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樟巢螟發生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香樟以前大多在長江以南種植,近10年被引進長江以北,并逐步成為道路綠化的主力軍。隨著揚州市邗江區樟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其主要蟲害樟巢螟也隨之大面積發生。通過幾年的防治觀察,現將樟巢螟的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8~13mm,翅展22~30mm,頭部淡黃褐色,觸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狀基節后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鱗片,下唇須外側黑褐色,內側白色,向上舉彎曲超過頭頂,末端尖銳。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內橫線黑褐色,前翅前緣中部有一黑點,外橫線曲折波浪形,沿中脈向外突出,尖形向后收縮,翅前緣2/3處有一乳頭狀腫瘤,外緣黑褐色,緣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點。后翅除外緣形成褐色帶外,其余灰黃色。卵扁平圓形,直徑0.6~0.8mm,中央有不規則的紅斑,卵殼有點狀紋。卵粒不規則堆疊一起成卵塊。初孵幼蟲灰黑色,2齡后漸變棕色。老熟幼蟲體長22~30mm,褐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背有1條褐色寬帶,其兩側各有2條黃褐色線,每節背面有細毛6根。繭長12~14mm,黃褐色,橢圓形。蛹體長9~12mm,紅褐色或深棕色,腹節有刻點,腹末有鉤刺6根。
2發生規律
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的淺土層中結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交配,產卵。卵期5~6d,6月上旬第1代幼蟲孵化出危害,7月下旬幼蟲老熟化蛹,蛹期10~15d,7~8月成蟲陸續羽化產卵,第2代幼蟲8月中旬前后孵出危害,該蟲有世代重疊現象,6~11月蟲巢中均有不同齡期幼蟲為害,10月老熟幼蟲陸續下樹入土結繭越冬。5齡期巢內有長條狀繭袋,每袋1條幼蟲,晝躲夜出,行動敏捷,受害嚴重的樹木滿是蟲巢。成蟲多在夜間羽化,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產于兩葉靠攏處較蔭蔽的葉面,每塊卵5~146粒。初孵幼蟲集群吐絲連新枝和新葉,使蟲苞擴大,形成巢,內有純絲織成的巢室,充滿蟲糞、絲和枯樹葉。幼蟲行動敏捷,稍受驚動即縮入巢內。低齡幼蟲有集群性,并隨蟲齡增大而分巢,每巢有幼蟲1~10條。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到地面,或墜地入土2~4cm處結繭化蛹,少數在巢中作圓形絲織蛹室化蛹。
3危害特點
樟巢螟以幼蟲取食樟樹葉片。1~2齡幼蟲取食葉片,3~5齡幼蟲吐絲綴合小枝與葉片,形成鳥巢樣的蟲巢。有的整株葉片幾乎吃光,甚至造成剛剛移栽的樹木死亡,嚴重影響樟樹生長與綠化效果。
4防治方法
4.1林業防治
林業防治是基礎。樟巢螟在連片單生香樟林地段的為害重于混生林地段,在選擇行道綠化樹種時,應以香樟樹與非樟科其他樹種適當搭配。同時,由于樟巢螟老熟幼蟲在每年10月以后入土結繭越冬,蟲繭比較集中在樹冠下或松土1~3cm的淺土層中,一直到翌年4月中下旬化蛹,因此通過冬季翻耕土壤,能有效地消滅越冬蟲繭,壓低發生基數。
4.2物理方法
人工摘除蟲巢的關鍵是掌握摘巢時間和摘巢方法。通常第1代幼蟲在6月上旬出現,而人工摘蟲巢的最佳時間為7月上中旬;第2代幼蟲在8月上中旬出現,人工摘蟲巢的時間為9月中旬。每年受氣候、樟巢螟發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摘巢的最佳時間前后有變化。因此,掌握摘巢時間可以有效地控制樟巢螟的發生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巢方法及蟲巢處置的問題。摘下蟲巢后要立即將巢中的幼蟲踩死,然后將蟲巢放入袋中,并集中燒毀。另外,在樟、桑混栽地段、魚蝦池附近以及樟巢螟發生嚴重的地段,應提倡人工防除,將蟲包剪下集中銷毀,不僅能有效地減輕當代為害、降低下代蟲口基數,而且避免藥劑防治造成的污染和魚、蝦、蠶中毒事故。成蟲期也可以用燈光誘殺。
4.3生物防治
在幼蟲初孵期用生物農藥Bt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0.3%高滲阿維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使樟巢螟畸形漸漸死亡,抑制其下代的幼蟲質量和蟲口發生量。香樟的天敵較多,如蟾蜍、蛙類、姬蜂、繭蜂、寄蠅等,使用生物防治還能保護天敵,創造天敵的生存環境,以蟲治蟲。
4.4化學防治
樟巢螟成蟲喜在樹齡3~5年、生長旺盛、枝葉繁茂的香樟上產卵,往往上一代幼蟲蟲包較多的地段,下一生量也大。在防治時間上,應做到“治前”與“控后”相結合,7月上中旬進行第1次有效的藥劑防治,防除第1代幼蟲,在發生嚴重的地方隔7~10d再用第2次藥;第2代防治時間宜安排在8月底至9月初,蟲包大量出現約在9月上中旬,即2代幼蟲盛發暴食期。發生嚴重的地區或地段隔7~10d再用第2次藥。常規農藥可選用50%蟲殺手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上述藥劑混合使用;也可以用25%滅幼脲III號1∶1000倍液噴霧。噴藥要在傍晚進行,并盡量淋透蟲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