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規劃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2001年開始的“十五”時期,是新世紀初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進程中,農業承擔著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任務。這一時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的一個關鍵時期,農業面臨著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任務和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為加強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切實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根據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精神,編制《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
一、發展進程和環境條件
(一)“九五”期間發展的主要成就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發展,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九五”期間,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中央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經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勢頭,“九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農村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實現了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九五”期間,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食除2000年減產幅度較大外,其它年份基本穩定在5億噸左右,人均糧食占有量連續達到或超過400公斤,多數農產品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供大于求。農產品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成就,也是農業進入新階段的主要標志。二是農村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不斷提高,2000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占農村經濟增加值的比重為64%,比1995年提高9.2個百分點。到2000年底,農村從事
二、三產業的人員已達1.75億人,比1995年增加1100多萬人。三是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土地第二輪家庭承包順利完成,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進一步鞏固;糧食、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農村稅費改革開始起步,試點工作已取得成效。四是農業運行機制和經營方式創新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明顯加快。五是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九五”期間,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7%,沒有解決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由1995年的6500萬人減少到2000年底的3000萬人,基本完成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農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由1995年的58.6%下降到2000年的50.1%。這些成就的取得,既為全國的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貢獻,也為“十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十五”期間發展的環境條件
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激烈,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給我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
“十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將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總體是比較有利的。一是我國正處在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需要有更加穩固的農業做支撐,農業的基礎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加強。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的繼續增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將繼續增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還將給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國際市場。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潛力很大。三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加快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農業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產業化,將推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五是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業人口將不斷向城鎮聚集,這既有利于農業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也為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和農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九五”期間,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末期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階段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在“十五”期間努力加以解決。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九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逐年下降,由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2.1%,近幾年一些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有所下降。農民收入增幅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已成為影響擴大內需和城鄉協調發展的突出問題。一些地方農民負擔比較沉重,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增多。人均耕地資源減少,干旱缺水日漸加劇,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已成為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抗災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農業科技應用總體水平不高,創新能力比較弱,科研與市場脫節、成果轉化率低、推廣機制不活等問題比較突出。四是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壓力將會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分析
“十五”期間,人口增加和消費水平提高,將是影響農產品需求的關鍵因素。據有關方面測算,2005年我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十五”期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預期為7%左右。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消費將從溫飽型進入小康型,局部地方將向富裕型過渡,居民的營養水平將不斷提高。預計到2005年,恩格爾系數將下降到46%。到2010年,全國人均每日攝入能量為2300千卡,蛋白質77克(其中30%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70克。
受上述因素影響,“十五”期間對農產品的需求呈平穩增長和結構不斷優化的態勢。糧食中口糧消費將會減少,飼料糧、加工專用糧的消費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對畜產品和水產品的需求將會增加。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產品消費水平也將逐步提高,逐步從初級的原料產品向精包裝、精加工的高附加值產品發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從國內市場為主轉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等需求量將呈增加的趨勢。
二、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方針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繼續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精神,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繼續深化農村改革,依靠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迎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十五”期間要突出貫徹以下指導方針:
1.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面向國內、國際市場,依靠科技,以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目標,全面調整和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區域布局,切實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后續效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
