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詮釋二化螟大發生原因及綜防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了賈汪區二化螟的發生特點,分析了其發生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為二化螟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二化螟;發生特點;發生原因;防治措施;江蘇徐州;賈汪區
1發生特點
1.11生早、持續時間長、為害重,2生峰次多、時間長
2009年由于5月線路不通沒有開燈,到6月4號燈光通電正常,當天1代燈下蛾量為215頭,整個6月上旬每天平均蛾量為147.4頭,雌雄比為1.9∶1.0,6月12日為終見期,累計蛾量1099頭。田間4月25日在稻樁上對越冬基數剝查,蛾量為8116.5頭/hm2,較2008年多2334.0頭/hm2。秧田6月1~3日進入發蛾高峰,當時秧田有卵1.0萬塊/hm2,6月10日止累計卵量為3.0萬塊/hm2,秧田發蛾盛期為5月27日至6月8日,持續了12d。2代燈下7月27日始見,而峰次較多、時間長,到8月24日一直為盛期,9月15日終止,其中8月1日、19日、27日3次峰日,當日蛾量分別為19、35、29頭,9月12日下旬仍零星出現。10月上旬,田間還能見到二化螟成蟲。從7月22日至9月30日,各旬累計蛾量分別為54、109、118、100、43、115、1頭,累計為540頭。
1.2螟害損失率高
由于2009年二化螟發生重,提出了秧田防治1~2次,本田普遍防治1次,甚至有的農戶防治3次,結果秧田危害較輕,本田危害較重。7月中旬調查被害穴率0~30%,平均8%,枯心苗率平均1.6%,高達5%,為害重的田塊“枯心塘”率均占全田的4%左右,嚴重達10%左右,殘蟲量9450~30001.5頭/hm2,平均為19726.5頭/hm2,是2008年同期的2倍,一般雜交稻重于粳稻,部分失治田螟害穴率達40%以上,“枯心苗”達15%以上,失治面積約33.33hm2。2代同樣為大發生。由于1代殘蟲量較高,造成2代加重危害,9月15日調查(收獲前)失治田,“枯心塘”率占全田的15%以上,嚴重的達20%左右,螟害穴率平均為1.05%,殘蟲量19863.75頭/hm2。失治面積100hm2左右,9月25日對產量損失測定,粒重下降11.8%,直接稻谷損失105.9t。
1.3地區差異均等
近幾年來,原紫莊鎮西部幾個村二化螟發生較重,東部發生輕,特別是中西部,如阮莊、趙莊x董莊、彭莊、徐臺等村,麥、稻年年連作,常年發生偏重,近2年東部螟蟲危害同樣加重,已遍及全鎮。
2發生原因
2.1蟲源基數較多,發生條件比較適宜
多年來,稻、麥連作實行免(少)耕,大面積的稻茬得不到清理,給螟蟲提供了“寬敞”的越冬場所,促使螟蟲有效積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用材“生火”改用了“現代化”的能源生火,使大量稻草堆滿場間、地頭、路邊,再加上溝、河、路邊、雜草叢生,多年不清理,給越冬蟲源提供了棲息處。水稻落谷提前,1代螟蟲增加。近兩年來隨著品種的更換,水稻落谷由5月初到5月10日,提前到了4月26日至5月初,前移了5d左右,在1代二化螟發蛾盛期,而秧齡已達3~5葉,增加了1代的有效蛾量,提供了產卵場所。雜交稻早熟品種的擴大促進了積累。目前大面積推廣特優559,破口抽穗與1代二化螟卵孵期不相吻合,有利于晚熟品種為害。越冬期干旱少雨,越冬成蟲活率高。近2年來秋冬一直干旱少雨,氣溫偏高,提高了越冬幼蟲的生存率和生活力。通過對越冬蟲源基數調查,1999年殘蟲量為1950頭/hm2,2000年為4911頭/hm2,2001年為6769.5頭/hm2,2002年為8161.5頭/hm2,為2009年二化螟大發生奠定了基礎。
2.2適生危害期延長
二化螟為害期與水稻敏感生育期吻合程度較高,特別是早栽稻與1代為害吻合,晚栽晚熟稻與2代為害吻合,這樣就延長了適生危害期。不同的品種、栽插期、成熟期及施肥水平,其為害程度不同[2]。通過調查,1代為害,早栽為害重于晚栽,施肥重的受害重于施肥輕的;2代為害,早熟品種輕于晚熟品種,特別是汕優類品種為害重。另一個因素是水漿管理,灌水淺受害重于灌水深的。
2.3藥劑防治存在問題
藥劑品種不同效果有差異。目前農藥市場較混亂,品種多而復雜,同一藥劑成分不同,且品牌較多,不能統一性藥劑防治。實踐證明在總體推薦的藥品中,防治1代螟蟲適期內必須用內吸性強藥劑,如40%久效磷為最佳藥劑,而甲胺磷、樂果防效差不能使用。殺蟲雙、殺蟲丹應為當家主方。這為防2代螟蟲打下較牢的基礎。在防治2代適期內,如離收獲還有30多天,也可適當加些有機磷藥劑(在不超過標準殘留量下),否則用一次性藥劑在大發生的情況下難以控制。另外,施藥量要足,特別是2代防治藥液量要足,提倡放深水(5cm以上)細噴霧,不能粗噴。掌握水稻不同生育期、破口的早晚進行技術指導,在適期內防治后,根據情況適當二次補治,為壓低第2年的蟲源基數打下良好基礎。
3防治措施
盡量統一品種、統一指導、統一藥劑、統一防治。強化冬季清理雜草,銷毀積存稻草,耕翻稻茬殘蟲基數,開展綜合防治[3]。治理農藥市場,選擇高效藥劑品種,加強基數研究,積極開發新型內吸、高效的治螟藥種。加強檢測系統建設,提供預測預報的準確率,認真實施綜防技術,狠抓農業防治,在化學防治中,應堅持實施“狠治1代、普治2代、壓低越冬代的基數”,妥善協調好各項技術措施[4]。改進耕作制度,實行水旱輪作,充分發揮“栽培避螟”的作用,把螟蟲的危害損失降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