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玉米秸稈越冬害蟲危害特點與情況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河南省滑縣玉米主要莖稈越冬害蟲的區域調查,初步明確了滑縣玉米蛀莖害蟲的優勢種為大螟,玉米秸稈帶蟲率為34%,其次為亞洲玉米螟,帶蟲率為11.57%,第三為桃蛀螟,帶蟲率為7.03%。3種害蟲越冬存活羽化率均在1/3左右,以桃蛀螟最高達35%,玉米螟最低為30%;大螟為33.33%。該調查可為制定適宜的玉米蛀莖害蟲防治措施奠定基礎。
關鍵詞:玉米;大螟;玉米螟;桃蛀螟
玉米生產在豫北地區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玉米主要以飼料和工業原料立足市場,市場需求量大,是替代糧食品類型的主要原料來源。河南省滑縣生態條件非常適合夏玉米的生長,管理相對簡單,玉米產量產值較高,已成為滑縣秋作生產的第一大作物。由于近來生產、生態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玉米鉆蛀類害蟲種類和分布發生變化,在個別年份和局部地塊存在因蟲害嚴重減收的現象。因此,探明當地玉米主要鉆蛀害蟲種類,因地制宜地制定害蟲防治策略意義重大。為此,筆者對滑縣玉米主要莖稈越冬害蟲進行了系統區域調查,結果如下。
一、調查研究方法
(一)冬前玉米秸稈中的主要害蟲種類調查調查分別在滑縣四間房鎮和白道口鎮進行。2018年11月初至12月初,對田間、地邊、溝沿、撂荒地帶等遺留的玉米秸稈進行隨機調查。選擇5個村,每村選擇3個玉米秸稈殘存田塊進行調查,每田塊采用均勻布點取樣,每田塊共調查玉米秸稈200株,記錄秸稈存活的主要害蟲種類、數量及蟲態。
(二)越冬幼蟲的羽化存活率調查將剝查中發現的蛀莖幼蟲,每蟲截取長約10cm的帶蟲秸稈(剔除受傷和死亡蟲態),共采集帶蟲每蟲60段玉米秸稈一起帶回室內。每20段放入直徑10cm、高30cm的紗網養蟲袋內,然后比照自然場所狀態進行放置,直至成蟲羽化結束,記錄羽化數量。
(一)大螟大螟一年發生3代,一代為害春玉米幼苗葉期,二代為害夏玉米小喇叭口至抽雄期,三代為害夏玉米灌漿成熟期,以二代對夏玉米為害嚴重(根據燈誘蛾量分析,大螟成蟲發生不整齊,代界之間不太明顯)。大螟主要為害夏玉米的穗部以下莖稈及雌穗,田間發生呈核心分布,往往造成大片的玉米倒折,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以末代幼蟲在玉米秸稈、穗軸、根茬中越冬,幼蟲越冬有繼續補充食物的特性。
(二)亞洲玉米螟亞洲玉米螟一年發生3代,一代為害春玉米苗期,二代為害夏玉米5葉至小喇叭口,三代為害夏玉米抽穗至穗期,以三代對夏玉米危害嚴重(根據燈誘蛾量分析,玉米螟成蟲三生很不整齊)。亞洲玉米螟主要為害夏玉米的穗部以及雌穗以上莖稈和雄穗,以末代老齡幼蟲在玉米秸稈、穗軸、根茬中越冬。
(三)桃蛀螟桃蛀螟一年發生4代,一代主要為害桃子和杏,二代開始為害春玉米等,三代為害夏玉米抽穗至穗期,四代為害夏玉米灌漿成熟期,以三代對夏玉米危害嚴重。桃蛀螟主要為害夏玉米的雌穗和雄穗,較少為害莖稈。以老熟幼蟲在玉米秸稈、穗軸、根茬或縫隙中越冬。
三、結果與分析
(一)玉米越冬害蟲在莖稈中的比率調查結果(見表1)顯示,滑縣玉米越冬害蟲主要有亞洲玉米螟、大螟和桃蛀螟,這些害蟲在玉米上的平均危害率為76%,玉米秸稈帶蟲率47.1%。玉米秸稈中越冬害蟲以大螟為主,調查玉米大螟所占比率最高,平均帶蟲率34%,且地塊間蟲量差異相對較小;其次為亞洲玉米螟,占比11.57%,地塊間蟲量差異較小;第三為桃蛀螟,占比7.03%,地塊間蟲量差異較大。
(二)越冬害蟲的羽化存活率調查結果(見表2)顯示,玉米秸稈中越冬害蟲越冬自然成活羽化率以桃蛀螟為最高,達到35%;其次為大螟,成活羽化率為33.33%;以亞洲玉米螟的成活羽化率為最低,是30%。
四、討論
(一)玉米秸稈越冬害蟲主要蟲種問題調查發現滑縣玉米秸稈中越冬害蟲主要是大螟、亞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其優勢種為大螟,玉米秸稈帶蟲率為34%,且分布比較均勻,這與近年來黑光燈誘殺大螟成蟲數量顯著呈增加趨勢相符,但與原來玉米鉆蛀害蟲優勢種為亞洲玉米螟相悖。
(二)越冬害蟲的羽化存活率問題調查發現滑縣玉米秸稈中越冬害蟲大螟、亞洲玉米螟和桃蛀螟越冬后成活羽化率均在1/3左右,很顯然玉米中新發生的種類成活羽化率較高,大螟占有新入領地快速發生的優勢;而亞洲玉米螟較低,說明玉米螟生態控制作用已形成。
(三)大螟玉米秸稈越冬問題通過調查證實大螟在滑縣完全可以以幼蟲在玉米秸稈內越冬完成世代交替和存活,且是越冬的主要蟲源,這與“在玉米殘樁地上部分越冬的幼蟲全部死亡,死亡蟲齡以四五齡為主[1]”相悖,最起碼在2018年冬季的情況下,大螟可以在秸稈內越冬,且越冬羽化率為33.33%。這有待于在以后不同年份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黃建榮,黃博,李國平,等.河南北部稻蛀莖夜蛾的發生規律研究初報[J].植物保護,2017(2):156-162.
作者:李欽存 侯勤儉 單位:滑縣四間房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