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棉花生產成就及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鶴壁市棉花栽培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促進棉花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偨Y技術成就、正視存在問題、明確發展對策對促進棉花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棉花栽培技術的發展及成就棉花栽培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單作春棉、麥套春棉、麥套夏棉和麥后移栽等不同的種植方式及其相配套栽培技術,逐步形成了以麥套夏棉為主體,麥后移栽為補充,以常規抗蟲棉品種為主導,地膜覆蓋、密植促早、化學調控、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相配套的早熟豐產技術體系。夏棉種植密度6.00萬~6.75萬株•hm2,單株成鈴15~20個,每公頃成鈴60萬~67萬個,每公頃皮棉900~1050kg,霜前花率80%以上。
1.1棉花品種更新換代提高了生產水平。品種是高產優質的內因,是實現棉花高產優質的前提和基礎。本市的棉花品種先后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特別是80年代初,河南79和豫棉一號的推廣,使棉花產量躍上了新臺階,每公頃皮棉達到了600多kg。80年代中期以中棉所12、中棉所16、豫棉4號為代表的抗病新品種大面積推廣,使棉花的抗病性大大增強,有效地控制了以棉花枯萎病為中心的病害的危害。90年代棉鈴蟲連年大爆發,加速了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究步伐,90年代末、新世紀初,轉基因抗蟲棉的推廣,對控制棉鈴蟲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近10年來轉基因抗蟲棉的全面推廣,使棉花防治棉鈴蟲的投資和用工減少70%以上。
1.2麥棉套種大大緩解了糧棉爭地矛盾。20世紀70年代以前,糧棉生產水平很低,糧棉產量主要依靠面積的擴大,本市以單作春棉為主,糧棉爭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農作物間作套種的研究顯得緊迫且重要。隨著全國廣泛的試驗示范,麥棉套種等間作套種模式趨于成熟。麥棉套種自8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推廣,到90年代以來麥套春棉、麥棉兩熟面積每年都占棉花總面積的80%以上。麥套春棉種植方式有3-1式、4-2式、5-2式。進而又示范推廣了麥套夏棉、麥前育苗麥后移栽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由于麥棉套種在時間、空間、土地利用上的互補,促進了對光、熱、水、土資源的充分利用,在單位面積上棉花產量相當于單作的80%~90%。小麥由于邊行優勢增強,產量相當于全幅種植的80%以上。麥棉套種的推廣應用,使土地當量提高了6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糧棉雙豐收,有效地緩解了糧棉爭地矛盾,為麥棉雙高產提供了技術保證。
1.3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促進了棉花早發早熟。由于本市春季升溫慢,特別是常出現的倒春寒導致棉花遲發晚熟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麥棉套種田更為嚴重。80年代以來逐步推廣了棉花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到90年代棉花地膜覆蓋面積占90%以上。由于地膜的阻隔作用,增溫、保墑效果十分明顯,不僅有效地促進了棉苗早發、棉花早熟,還大大減少了棉花的缺苗斷壟,為壯苗早發、勻苗密植提供了技術支撐。地膜覆蓋的推廣一般增產15%以上,霜前花率提高10%以上,提前早熟10~15d,促早、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1.4棉種脫絨包衣技術提高了播種效果。毛子在土壤中吸水慢、不利于播種操作等原因影響播種效果,導致出苗慢、不整齊甚至缺苗斷壟。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示范推廣了棉種脫絨包衣技術。該技術采用泡沫酸或稀硫酸去除棉短絨,并經過精選、去雜、包衣環節,使棉種純度、凈度、健子率、發芽率大大提高,宜于機械化播種,具有出苗快、出苗齊、病蟲害輕、省種、省工的特點,深受群眾歡迎,很快得到推廣。自90年代以來種子的脫絨包衣率在90%以上,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5化學調控技術促進了輕簡栽培。本市棉花的化學調控始于20紀60—70年代,當時使用的矮壯素,生產上使用的有95%原粉和40%、50%水劑。用于控制棉花旺長的濃度一般為20~30mg•kg-1。由于使用濃度很小,在實際應用中不便掌握,稍有不慎就控制過度形成矮化苗,造成減產甚至絕收。因此,生產上應用并不廣泛。80年代中期示范了縮節胺(DPC)為核心成分的調節劑,由于其具有塑造理想株型,簡化整枝管理,優化群體結構,調節棉株營養分配、減少脫落,提高成鈴率,促進早熟增產的作用,且便于掌握應用,很快得到推廣。自90年代以來縮節胺調控技術已成為棉花生產中促進早熟增產、簡化整枝、普遍應用的技術措施。
