所周知,通常藝術專業的分類方法之一是以空間和時間作為標準。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為動態的時間藝術類型;而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甚至建筑藝術,則為靜態的空間藝術類型。實際上建筑藝術和園林藝術并非單純的靜態空間藝術,在三維之外均離不開時間這一維決定因素,具有強烈的四維空間特征。以建筑和園林為母體拓展開來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與生俱來帶有空間與時間的綜合性藝術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造型。而是呈現出復雜的、多層次的空間結構,要感悟和審美,觀賞者必須沿著一定的路線“邊走邊看”。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既要以造型藝術為基礎,學習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園林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駕馭時間的知識技能。
音樂形象是在聲音的運動中形成的,是活躍的、發展的、流動的形象。在流動的時間中音符、樂句都不停變換,形成幾乎不重復的音響,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音響組合成了美妙動聽的音樂形象。環境藝術形象雖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須沿著一定次序排列、延伸、連續和展開。室內外環境藝術,在構思、設計、欣賞時,同樣講究前奏、過渡、高潮和尾聲各不相同而又連續的計劃安排。研究流動的時間、運用連續的時間,成為音樂教學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十分相似的共同規律。
3.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
環境藝術設計創作必須具備真實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個不能移動的空間,受制于周邊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也是它區別于其他造型藝術美的一個鮮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數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作品那樣,可以隨意搬運到不同的地點展出。中國瓷器和秦兵馬俑可以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到歐洲巡回展出;中國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來自法國盧浮宮、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館藏繪畫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論是誰、身居何處,要欣賞故宮、頤和園等中國皇宮及皇家園林,或者參觀法國凡爾賽宮、羅馬斗獸場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須通過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實現審美目標。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棟建筑、一條街道、一個廣場或一座公園,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間之中,并與周圍環境保持著各種聯系,這就是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處理好設計作品與周圍大環境的關系,是關乎成敗的設計原則。大環境是設計作品的背景條件,它能烘托設計作品。設計作品是大環境的精華部分,又提升大環境的審美質量。若兩者關系失調,效果就適得其反。故宮、天安門廣場的恢宏氣勢,出自于京城廣闊平原上的中軸線整體布局;圣馬可廣場優雅的藝術氛圍,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亞德里亞海的映襯;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東,是為了順應蒼山在西、洱海在東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就好似從當地“長出來”的,凸現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唯一性”景觀風貌。旅游的魅力充分顯示了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寶”。
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特征,帶給教學的研究課題是環境整體設計意識與環境個性設計風格。當前還有些設計教學實踐中因為忽視這一空間藝術特征,導致師生無視本土文化傳統和地方環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環境“舶來品”,過分宣揚“洋”材料和“洋”工藝。仿效抄襲,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脫離本地環境,違背周圍條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業。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實際,就會知道對于固定不動的環境藝術來講,沒有本地個性特征的環境形象,必然喪失吸引力。丑陋的環境作品因為固定不動,強迫人們觀看,危害遠遠超過普通造型藝術劣質品。實踐證明,整體意識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個性表現風格是藝術創造的生命之源。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針對其專業要求,全面深入地認識它獨特的藝術特征,加強空間意識的教育培養。師生務必突破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概念和習慣,從傳統造型藝術“感性”的虛擬空間感悟,轉變為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理性”的真實空間思索。以建筑和園林為“母體”,廣泛吸納各門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將立體真實空間意識注入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以造型藝術為主體,學習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園林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駕馭時間的知識技能,處理好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時空綜合屬性。重視環境藝術空間審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現實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應用本土歷史、地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鼓勵凸現鮮明地域環境特色和創造“唯一性”景觀風格的原創精神,杜絕抄襲,避免概念。拓展參觀考察、寫生勘測等實踐性教學手段,努力結合現實項目展開教學實踐。樹立全面、正確的空間意識,摒棄片面、錯誤的空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