二、三產業,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步伐,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2.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要由注重產量增長為主轉到產量增長和質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由注重傳統投入為主轉到傳統投入與資本、技術投入相結合,努力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產為主轉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由注重農產品產量增加為主轉到以提高農民收入為主,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3.加快實施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精神,堅持用現代農業技術和設施裝備農業,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武裝農民,把農業發展盡快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積極推進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強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加快發展農業科技產業化。加快創新人才培養,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根本出發點。增加農民收入,不僅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基本目標,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拓寬農民增收領域,促進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二)主要目標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扭轉農民收入增幅減緩的趨勢,力爭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把農村小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生活改善的需求。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本生產條件繼續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到2005年,全國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6.2億千瓦。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城鎮化水平有較大提高,積極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到2005年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左右,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到44%。盡快解決極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地區特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有效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初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
三、發展任務
(一)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促進種養業全面發展
在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調整優化種植業,加快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促進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合理化,使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55.7%、29.8%、10.9%,調整為50%、33%、13%。
1.種植業。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以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前提,繼續全面調整種植業作物結構、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穩定發展糧食作物生產,突出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生產,逐步形成"三元"種植結構。推進農作物生產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專業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實現總量平衡和效益不斷提高的目標,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質量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的種植業新格局。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前提。要加大對耕地資源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生產科技儲備,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確保到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不低于19.2億畝,“十五”期間年度糧食總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
2.畜牧業。要抓住糧食供應比較充裕、人們對動物性食品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有利時機,把畜牧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加快發展,使其成為吸納農業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到2005年,畜牧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畜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產品質量明顯改善,畜產品加工程度大幅度提高,品種更加豐富多樣。發展畜牧業,必須依靠科技,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路子。要加快畜禽良種繁育、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建設。開發飼料資源,擴大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加強草原建設,大力發展飼料工業。轉變畜牧業養殖方式,改進分散戶飼養技術,發展適度規模飼養,提高專業化、集約化飼養水平。重點扶持一批規模大、起點高的現代化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引進國外先進的畜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提高我國畜產品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畜牧業的產業化經營。
3.漁業。堅持"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進一步優化漁業結構。加快發展水產養殖業。大力推廣普及健康養殖方式,重點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業。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技術、資金密集型的工廠化養殖,發展休閑漁業。到2005年,養殖產量占漁業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7%。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保持海洋捕撈產量負增長。調整海洋捕撈結構,重點發展遠洋漁業,在穩定發展過洋性漁業的同時,加快發展大洋性漁業,提高我國在公海生產的比重。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提高水產品加工綜合利用水平。到2005年漁業加工產品產量占漁業總產量的比重達到40%。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積極推進科技興漁,增強漁業發展后勁。到2005年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70%,漁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重大養殖病害得到有效防治。加強漁業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新的漁業管理制度。經過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我國漁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基本形成健康的捕撈業、發達的養殖業、新興的休閑漁業和良好的漁業生態環境的產業體系。
(二)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突出位置,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大力改善農產品品質,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力爭在“十五”期間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全面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大力優化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質化、專用化和多樣化,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按照口糧、加工專用糧、飼料糧對糧食品質的不同要求,擴大優質稻谷、加工專用小麥和玉米、飼用玉米、優質小雜糧生產,力爭到2005年早稻優質品率由2000年的50%提高到70%以上,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進一步擴大,加工專用小麥基本實現自給。棉花要以新疆、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三大棉區為基礎,穩定發展集中連片的優質高產棉田,加強棉花生產基地建設,按照紡織業對棉花質量的要求,大力發展優質棉花生產,積極推進棉花產業化經營。積極擴大"雙低"油菜比重,建設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帶。到2005年全國"雙低"油菜面積占油料作物總面積的比重由2000年的50%提高到70%。大力發展優質大豆生產,實施東北地區大豆玉米輪作計劃,發展黃淮海和長江流域大豆生產,主攻單產,改良品種,重點發展高油、高蛋白大豆生產,滿足不同用途對大豆質量的需求。穩定發展糖料生產,大力推廣高產高糖優良品種,提高糖料單產和含糖量。積極發展蔬菜、水果、花卉、茶葉等名特優新產品生產,增加加工專用型品種的比重,提高加工、保鮮水平。
養殖業要穩定發展生豬生產和禽蛋生產,加快發展牛羊肉和優質禽肉生產,2005年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下降到65%,瘦肉型豬的比例進一步提高,牛羊禽等肉類產量所占的比重上升到35%;突出發展奶類和羊毛生產,積極推進奶業產業化,大力增加液態奶生產;結合毛紡工業對優質細羊毛的需要,大力發展優質細羊毛生產,重點提高綿羊個體產毛量和羊毛品質。進一步優化水產品品種結構,擴大名特優新水產品品種的比重,提高水產品的加工保鮮質量。
