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增強牧區水利構建推進畜牧業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劉國玉單位: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牧區處
1四川牧區的基本情況
四川牧區位于四川西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界于北緯26°03′~34°19′,東經97°02′~104°26′之間。東西綿延650公里,南北寬達900多公里,幅員面積29.7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總面積的52.7%。四川牧區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據國家統計資料,在全國五大牧區中,四川牧區草原面積居第五位,牲畜頭數居第三位,主要畜產品產量和畜牧業產值居第二位,單位草原面積畜產品產量和畜牧業產值居第一位。可見,四川牧區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四川牧區包括甘孜、阿壩、涼山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轄10個純牧區縣,38個半牧區縣。區內草原面積1633萬公頃,占全省的72.5%。1995年,草食牲畜存欄1291萬頭(只),其中大牲畜629萬頭,占全省的51.34%,羊662萬只,占全省的54.96%;產牛羊肉9.2萬噸,奶17.4萬噸,羊毛3415噸,分別占全省的33.04%、62.11%和94.85%;畜牧業產值19.5億元,占本區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其中純牧區縣高達80%以上,四川牧區畜牧業,不僅在全省畜牧業中,而且在全國畜牧業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四川牧區水資源概況
我省牧區境內河流眾多,水系發育良好。除若爾蓋、紅原境內的白河、黑河屬黃河水系外,其余均屬長江流域,水系呈不對稱向心狀分布。牧區各大河流分別注入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各級支流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60條,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4條。各河流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431.6億m3,占全省當地水資源總量3057億m3的46.8%,是全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除河流眾多外,牧區還分布有大小湖泊1000余個,總蓄水量75.6億m3;各類冰川200多條,總儲水量210億m3。牧區地下水資源也十分豐富,其年流出量為166.6億m3/年,可開發量10.2億m3/年。豐富的地上地下水資源,為搞好牧區水利建設創造了條件。
3水利建設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
我省牧區雖然水利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牧區地域廣闊,地型復雜,氣候多變,季節性供水不平衡,干旱缺水和洪澇災害仍嚴重影響著牧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以旱災為例,據氣象資料記載,牧區每年冬干春旱普遍存在,夏旱比較嚴重,伏旱也時有發生。春旱使牧草返青推遲,夏旱使牧草長勢變慢,伏旱使牧草提前枯黃,產草量明顯下降。1994年,我省牧區發生特大旱災,許多地區5~9月降雨量平均不足30mm,致使牧草返青比常年推遲約20天,牧草枯黃比常年提前約30天,牧草產量比正常年景下降20%~30%,牧區畜牧業生產遇到了嚴重困難。由于牧草欠收,冬草不足,當年冬季和翌年春天牲畜缺草,在雪災中凍餓死亡41萬多頭(只),畜牧業遭受了嚴重損失。為緩解草畜矛盾,保持畜牧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牧區在加強草原建設的同時,注意將草原建設與水利建設相結合。到1995年,牧區已有可灌溉的人工、半人工草地近7萬公頃。據測試,草地經過春、秋兩季灌溉,牧草返青期可提前20天,枯黃期可推后20~30天,使牧草生長期延長約50天。灌溉過的草地,牧草產量比無水灌溉的草地牧草產量約提高1倍左右。近年來,地處川西南牧區的涼山州在大面積種植優質豆科牧草光葉紫花苕的實踐中,水利的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在冬旱的情況下,有水灌條件的牧草產量大都在3000kg以上,而無水灌條件的牧草產量僅1000kg左右。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牧區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加強牧區水利建設,合理開發和利用牧區水利資源,對促進牧區畜牧業的發展和改善牧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都有重要作用。
4牧區水利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解放前,我省牧區水利設施十分落后,除半農半牧區熱量條件較好的個別地方外均無水利設施。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牧區發展,對水利建設也給了一定的扶持。1949~1989年的40年間,國家在小型水利和基建上共投資3.01億元。牧區水利從無到有,為農牧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我省牧區水利建設起步晚,草地可灌面積僅6萬多公頃,而且工程標準低,規劃不合理,管理跟不上,效益發揮差。目前,我省牧區水利建設的現狀,可以用“四多四少”來概括,即:在工程布局上,半農半牧區多,牧區少;在工程規模上,小型工程多,中型少;在工程類型上,引水工程多,蓄水工程少;在服務對象上,為糧經作物多,為草原牧草少。牧區水利建設,遠遠跟不上牧區經濟,特別是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牧區水利建設發展不平衡,滯后于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認識落后。長期以來各級對牧區特別是純牧區水利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把牧區水利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對水利建設的重點和方向調查研究不夠,缺乏全面的綜合建設規劃;二是投入不足,牧區地域廣闊,條件艱苦,水利建設欠帳多,困難大,農牧業用水和人畜飲水需求大,任務重,但每年國家給牧區投入的水利建設資金微乎其微,牧區水利建設同內地農區的差距不斷擴大;三是管理不善,水利科技服務和水利工程管理跟不上,牧區水利科研和技術推廣,特別是草原牧草的灌溉試驗研究幾乎還是空白。
5加強牧區水利建設的幾點建議
我省牧區草地畜牧業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畜牧業是牧區廣大農牧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同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因此,牧區水利建設應以畜牧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以解決人畜飲水和草原灌溉為重點,在有條件的地方還要搞好小水電開發,以解決照明和草畜產品加工的動力來源。為加強牧區水利建設,促進畜牧業經濟發展,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要把搞好牧區水利建設提到促進牧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的政治高度來認識,把搞好牧區水利建設納入牧區經濟建設規劃計劃,切實加強領導。牧區各級黨政領導都應有專人抓水利建設的組織協調和規劃實施工作,以保證牧區水利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二是因地制宜,搞好規劃。在搞好水利建設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工程的管理和養護,以充分發揮其工程效益。我省牧區不僅地域廣闊,而且地型地貌復雜多變,水利建設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搞好規劃,分期建設,綜合治理。從以往水利建設的經驗來看,水利工程的管理,保護與建設一樣重要,過去有的工程由于只建不管,病害毀損嚴重,效益逐年下降,有的甚至報廢,失去了工程價值。為改變這一狀況,今后在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應認真宣傳貫徹《水法》等水利法規和有關政策,制定水利工程管理,養護的規章制度,做到管理和養護工作一齊抓。三是廣開渠道,爭取資金。牧區水利建設資金不足,是水利建設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快牧區水利建設的步伐,必須加大投資的力度。但是,我省牧區經濟基礎差,底子薄,財政拮據,國家的水利建設資金也很有限,靠財政增加投入不可能滿足牧區水利建設的需要。因此,各地應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鼓勵群眾集資和引進外資,促進牧區水利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綜合性建設方向發展,在加快建設步伐的同時提高建設效益。四是重視科研,強化推廣。要認真開展牧區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我省牧區科技力量薄弱,尤其是水利科技隊伍十分缺乏,于水利工程規劃、勘測、設計、施工和管理、養護工作十分不利。為此,一方面要注意培訓當地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有關科研、教學和設計單位應組織科技支援和服務,以引導牧區水利建設向科學化、系統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