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減熵化在林業發展中應用的文獻學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復雜系統生態論中減熵化理論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旨在減少林業發展過程中系統熵增(減熵化),減少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無效勞動(減商化)。對當前研究文獻統計分析表明,在時間分布上,有2006年~2008年與2012年~2015年兩個研究高峰期;在研究層次與學科分布,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林業、農業經濟、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等多層次、多學科,屬于多學科綜合性應用性研究;在作者與機構分布以及被引頻次上,主要作者與機構貢獻較大,被引頻次較高。
關鍵詞:減熵化;減商化;發展;生態論;文獻分析
林業建設,包括林業產業建設、生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如果僅僅從狹義的林業行業而言,生態建設特指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包括森林培育、森林保護,這里的森林指的是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文明建設,特指生態文化建設中林業文化建設。實際上,林業是個復雜系統,林業建設不能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林業行業,而應該著眼于整個人類社會系統的和諧與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著眼于發展而不僅僅是建設。因此,開展林業發展理論研究,特別是復雜系統生態論中減熵化理論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減少林業發展過程中系統熵增(減熵化),減少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無效勞動(減商化),對于促進我國當前林業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開展減熵化理論在林業發展中應用的文獻學研究,有利于總結林業發展理論研究成果,有利于拓展林業發展理論研究領域,有利于林業發展理論成果交流與利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林業發展理論研究水平,并指導我國當前林業發展宏觀決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文獻分類包括基礎科學、工程科技I輯、工程科技II輯、農業科技、醫藥衛生科技、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II輯、信息科技和經濟與管理科學,文獻資源類型包括期刊、報紙、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國內會議論文、國際會議論文、學術輯刊。檢索條件為:(主題=減熵化或者主題=減商化)或者)題名=減熵化或者題名=減商化)或者(關鍵詞=減商化或者關鍵詞=減熵化)或者(主題=林業并且主題=生態論)或者(題名=林業并且題名=生態論)或者(關鍵詞=林業并且關鍵詞=生態論)或者(主題=和諧林業或者題名=和諧林業))或者(關鍵詞=和諧林業)(精確匹配),專輯導航:全部;數據庫:文獻跨庫檢索。檢索結果,1979年~2018年共有減熵化理論在林業發展中應用研究文獻124篇。
2文獻學分析
對檢索到的124篇研究文獻,采用文獻學中統計分析方法,進行文獻學分析。
2.1時間分布分析研究文獻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圖1表明,自2003年開始有學者開展相關研究,2003年~2017年,年均發表研究文獻8.27篇。有兩個研究高峰期,2006年~2008年為第一個研究高峰期,2012年~2015年為第二個研究高峰期,兩個高峰期最多發表文獻年份分別為2006年和2014年,分別發表研究文獻15篇。
2.2研究層次與學科分布分析研究層次涉及行業指導(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社會科學)、工程技術(自然科學)、政策研究(社會科學)、職業指導(社會科學)、行業技術指導(自然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然科學)、專業實用技術(自然科學)等研究層次,以及林業、農業經濟、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植物保護、企業經濟等學科,如圖2、圖3所示。顯然,減熵化理論在林業發展中應用研究屬于多學科綜合性應用性研究,涉及學科較多,研究范圍廣,應用林業學科之外的先進研究成果,開展林業發展理論研究,對指導林業發展決策,促進林業和諧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2.3作者與機構分布分析作者與機構分布如表1所示。主要作者包括張國慶、朱超平、周生賢等。機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潛山縣林業局、東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等教學科研單位、國家政府機構和基層生產單位。
2.4被引頻次分析被引數排名前20的文獻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張國慶的《生態論與生態經濟化研究》《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試論和諧林業》等文獻被引頻次較高,其次還有周生賢的《論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李寧的《我國不同類型地區現代林業的差別性政策研》、李月梅的《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財政政策研究》、王坤宇的《基于減商化理論的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對策探討》被引頻次也較高。
3結語
通過對124篇文獻的研究,以及拓展檢索相關研究文獻表明,張國慶在《生態論:復雜系統研究》《發展學》和《系統企業學:再生•進化》中,提出促進系統健康與進化的減熵化理論,以及在發展學中減少人類社會無效勞動、提高人類社會有效勞動比率的減商化理論,并將之應用于林業和諧發展(和諧林業),豐富了林業發展理論研究內容,拓展了林業發展理論研究領域。周生賢則從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入手,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及“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劉寧、李月梅、張寶生等則從地區差別性政策、公共財政政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現代林業發展的策略。王坤宇、華余兵、王燦國、王艾等則根據我國當前林業發展現狀,從減熵化、公平發展、多元發展以及林業產業減商化等角度,對我國當前林業發展提出了應對的對策。
作者:何紅民 單位:懷寧縣高河林業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