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技體系現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了弄清洛南縣農技體系現狀,了解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全縣開展了農技體系現狀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洛南縣農技體系共核準編制493人,現在實有人員503人,總體超編2.03%。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知識老化嚴重、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人員思想波動較大、推廣機構運行乏力,提出了提高思想認識、強化隊伍建設、改進服務方式、加大政策扶持等建議。
關鍵詞:
農技體系;現狀;對策;洛南縣
洛南縣位于秦嶺東段南麓,縣境內北部秦嶺環繞,是一個以中低山為主體、嶺谷相間的土石山區農業縣,屬黃河流域、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的山地氣候。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全縣總人口4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萬人,耕地面積3.07萬hm2,人均耕地0.077hm2。當前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5.07萬hm2以上,總產15萬t,馬鈴薯、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著力點[1]。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迅猛發展和農業轉型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技體系在科技服務中呈現出了一些不相適宜的問題,為此筆者對全縣農技體系現狀開展了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期為農技體系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1農技體系現狀
1.1機構狀況洛南縣農技體系由12個縣級單位和16個鎮級服務單位構成。縣級農技體系改革在2012年完成,鎮級服務單位是根據《洛南縣鎮辦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洛辦發〔2015〕20號文件)精神,整合原鎮辦農牧綜合服務站、林業站、水務站和社會事務服務站的扶貧職責,組建農業綜合服務站。主要承擔農業、林業、水務、扶貧等綜合服務工作,全縣成立16個農業綜合服務站。綜合服務站事業編制,經費財政全額撥款,副科級規格,隸屬鎮辦政府管理。
1.2人員狀況全縣農技體系共核準編制493人,現在實有人員503人,總體超編2.03%。其中縣級農技體系12個單位,核準編制135人,現有在崗人員170人,超編25.93%。鎮農牧綜合服務站核準編制358人,其中全額235人、差額123人,現實有人數333人,其中全額269人、超編14.47%,差額64人(鄉鎮獸醫),未超編。1.2.1性別結構分析在全縣503個在職人員中,男性372人、女性131人,男女比例2.84∶1,縣級單位男性122人、女性48人,男女比例2.54∶1,鄉鎮男性250人、女性83人,男女比例3.01∶1。男女比例總體接近3∶1。
1.2.2年齡結構分析35歲以下人員48人,占總人數9.54%;其中縣級單位12人,占縣級總人數7.06%;鄉鎮36人,占鄉鎮10.81%。36~40歲人員99人,占總人數19.68%;其中縣級單位42人,占縣級總人數24.71%;鄉鎮57人,占鄉鎮17.12%。41~50歲人員168人,占總人數33.40%;其中縣級單位67人,占縣級總人數39.41%;鄉鎮119人,占鄉鎮35.74%。51歲以上人員170人,占總人數33.80%;其中縣級單位49人,占縣級總人數28.82%;鄉鎮121人,占鄉鎮36.34%。如果將40歲以下人員列為青壯年,41~50歲人員列為中年,51歲以上人員列為老年,青壯年人員占29.22%(縣級31.76%、鄉鎮27.93%),中年人員占33.40%(縣級39.41%、鄉鎮35.74%),老年人員占33.80%(縣級28.82%、鄉鎮36.34%)。
1.2.3技術職務結構分析在503名在職技術人員中,技術干部309人,占總人數61.43%;技術工人130人,占總人數25.84%;鄉鎮獸醫64人屬于差額人員,不劃分身份。其中縣級單位中干部94人,占縣級總人數55.29%;鄉鎮干部215人,占鄉鎮總人數64.56%。技術干部中無正高級技術職稱,副高職稱22人,占總人數4.37%;中級職稱160人,占總人數31.81%;初級職稱73人,占總人數14.51%。技術工人中技師73人,占總人數14.51%;高級工37人,占總人數7.36%;中初級工20人,占總人數3.98%。無技術職務人員118人,占23.46%;其中鄉鎮獸醫64人、行政職務23人。
1.2.4學歷專業結構分析在職人員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人員48人,占總人數9.54%;其中縣級29人,占縣級170人的17.06%;鄉鎮19人,占鄉鎮333人的5.71%。大學專科學歷141人,占總人數28.03%;其中縣級69人,占縣級170人的40.59%;鄉鎮72人,占鄉鎮333人的21.62%。高中專及以下學歷314人,占總人數62.43%;其中縣級72人,占縣級170人的42.35%;鄉鎮242人,占鄉鎮333人的72.67%。根據從事的專業統計分析,農技人員216人,占總數42.94%;畜牧人員167人,占總數33.20%;經濟管理56人,占總人數11.13%;獸醫64人,占總人數12.72%。
1.3經費狀況縣級機構為全額財政撥款單位,每人每年財政預算工作經費3000元,大部分單位沒有專項事業經費,少部分單位承擔了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項目。鎮農牧綜合服務站為財政差額撥款,差額人員主要是鎮級獸醫,預算內工作經費每人每年2500元,無其他經費來源。
1.4基礎設施縣級機構硬件基礎相對較好,植保、農技、畜牧、農檢等都有獨立的辦公大樓。鄉鎮農牧綜合服務站有14個在原鎮畜牧站辦公,2個在政府大院辦公。16個鄉鎮農牧綜合服務站同時加掛農機交通安全監管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配備摩托車1~2輛,電腦、打印機、傳真機等辦公用品1套,建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隨著鄉鎮農技體項目的實施,鄉鎮農牧綜合服務站農技推廣儀器設備得到更新,從實際運行情況看,難以滿足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需要。
2農技體系存在的問題
