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棉1號培育技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早熟高產棉花新品種新農棉1號系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2002年從新陸早13號棉田發現的變異單株,當年在海南種植,并觀察選擇。2003—2006年連續南繁北育,定向擇優選擇出編號為779-1株系;2007—2008年參加本所的早熟棉品系比較試驗;2009—2010年參加甘肅省棉花新品種(系)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1年1月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新農棉1號。
1特征特性
植株呈塔形、較緊湊,Ⅰ式果枝,果節短,夾角小,莖稈較粗、絨毛較多,抗倒伏。葉色灰綠,葉片稍厚,棉鈴長卵圓形,中等偏大。果枝始節位5.0。新疆北疆生育期118~120d,霜前花率98.2%,鈴重5.8g,衣分40.5%,衣指7.1g,子指9.85g。甘肅區試生育期平均138d,霜前花率83.8%。鈴重5.3g,衣分41.2%,衣指7.4g,子指10.3g。田間表現良好,長勢穩健,吐絮暢,含絮力好,結鈴性強,脫落少,易于管理。
2產量表現
2007—2008年參加本所在新疆瑪納斯棉花育種基地設置的新品系比較試驗,同時進行抗病性鑒定,表現早熟、吐絮集中。兩年平均每公頃皮棉產量為2205kg,比對照品種新陸早13號增產12.05%。2009—2010年參加甘肅棉花新品種(系)區域試驗,兩年10點次每公頃平均皮棉、子棉產量分別為2025kg和4878kg,分別較對照品種增產8.0%和5.5%(2009年對照分別為酒棉1號和酒棉8號,2010年對照為酒棉8號)。2010年參加年甘肅省棉花新品種(系)生產試驗,5點次匯總平均,每公頃皮棉產量為1870.5kg,較對照酒棉8號增產5.9%,居參試材料第二位。
3纖維品質
經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測試(HVICC),其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2mm,比強度28.6cN•tex-1,麥克隆值4.2,伸長率6.2%,整齊度指數85.2%,紡紗均勻性指數145.8。纖維主要品質指標符合紡紗要求。
4抗病性
2007—2008年在本所品系比較試驗(發病高峰期):枯萎病病指為7.1,屬于高抗枯萎病類型;黃萎病病指21.5,屬于耐黃萎病類型。2009—2010年甘肅省棉花品種區試在敦煌棉花枯黃萎病自然病圃抗病鑒定,枯萎病病指平均為4.65,屬于高抗枯萎病類型;黃萎病病指平均75.7,屬于感黃萎病類型。
5適宜范圍與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棉區種植。
6栽培技術要點
6.1適期早播。正常年份播期在4月10—25日為宜。
6.2合理密植。該品種單株結鈴性強,脫落少,根據種植區域的熱量條件調整密度,一般每公頃收獲株數在18萬~22.5萬株。
6.3水肥管理。鉀肥基施,磷肥70%作為基肥,30%作為種肥,氮肥分期追施,根據地力及棉株長勢結合化調酌情使用葉面肥。滴灌棉田全生育期一般滴水8~10次,出苗水適量加入氮肥和磷肥(每公頃15~30kg尿素加22.5~30kg磷酸二氫鉀),氮肥從苗期開始逐漸加量,停水時間根據氣候和棉田狀況確定,防止早衰。
6.4全程化調。化調量依據棉株長勢靈活掌握,應注重前輕后重,從二葉一心期開始,隨滴水全程調控,第一次化控每公頃用量一般為7.5g;若在子葉期始調控,每公頃用量一般控制在1.5g左右。隨后根據棉花長勢與水情進行調控,少量多次,每公頃用量為15~45g;打頂后重控1次,每公頃75~105g。株高一般控制在65cm左右為宜。
6.5適時打頂。正常年份在7月5日開始打頂,7月15日前結束。
6.6病蟲害防治。以綜合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該品種高抗枯萎病,但不宜在黃萎病發病重的棉田種植。注意控制棉葉螨和棉鈴蟲危害,棉蚜根據蟲情實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