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組織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到2005年,力爭大多數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質量安全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初步控制種植業產品生產基地的外部污染,基本控制農業自身污染,力爭50%左右的農產品按標準組織生產,50%左右的農產品實現包裝上市。基本解決畜產品中違禁添加劑和獸藥殘留超標以及激素類藥物殘留問題,主要畜禽產品檢疫合格率達到l00%,質量安全市場抽查合格率達到95%以上。初步緩解漁業水質污染狀況,基本解決漁藥殘留、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物質危害問題,力爭75%左右的主要水產品按照標準組織生產,主要水產品市場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步伐。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從生產到市場各環節的管理。
(三)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
立足各地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抓住重點產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逐步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帶和產業群體。打破農產品短缺時期形成的"小而全"生產格局,促進主要農產品生產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優化區域布局的重點來抓,形成規模,創出品牌,培育支柱產業,促進我國農業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
逐步確立我國農業發展的地域分工格局。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要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高科技農業和高附加值農業,積極發展適應國際市場要求的農產品生產,增強出口創匯能力。中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要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加強商品糧、加工專用糧和飼料糧生產基地建設,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食品加工業,促進糧食加工轉化,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調整發展目標,突出發展重點,轉變發展模式,切實加快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作出貢獻,為西部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奠定物質基礎。西部地區在發展目標上,既要大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又要著力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在發展重點上,要切實抓好草原保護和建設,有計劃地退耕還林、還草,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形成區域經濟支柱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農產品加工體系。在發展模式上,改革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堅持走依靠科技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實行集約化經營,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必須充分考慮到當地水資源的狀況,走節水農業的發展道路。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灌區節水和旱區節水并重,加大田間節水的力度,堅持工程措施與農藝、農機、生物、化學等措施相結合,采取多種節水技術模式,建立與當地水資源狀況相適應的農業種植結構和耕作制度,促進節水農業的快速發展。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業的后續效益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現有加工能力的改組、改造,加快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使我國農產品加工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有一個大的發展。重點發展糧食、油料、肉類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和奶類等產品的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新的增長點。農產品的加工品及制成品要向多樣化、營養化、方便化、安全化和優質化方向發展,主要產品總體質量達到工業發達國家當前水平,部分特色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合理調整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在鞏固和提高東部地區以及大中城市農產品加工業水平的同時,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堅持大中小企業相結合,全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一批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
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這是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加農業的后續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流通組織、中介組織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
(五)不斷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和農村城鎮化水平,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繼續優化鄉鎮企業結構。按照"積極扶持、合理規劃、分類指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引導鄉鎮企業繼續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實現新的發展。“十五”期間,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率保持在10%左右,出貨值年均遞增率達到8%,到2005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37億人。貫徹國家產業政策,按照加強帶動第一產業,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各產業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調整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積極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業,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爭取到2005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中,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穩定在l%左右,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下降到74%左右,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達到25%左右。
優化鄉鎮企業區域布局,引導鄉鎮企業相對集中。東部地區要加快發展提高,大力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外向型經濟;中部地區鄉鎮企業要發展與提高并重,有選擇地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產業;西部地區要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繼續推進鄉鎮企業東西合作。把鄉鎮企業發展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鼓勵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合理集中,支持鄉鎮企業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加快鄉鎮企業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繼續推進體制創新,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機制改革,實現科學管理,從實際出發,探索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有條件的要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積極穩妥地發展小城鎮。發展小城鎮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小城鎮建設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規模適度,注重實效。把發展的重點放在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發展小城鎮的關鍵在于繁榮小城鎮經濟,把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要廣辟融資渠道,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設小城鎮。制定推動小城鎮發展的政策措施,改革小城鎮戶籍制度。在保護耕地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
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繼續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擴大農業內部就業的同時,發揮鄉鎮企業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的作用。“十五”期間,鄉鎮企業新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l000萬人左右。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發揮二三產業和小城鎮大量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功能。“十五”期間,農村小城鎮新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2500萬人左右。抓住國家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加大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市場條件,積極引導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參加工程建設,增加勞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