2.1人員結構極不合理目前,全縣農技體系人員結構問題突出,極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技推廣工作的需要。一是人員老化嚴重,從統計數據分析,青壯年人員占29.22%,中年人員占33.40%,老年人員占33.80%,中老年技術人員占到67.20%,出現了嚴重的人員老化問題,特別是鄉鎮更甚。二是技術職務整體偏低,作為一個農業大縣,沒有一名正高級技術干部,副高職稱僅占4.37%,大多還集中在縣級單位,學科帶頭人的引領和攻關作用不強。中級職稱占31.81%,初級職稱占14.51%,還有23.46%無技術職務人員,農業技術的傳播推廣能力總體較弱。三是技術工人比重過大,技術工人和鄉鎮獸醫占38.57%,在當前的農技推廣工作中,技術工人除了司機崗位外,與技術干部從事同樣的工作,而技術工人由于專業和學歷的限制很難適應工作的需要。四是男女比例失調,男女比例總體接近3∶1,而心理學研究表明,1∶1的男女比例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
2.2人員知識老化嚴重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農業科技發展迅速,農技推廣的工作方法和范圍也發生的巨大的改變,個性化服務需求越來越廣泛,農技人員的文化層次直接決定了農技推廣的效果和水平。一方面是人員學歷偏低,從數據分析看,大學本科學歷人員占9.54%,其中鄉鎮僅占5.71%,而高中專及以下學歷占62.43%,其中鄉鎮占72.67%,低學歷的技術人員成為了農技推廣工作的主力軍;另一方面是技術更新缺乏有效的手段,在中老年人占絕對數量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缺乏創業的干勁,缺乏干事的激情,缺乏學習的動力,其中一部分人在混日子等待退休。從政策角度分析,除了技術干部需要每年繼續教育80個課時外,對其他人員沒有具體要求。而技術干部的繼續教育從近10年的執行情況看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有4點:一是在課程設置和授課老師水平上很難做到專和精,基本都是泛泛地講解,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二是培訓時間過短,近幾年每年還堅持培訓4~5d時間,很難使受訓對象有一個較大的能力提升;三是考核不嚴,每次繼續教育結束都進行考試,由于考慮到是成年人,考核大多就流于形式;四是參訓人員自身對繼續教育不重視,培訓班管理不嚴,加上自己不珍惜培訓機會,部分人員工作較忙,很難靜下心完成培訓。從培訓機會分析,提倡的是自學為主,真正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而學術交流、專業論壇、外出脫產培訓都有很好的效果,但作為基層農技推廣單位學科帶頭人少,科研實力很弱,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基本沒有機會。“八項規定”嚴格執行以來,所有的學術交流會議和培訓都要求上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下發文件,各單位基本不安排外出參加學術活動和技術培訓。
2.3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在職人員中具備大專以上學歷人員189人,占總人數的37.57%,這些人員中黨校、電大學歷又占到1/3,而大農學類專業的人員占26.45%,碩士、博士一個沒有。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鄉鎮近十年未進一名專業大學生,縣級單位很少新進專業學生。需要的人才進不來,退伍軍人直接分配也成為農技推廣系統呈現出的一個尷尬現象,特別是鄉鎮近年來安排的基本都是退伍軍人,在整個系統中退伍軍人的比重較大。由于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人社部門沒有出臺相應的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引進計劃,使急需的人才不能進入農技推廣系統。當然,這也與當前洛南農技系統人員超編有一定的關系。
2.4人員思想波動較大近年來,縣鎮兩級農技推廣系統經歷了兩次大的機構改革。2012年縣級機構改革將原有縣級農技單位重組成7中心、2站、1所、1辦、1大隊,即農技推廣中心、農村能源環保中心、農民培訓中心、農機中心、畜牧產業發展中心、動物疫病防控中心、特色產業發展中心、農產品質量檢測站、經管站、動物監督所、烤煙辦、農業執法大隊等12個單位,本次縣級機構整合使部分人員的思想產生波動,但整體工作沒受到影響。2015年鄉鎮完成鎮辦農牧綜合服務站、林業站、水務站和社會事務服務站整合重組,組建農業綜合服務站,業務指導隸屬縣農業局,人員與財務隸屬鎮政府管理。這兩次大的機構整合對原有體系沖擊較大,特別是鎮辦農業綜合服務站整合后為副科級建制,解決了基層一批干部的任職,但問題是90%以上鎮辦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都是外來非專業人員,原有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站長不再任職。加之縣農業局對鄉鎮站不再負有領導管理職能,長期形成的“農技人”行業感情無處寄托,導致一些農技干部產生了失落感和消極思想。這次鄉鎮機構整合重組從表面上看,貌似人員增多,合力更強,實際上對鎮級農技推廣工作有所削弱。
2.5推廣機構運行乏力目前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在承擔促進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作用。但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3個環節的服務上中間重、兩頭輕,尤其是在傳遞市場信息、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做得不夠,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民和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技推廣單位屬于政府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執行政府的農業技術推廣職能,但長期以來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嚴重不足。洛南是貧困山區農業縣,縣鎮兩級財政以保證工資為主,縣級每年人頭經費3000元,除了農產品檢測、特色產業發展等有少量預算經費外,其他單位基本沒有業務經費。而鄉鎮人頭經費2500元,沒有其他任何工作經費。農技推廣工作量大面廣,農技推廣工作要依靠農技干部宣傳培訓、科技攻關、抓點示范,如果沒有地方財政支持,可謂舉步維艱。
3農技體系建設對策
3.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各級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十八大,十八屆四、五中全會關于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精神要求,堅持糧食生產安全發展戰略,牢固樹立“無農不穩”的思想,深刻認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對國家糧食安全、農村社會穩定、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的意義和重要性,積極落實國家關于“三支一扶”“人才振興計劃”及其他加強基層農技體系建設的政策法規,努力加強基層農技體系人才、設備、設施等基礎建設,全面提升基層農技體系服務能力。基層農技單位和工作人員也必須充分認識在農業生產工作的重要性,強化學習,提高認識,勇擔責任,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努力將自身建成一支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技推廣隊伍。