1.6配方施肥促進了棉花產量提升。20世紀60—70年代,棉花在施肥上除了農家肥外主要是施用氮肥,80年代開始施用磷肥,90年代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礎上增施了鉀肥,之后配合使用了硼肥、鋅肥微量元素肥料,到90年代以后推廣應用了氮、磷、鉀、微肥搭配的配方施肥技術,開展了葉面噴施硼肥(以硼砂為多)、磷鉀肥(以磷酸二氫鉀為多)、鋅肥(以硫酸鋅為多),對提高棉花產量、改善品質、增強棉花抗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還示范應用了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高低壟種植等技術,在生產上均起到了應有作用。盡管如此,從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角度,在技術上還存在諸多問題。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栽培技術仍不適應新形勢需要。棉花從出苗到現蕾、開花、成鈴、吐絮經歷時間在5個月以上。生育期間查苗、補苗、間苗、定苗、追肥、澆水、中耕、除草、整枝、治蟲、防病、收摘等管理內容繁多,每公頃用工需450個以上,與近幾年來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棉花管理的勞動力匱乏的現實極不協調。以每個工值40元計算,每公頃用工投資在1.8萬元以上,與農民外出務工每個工值60~100元相比差距甚遠。因此棉花栽培技術急需創新,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用工投資以提高植棉效益。
2.2機械化程度低。目前,棉花栽培管理的機械化程度低,如棉花的間苗定苗、整枝打頂、收摘等田間管理仍主要靠手工操作,不僅費工耗時,而且勞動強度較大,與種植小麥、玉米的機械化程度相比形成了很大反差,不少農戶因此放棄棉花種植。
2.3植棉成本增加,效益下滑。據河南省經濟作物站調查資料顯示,2006—2009年平均每公頃棉花生產成本分別為9306.0元、10398.0元、11194.5元和13740.0元,2007-2009年三年平均比2006年增加26.6%。其中,物質費用分別為4137.0元、4548.0元、5067.0元和5631.0元,2007-2009年三年平均比2006年增加22.8%;人工費用分別為5169.0元、5850.0元、6127.5元和8111.04元,2007-2009年三年平均比2006年增加29.5%。每公頃植棉純收益分別為7686.0元、7383.0元、5325.0元和6420.0元,2007-2009年三年平均比2006年下降17.0%。
3對策
3.1加快棉花輕簡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加快推廣比較成熟的免耕化除、簡化整枝、化學調控、膜下滴灌等簡化栽培技術,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大力度培養適宜輕簡栽培的棉花品種,進一步示范無土育苗、緩釋肥應用技術,以減少栽培管理的繁瑣用工、增加產量,提高植棉效益。
3.2加快棉花管理的機械化步伐。加快研究棉花育苗移栽機械化、中耕除草施肥機械化、田間排灌機械化、病蟲防治機械化、棉花采收機械化、棉稈粉碎還田機械化等,以減少用工和勞動強度。
3.3示范推廣棉田一年兩熟、多熟間作套種高效模式。示范推廣瓜棉套、蒜棉套、洋蔥套棉花、麥棉瓜套、麥蒜棉套、麥菜棉套、蒜瓜棉套等高效模式,以提高棉田效益。
3.4政策建議。建議進一步加大穩定棉花生產、激勵技術推廣的政策力度。一是提高棉花良種推廣補貼標準,由現在的每公頃225元提高到600~750元,實行免費統一供種;二是進一步加大棉花高產創建資金的扶持力度,通過高產創建促進新技術推廣;三是對棉花精量播種機、防病治蟲的先進器械、節水灌溉設施等制定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四是建立健全棉花生產保險制度,彌補棉農災害損失;五是制定國家棉花最低價收儲價政策,以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