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概念下的環藝設計形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設計表達的影響
在不同文化理念下,環境藝術設計也相異成趣??v觀園林史可知,對于景致各異的古典園林而言,中、西設計理念下所呈現的面貌和風格也各不相同。西方布局更顯規則有序,花園重要位置常有主體建筑聳立,通過各種規則對稱形式來表達出一種超越自然的信念和力量。此外,建筑、花草、樹木也極富邏輯性,集中表現了整體下的對稱及均衡美。與此同時,西方更加強調人工雕琢之美。其園林數目常被修剪為球狀、方形或錐狀等各種立體或幾何形狀。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影響下,我國古典園林中并未強調凸顯軸線,所有花草、樹木、山石、建筑都十分和諧、妥帖地布置,顯現出一種極富山林野趣的自然美感。其突出表現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此外,我國園林更具獨立性,其自成格局,布局適宜,同建筑間并無邏輯方面的主次關系存在,講究因地制宜、不雕琢。
對設計趨勢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地域文化間的差異性也在逐步削弱,東西方文化特色逐漸模糊,因而中國獨特文化理念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也在逐漸衰微。隨著全球化思潮的不斷發展和沖擊,我國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已經呈現出相對混亂的局面,甚至出現了一系列淺薄、空乏、平庸,但又無可奈何的作品。在新形式下,為了更好適應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應從我國傳統文化內部衍生而來,并體現出自身的獨特性,釋放傳統文化的鮮活魅力,為環境藝術設計模式注入營養和生命,最終推動我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模式的不斷發展。
加強文化理念的滲透,推動中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模式的實現
20世紀80年代,趕超現代化的熱情與渴望彌漫了整個中國社會,一時間內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我國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常常以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為標準來對自己國家的社會經濟進行設計和評價。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差異,這種照搬西方發展模式的行為最終還是告以失敗。如何以我國社會主體為基礎進行發展,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采用理性思維尋找淡忘已久的我國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追求現代化是如今擺在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手段的有效結合
首先,對于我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模式的實現,只有借助于現代化的設計手段來傳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才能賦予環境藝術設計以活力和生命力,也才能進一步適應生產力及科技的發展要求。將我國傳統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作為創作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體現我國的傳統特色、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為各地方風俗及人文特色營造環境藝術發展空間,最終探索一條同我國地域特色相適應的環境藝術設計創作模式,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事業的不斷發展。
(二)意境感人,增強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含蓄性
我國文化歷來講究含蓄性,即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應以境感人,切忌表達太過直觀、藝術語言太過泛濫。此即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貴不言”為我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所帶來的啟示。環境藝術既是形態語言,又是感性語言,因而其既具體又含不確定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既要表現出多義性,又要凸顯含蓄。含蓄是寬容的,其并不武斷,可引發人們對于生活的聯想及回味,并允許各種不同感受的存在,因而使得環境藝術設計及欣賞過程中更具多義性,不同文化層次、不同信仰及年齡的人,對于環境藝術的欣賞及感受也各不相同。環境藝術的含蓄性為各類人帶來了不同的遐思,為每個人想象力的發揮創造了機會,這也正是我國傳統文化力量之所在。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強調順應自然,同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如今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也為各設計人員提供了設計思路,不應盲目照搬西方觀念,而是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念,設計出我國環境藝術的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語
總之,對于我國新時期的環境藝術設計,需要設計人員應以我國傳統文化為理念,推動中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模式的不斷發展,為我國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空間,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文化體驗,促進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何川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