3.2強化隊伍建設,提高農技隊伍整體素質首先對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人員的在編在崗情況進行全面清理,對空編單位及時補充專業人才,對不在崗的專業技術人員限期歸位,不能歸位的及時轉崗。對農技推廣服務專業人員進行資格認證,實行競爭上崗,確保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低于80%。其次加快人才引進戰略實施步伐,確保“三支一扶”“人才振興計劃”中農業技術人才引進,認真落實中、省、市關于農業人員待遇規定,引導和鼓勵涉農專業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工作,以充實和加強基層農技隊伍,解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問題。三是建立基層農技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縣級主管部門結合農業生產發展需求,針對農技干部隊伍現狀和問題,制定培訓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技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培訓內容要全面還要突出特色,培訓形式要多樣,采用課堂講座、實地參觀、現場操作相結合,增強培訓效果。要根據全體培訓、重點培訓和專業帶頭人培訓的不同,在時間安排、課程設置上有所不同。四是對基層農技人員政策傾斜。以農技推廣業務水平和實績作為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技術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對有突出貢獻、業績顯著的人員可優先評聘和破格晉升。關心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各方面的困難和問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2]。
3.3改進服務方式,提高農技推廣工作效能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要根據農民需要、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以提高農業科技覆蓋率和入戶率為目標,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能。在服務理念上,要由主要依靠行政干預逐步向主要依靠科技示范轉變;在服務目標上,要由促進農產品數量增加向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在服務形式上,要由單一服務向綜合服務拓展;在服務內容上,要由以產中服務為主向產前和產后服務延伸;在服務的技術上,要由糧食生產向經濟作物、特色作物擴展。同時,要樹立服務理念,探索有效的服務方式,采取先進的服務手段,探索個性化服務,重點加強信息服務,在農業品牌建設上下工夫,全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3.4加大政策扶持,建設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引進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科研成果,強化科技創新協作,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請專家指導或參與地方的農技推廣和示范工作。實施產業帶動,支持龍頭企業、生產合作社、種植大戶、種植能手通過各種形式,從信息、技術、物質供給、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積極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活動,促進科技與市場的有機結合。針對鎮農技推廣機構已合并成為農業綜合服務站,承擔了農技、畜牧、水利、林業、扶貧等職能,勢必影響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這一現狀,加強縣級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各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提升縣級推廣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做好鎮級服務體系的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確保農技推廣工作順利開展。同時,要爭取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爭取省、市級農業專項資金項目,實施項目帶動,爭取地方政府支持,逐步建立以地方財政為主、上級投入為輔、社會資金互補的資金扶持機制,保證農技推廣工作必需的工作經費。通過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努力形成一個以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主體、多元素共同參與、競爭互補的農技推廣體系[3-5]。
參考文獻:
[1]董衛玲,董照鋒.洛南縣無公害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15,27(8):131-134,142.
[2]董照鋒.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農業系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服務工作[J].理論導報,2013(12):39-41,43.
[3]周賢東,林昌庭,潘曉青,等.農技推廣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3(S2):272-274.
[4]王學榮.農技推廣體系與實現糧食高產途徑的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3(12):1412-1415.
[5]張廣生.對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遼寧省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0(2):148-150
作者:賀鐵峰 董照鋒 劉林峰 單位:洛南縣景村鎮農牧技術綜合服務站 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陜西省洛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