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發展條件與環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脫貧攻堅完勝之年,黨的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十四五”期間,“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亳州市正處于經濟發展上升時期,農業經濟穩中上升。該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亳州市農業發展面臨的優勢、機遇、劣勢以及威脅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農業轉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把握發展機遇,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人才培養,平衡農業發展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發展;農業經濟;SWOT分析;
亳州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亳州市自“十三五”以來,經濟持續穩中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提升,農業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好的趨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為此,筆者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亳州市農業經濟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優勢,探索亳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
1亳州市經濟發展現狀
亳州市為安徽省地級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轄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和利辛縣,區位優越,交通快捷便利。亳州市規劃區總面積572.77km2,現有現代中藥、白酒、食品制造及農產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制造等十大產業。亳州是中原經濟區成員城市、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旅游城市。近年來,亳州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持續提高,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184億元,同比增長9.2%,領跑全國,增幅居全省第一;2018年亳州市生產總值(GDP)127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10.1%,名義增速10.1%(全省第一),GDP排名全省第十;2019年亳州市生產總值(GDP)174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9.4%,增速居全省第2位(圖1)。“十三五”年均增長8.3%,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首位,人均GDP33314元。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38.2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621.8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889.0億元,增長10.2%(圖1)。2020年全市三大產業比重為14.2∶35.0∶50.8(全省8.2∶40.5∶51.3,全國7.7∶37.8∶54.5),其中第一產業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8.2%降低到14.2%,“十三五”期間年均降低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由2015年的43.1%提高到50.8%。由此可見,亳州市三大產業發展呈現出增速“穩”、總量“進”、結構“優”、收獲“豐”等特點。亳州市202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0.4億元,增長2.3%,居全省第二位;“三品一標”品牌認證總數達到632個,占全省10%。2020年全市糧食總產442.5萬t,比上年增加20萬t,增長4.7%。其中,夏糧總產307.5億萬t,增長6.4%,實現連續9年增產。小麥單產突破7500kg/hm2,實現了“小麥畝產千斤市”的目標。2019年度56個省級中心村全面建成,930km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提前完成,完成土地復墾補充耕地1600hm2。
2亳州市農業發展條件和環境SWOT分析
2.1優勢:地理位置優越便捷,生產基地趨于成熟
交通運輸方面,亳州處于皖北的核心地帶,皖北地區處于全國綜合交通“五縱五橫”的運輸通道中,且該地區位于京滬間運輸大通道中,也是華中地區重要的交通集散和交通樞紐。運輸方式能源消費結構方面,公路運輸能耗占比上升較快,由2005年的64.57%上升至2014年68.2%,尤其是公路貨運2014年占比為57.85%,成為交通運輸用能增長的主要動力。“十三五”以來,亳州市累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12個,運用灌溉排水、土壤改良、農田防護、輸配電路、科技服務等措施,累計新打機井和修復老井38700眼,修建水泥路農路2389km,修建大、中、小溝橋14700余座,疏浚大、中、小溝近4300km,新增節水灌溉2.47萬hm2。高標準農田建設使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大大改善,建成了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2劣勢:農業轉型不完善,經濟效益與農業資源失衡
農業轉型一直是提高產量與質量的重要措施,農業結構優化整合是實現高效農業供給體系的重要前提。近年來,人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結構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要求,而亳州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過于重視提高產量而忽視提升質量,過于重視化肥和農藥的投入而忽視有機肥和高科技投入的現象,看似實現產量增加,實則質量在下降,甚至出現農藥、化肥殘留超標的嚴重問題?,F階段要想真正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就必須切實解決投入失衡問題。據了解,2019年亳州市農業在GDP中占比達13.6%,為確保亳州的農業生態發展質量,農業種植結構必須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然而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較為困難,生態產品的價值無法切實體現。
2.3機遇:產業特色發展,資源創新優勢
目前,針對亳州特色優勢產業的研究主要涵蓋白酒產業、中醫藥產業、旅游產業等傳統產業。有學者研究指出,亳州有著悠久的白酒釀造歷史,區域特色明顯,產業集聚顯著。亳州歷史悠久,文化旅游資源豐厚,但旅游潛力還沒有被挖掘,亳州應通過創新旅游產業發展觀念、系統規劃旅游景區、完善旅游服務以及培養旅游人才等策略發展旅游業。近年來亳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勢頭不斷變好。2019年亳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開展創新能力提升、特色產業做強、龍頭企業培育專項行動,扎實推動開發區主導產業全鏈條發展、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新產業新模式加快成長。
2.4威脅:農業復合型人才薄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根據《2017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可知,2017年我國農民總數已經達到2.8億人,同上年相比足足多了481萬人。從數量上看,全市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約8.3萬人,僅占農村常住人口總數的2.7%,有知識、有技能、有門路的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遭遇空心化困局。從質量上看,亳州是人口大市、農業大市,但在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89%以上,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專業深度不夠、廣度不夠,復合型人才缺乏。亳州在城鎮化發展及鄉村振興建設中,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大棚農業的普及造成地膜污染不斷加劇,農產品的農藥化肥殘留率不斷上升,土地板結現象加劇,這些都與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相脫離。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粗放型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生產也造成了亳州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壓力倍增。
3結語
因此,亳州市的農業發展,應從以下3個方面著力:一是完善農業轉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在注重提高農業產量和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建設成熟、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環境;二是把握發展機遇,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能力、把握發展機遇是實現亳州新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平衡農業發展。樹德立才是固國之本,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吸納是解決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平衡農業發展,創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新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
作者:孫秀萍 李萌 李鳳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