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山環境修復土地再利用規劃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礦山都得到了開發,部分地區的礦山開發過度,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出現問題。因此,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的土地再利用是緊急和重要的。土地再利用的規劃目標要從環境安全、人體健康和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因素考慮,其指導思想是保證土地再利用的經濟導向型、生態環境導向性和社會導向型,土地再利用的最終目的是保證土地的可持續性,并且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文章對礦山地區環境修復的土地再利用規范和措施進行研究,為類似工程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礦山;修復;土地再利用;規劃
引言
土地是人們生產生活資源的基本要素,所以土地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國際上也一直把土地再利用作為重點研究的對象。要做好土地再利用的工作,地質環境重建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是不可缺少的。我國的土地資源豐富,但是人口數量多,人均的土地資源就比較少。另外,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科技所帶來的工業開發給土地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傷害,這些導致我國人口和土地資源平衡問題的矛盾更加明顯,我國要認真對待土地再利用這項工作。
1土地再利用規劃
土地再利用規劃有三個方面,即:經濟導向性、生態導向性、社會導向性。從經濟導向性來看,土地再利用規劃就是以有限的土地資源獲得更大的利益。從國家層面上來看,土地再利用經濟導向性最重要的就是收益最大化;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來看,經濟導向性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取得更大的收益。土地再利用規劃的生態導向型是把土地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以生態系統的平衡作為規劃工作的目標。土地再利用規劃的社會導向性最為復雜,涉及的領域也最廣。土地的利用要符合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并且要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土地再利用要從地域空間流動和區域具體經濟情況作為工作起點,以企業為核心,包括家庭和個人的微觀對象是土地再利用社會導向性的基本單元。土地再利用有三個基本原則:土地再利用的可持續性,土地再利用規劃需各界協助,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則[1]。土地再利用的可持續性就是延長土地的壽命,減少貧瘠土地的出現,維持土地處于可用狀態,保證當代和后代的都可以使用土地;土地的再利用不僅僅是國家的工程,也是全社會各界人的任務,從高層到底層,從國內到國外,只有各界的人員都作出努力,土地的再利用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把土地和每個人的利益綁在一起,土地的再利用才能真正受到重視;土地的再利用不是一項隨便的工作,它應該具有嚴格的原則,在工作開始之前,要對土地的情況作出測評,采集土壤樣本,確定其中的成分,針對每一種因素給予特定的措施。礦區土地修復后,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利用,但是不能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影響。土地再利用結合地區的實際狀況,嚴格遵循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各種參數如下表:
2礦區廢棄地修復措施
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的土地再利用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即:采空區、工業廣場、搬遷廢棄地。采空區是由于礦區長期的挖掘形成的,礦井下以及重點作業區域造成的采空區面積更大。原有的礦井運輸道路會在礦區資源挖空后被廢棄,運輸道路之中的各種設備會自動的老化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并且與礦區內的空氣發生反應,生成一些有毒氣體。從各方面來說,采空區的處理是一項非常急切的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對采空區進行填充,或者進行爆破作業。工業廣場的工作主要是礦渣的清理。大部分礦渣可以直接銷毀,部分有價值的礦渣可以再利用,低價售出投入工業,節省成本[2]。礦區的廢棄建筑物可以交給拆除部門,讓相關的工作人員有選擇性的進行拆除。由于礦區的工業化作業,礦區的土地和生態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對于受過污染的土地,相關的維護部門要對土地進行化學恢復,使用一些化學物質中和有毒元素,并且利用土地的自我恢復功能,盡量減少土地的污染程度;對于污染程度過重的土壤,要進行換土工作,換土工作就是把原有的土地運走進行消毒處理,并且填充功能齊全的新土壤。生態措施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泌作用,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屬,并且殺害有毒的微生物。所以除了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分泌作用,還需要借助其他的機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動需要的周期比較長,而且分泌的物質數量少,對于范圍大的礦區作用不大。一些數據可參考楊家杖子地區情況下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礦山的環境修復的土地再利用要對礦山的土壤進行樣本采集,并且送到相應的機構進行分析,在修復工作進行之前,對土壤的情況進行預測,根據不同的預測結果確定修復的方向和方法。另外,修復工作要針對采空區、工業廣場、房間廢棄地三個方面進行,結合礦山廢棄地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方向的修復工作,保證礦山廢棄地的環境得到較好的修復。
參考文獻:
[1]李瑩瑩,張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7(02):28-32.
[2]劉啟順,馬齊,朱賀,etal.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研究[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8(01):95-96.
作者:劉夢君 金圣杰 單位: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