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教育得到了相關部門越來越多的重視,校園環境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而文化校園建設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重視。基于此,本文從意境的創建和人性情感的賦予兩個角度入手,分析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和設計的構思重點。基于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的功能要求和實踐目標,提出了功能性、以人為本以及文脈延續3項基本原則,以期為相關設計人員提供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文化校園;教學建筑;裝飾設計;室內設計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校園文化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重視。為了提升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需要在教學建筑中體現校園文化,創建出一個具有個性和魅力的文化校園,推進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
1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和設計構思
教學建筑設計同普通建筑設計在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為人類提供空間服務。但教學建筑的功能比較特殊,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兼顧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功能,因此教學建筑需要有自身的文化基準,在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1]。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學校對于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新型的教學建筑不斷涌現。然而,在工業化的發展背景下,校園環境變得越來越單一,喪失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底蘊。這導致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受到影響。教學環境的設計應該以教師和學生的需求為主。文化對于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教學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的營造為校園環境賦予了特殊的含義,體現了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色,進而可以明確文化在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的意義。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天府校區室內設計裝飾工程為例,項目設計面積8800m2,包括孵化樓、科研樓等教學場所的室內裝修設計,選擇的材料經濟耐用,造型簡潔明快,結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同時體現天府之國高校獨特之處,充分體現校園文化以及校園特征。通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進行具體設計時需重點關注意境的創建、賦予人性情感。
1.1意境的創建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教學建筑的設計,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優雅、寧靜、具備文化氣息的學習和交流的環境,提升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學建筑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空間載體,設計的時候需要創造出簡潔明快、富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品味的學術環境以及交往空間,從而為室內環境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另外,在進行教學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區域內部的自然環境、人文要素及地域特色等進行設計,全方面提升室內環境的辨識度,幫助學生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空間場所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行為心理及價值觀念的集中反映。室內設計可以給予建筑各種意義和精神,體現區域內部的文化設計水平。
1.2賦予人性情感
建筑設計需要滿足“人”的需求,體現“人”的情感表達。教學建筑的室內空間設計需要以“人”為主導,為“人”而服務,創造出充滿人性化的空間。因此在進行設計時,需要重點關注人類對于空間環境的多樣化需求。在進行室內空間設計時,可以在一定位置設置相應的人性化設施和公共開放空間的立體組織,為廣大師生提供便利的同時突出環境自身的藝術特征。對于教學建筑而言,這一需求主要體現在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可以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實現思想上的升華。這種升華更集中在文化上,最終是人類情感的集中表達,也是校園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示和體現。
2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原則
藝術是天馬行空不受拘束的,但是教學建筑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作為一種功能性建筑物,針對教學建筑進行設計時不能僅僅關注藝術美感,還應注重其功能以及文化的表達。基于此,設計需要遵循一定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的原則,可以在保證建筑自身的功能性的同時,提升整個建筑物的文化內涵,促進文化校園的建設,為廣大師生提供舒適的生活以及學習環境。
2.1功能性原則
教學建筑屬于典型的功能性建筑。在進行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時需要遵循功能性原則,在提升教學建筑文化范圍的同時,優化內部的功能需求。實際上,教學建筑的室內設計對于內在使其效率及秩序性具有比較高的要求,在進行設計時需要在建筑物內部提供一整套信息傳輸、教學科研的內部環境,同時為外部學術交流提供方便。在進行室內設計時,需要對教學建筑的內部空間進行合理的功能劃分,一般而言需要按照動與靜、開敞與封閉、單體和群體空間進行。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設計關系著一個學校的整體形象、辦學層次以及辦學風格,因此內部環境設計不宜太活潑輕佻,需要突出嚴謹、大氣,透出秩序感,富有理性且不失生機,使得個體在進入空間時就能被文化影響,從而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進而提升教育水平,并在學校內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2以人為本的原則
建筑設計需要以人為本,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實際上,人才是環境的主體,也是教學建筑服務的對象。因此在進行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時,需要為整個教學建筑注入生機以及活力,進而提升教學建筑的人性化程度,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2]。學校富含文化氣息并且具有比較漫長的發展歷史,進行室內環境設計時,應考慮和學校的歷史文化以及使用需求等息息相關的因素。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提升,教育的理念和指導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學生和教師對于教學建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基于此,在進行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時,設計者需要了解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美學等相關的知識,充分地了解現代教學建筑使用者的行為層次、心理需求、情感表達以及審美需求,從而在保證校園內部教學建筑功能性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在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的使用層面上進行創造。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曾經說過:“只有把技術功能主義的內涵加以擴展,甚至覆蓋至心理領域,它才可能正確,這是實現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徑。”教學建筑是典型的功能建筑物,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在延續文化脈絡的同時進行空間設計,比如在教學樓中心設置休息區,利用綠化植物進行空間劃分,從而可以在內部形成半私密空間,為師生提供舒適的休息空間以及活動場所,提升建筑物的人性化服務水平[3]。
2.3延續文脈的原則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人類的行為以及活動產生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人類活動則是文化的主要來源[4]。文化的定義比較復雜,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因此,在進行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時,需要遵循延續文化的原則,應按照校園自身獨特的文化進行設計,為新時期的教學建筑提供足夠的文化內涵,從而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助力學生三觀的培養以及人格的塑造,推進教育水平的提升。每一個高校自建校以來經過發展,都會形成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體現出區域內部的人文因素以及社會因素。教學建筑的室內范圍設計也需要融合高校自身的校園文化,不可脫離時展的需求,隔斷校園發展的歷史和文脈。在進行教學建筑設計時,需要對傳統環境的內涵進行具體的分析,根據學校自身的傳統文化創造出和學校自身相符并且可以協調發展的新形象,利用這種方式可以體現自身所處的歷史位置,并且可以實現校園文化傳統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歷史延續性。這種延續性除了保持學校自身的傳統外,還有內部空間結構、校園生活及文化傳統的延續,這也是校園文化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另外,自然環境因素如地理區位、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地質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也需要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從而體現地方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實現對區域內部的文化特色的傳承,保證教學建筑的設計可以符合學校師生的實際需求[5]。
3結語
文化校園教學建筑室內環境營造與設計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工作,需要綜合考慮使用功能、美觀以及文化環境等因素,從而在教學空間內部打造一個更具人性化和高效率的教學空間,使得校園文化可以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從而實現文化滲透,發揮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推進教育行業的發展。
作者:黃龍躍 單位:中交地產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