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農業高質量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吉林省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產品品種多而雜,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牌多而不亮,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總體質量不高。面對上述問題,從提高農業生產標準、促進農業產業融合,打造特色產業品牌,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科技支撐、人力支撐、資源支撐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重要部署。近期吉林省為了進一步落實視察東北講話精神,吉林省開展了“解放思想推進吉林高質量發展”大討論活動,其目的就是推進吉林省經濟的全面振興。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經濟的振興,因此要緊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契機,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目前,吉林省農業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中,雖然農產品供給的數量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總體質量不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品種多而雜,特別是低端農產品有余,而高端農產品不足,然而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自給性消費明顯減小,質量型消費、家外消費明顯增加,現有的農產品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二是農業總體體量大,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的發展更多的仍是原始的種養,產業鏈條短,產業融合度低,附加值不高,缺乏國際競爭力,而且農民收入渠道窄。三是缺乏品牌的培育和保護,導致品牌多但是不亮,品牌之間相互傾軋,嚴重內耗,市場營銷力小。四是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何破解農業低水平、低質量發展的難題,推動農業向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推進吉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
目前,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問題。保證優質安全的農產品,要從源頭上也就是生產環節抓起,要按標準進行生產。然而,目前吉林省的農產品無論從生產到加工都缺乏安全控制標準,導致生產無序,農藥化肥大量使用,但是利用率低,大量的化肥農藥沉積在土壤中、水中和生態環境中,致使農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進而在國際市場上往往由于農殘超標等原因導致產品價格下降,毫無競爭力。因此,吉林省首先要加快制定各類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標準,特別是吉林省的特色農產品,例如水稻、玉米、人參、林蛙等。同時要增強農民安全生產的意識,通過多渠道、多平臺宣傳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的使用規范,并要求嚴格執行。其次,支持和鼓勵中小規模的經營主體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最后要扶持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擴大“三品一標”種植面積,提高吉林省農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進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產業融合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然而目前吉林省產業融合度不深,農民更多停留在原始的種養業,農業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偏低。2017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2∶1,與發達地區還有明顯差距。以人參產業為例,吉林省人參產量占世界人參產量的65%,而韓國人參產量不及我省1/3,但是產值卻是我們的25倍,最重要原因是由于產業鏈條短,出售的都是原字號的產品,而韓國人參已經廣泛應用的食品保健品等領域,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極大的提升了產品的價值。因此吉林省應該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各類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及其他服務業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打造新產業和新業態,促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的發展。最后要創新龍頭企業培育機制,構建糧食、畜產品、園藝特產業“三大”精深加工板塊,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向農業的下游要效益。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三、打造吉林特色農業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
農業品牌的培育、建設和保護對于提升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它是產品質量與生產者信譽的體現。所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必須把農業品牌建設擺在優先的位置。吉林省由于缺乏對農業品牌的培育、整合和保護,導致品牌多而雜,而且品牌之間相互傾軋,嚴重內耗,不能一個拳頭對外,導致吉林省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以大米為例,目前吉林省大米品牌600多家。因此吉林省應該打造吉林特色農業品牌,通過品牌建設來推動吉林省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大米、人參、鹿茸、食用菌、雜糧雜豆等品牌整合、培育、宣傳和保護,特別是巴音朝魯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把“吉林大米”的品牌做響,品質做優、企業做強,效益做大,以品牌建設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其次要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商標注冊與品牌創建,同時加強品牌宣傳推介和市場開發,加大吉林品牌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最后要強化農產品品牌保護和監管,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避免品牌冒用,給企業和行業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進而嚴重擾亂市場競爭秩序。
四、健全質量安全監管機制,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長期以來,農業的主要任務是保供給,增加產量是第一位的,由于農業產業鏈條長,經營主體多,因此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同時由于安全監管的基礎差,人員匱乏導致監管能力不能滿足監管任務的需求,這個問題在基層尤為突出。因此要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要完善安全監管體系,建立省、市、鄉三級監管體系,明確分工,落實監管責任。二是強化省級綜合性質檢中心的風險監測與信息預警能力建設。同時加快建設市級綜合質檢中心和縣級綜合質檢站,滿足經營主體對農產品,特別是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的檢疫檢驗的需要,并為“三品一標”產品的認證提供便利渠道。三是建立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從源頭抓起,同時加大屬地管理和責任追究力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強化農業科技裝備研發轉化,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吉林省農業質量不高、產業大而不強,最根本的是產業素質不高,仍以傳統的粗放的經營方式為主,嚴重阻礙了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高質量發展。因此,發揮現代科技裝備支撐力量,首先要加強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等領域的研發力度,進而減少農產品品種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其次,加強農機裝備的研發和推廣、解決農業機械質量差、功能弱、馬力小、普及程度低等問題。最后,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機制,農業科技成果只有與農業相結合,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發揮其效能。然而,目前吉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40%,與發達國家的70%~80%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應加大對農技推廣部門包括實驗用地、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促進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同時,組建一批典型示范基地,以項目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最終使得農業科技成為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經營主體,目前吉林省家庭農場23,100家,農民合作社突破8.5家,龍頭企業突破500多家,但是總體質量不高,特別是農民合作社空殼和能人把持現象嚴重,與農民利益關系度較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同時小農戶和兼業農戶長期存在,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導致農產品質量差,效益低,無法面對大市場的競爭。因此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的確定既要利于發展現代農業,又要考慮到不同的規模目標所釋放的社會效益,要結合吉林省省情和各地區土地規模的實際確定適度規模,在現實生活中要避免最求過大規模的傾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經營主體。因此,應加快培訓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要充分發揮各類培訓機構的作用,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實際,尊重農民意愿,培養出一批以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和種養大戶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職業農民管理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提升經營主體掌握新技術和新知識的能力。運用市場辦法,引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多形式提高農業發展質量。
七、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力度,走綠色興農之路
吉林省以往的農業發展主要是拼資源、拼環境,農業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已經達到了極限。而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農業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在促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首先通過推行輪作休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發展循環農業等措施加大對農業生態保護力度。其次要合理使用投入品,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化肥和農藥也盡力使用綠色肥料、有機肥料,農藥也盡可能使用低毒低農殘的,減少面源污染。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減緩對生態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破壞,走綠色興農之路。
參考文獻:
[1]抓準農業轉型升級關鍵詞——專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J].農民科技培訓,2018(2).
[2]吉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6-2030年)[J].吉林農業,2016.6.8.
[3]遲明亮,隋志田.樺甸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查與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8(7).
[4]王忠海.抓住“七化”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J].甘肅農業,2018(9).
作者:楊朝丹 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