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勞務輸出對農業影響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大量富余,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多。農村勞務經濟,為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文化、技術、人才和信息交流,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農村勞務輸出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制約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濮陽市農村勞務輸出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濮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11年底,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達到62.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人數的33.3%,且多數為男性。從年齡結構看,19—40歲之間所占人數較多,達40.6萬,占勞動力轉移人數的64.5%;從外出務工地域看,出省務工的人數越來越多,2011年省外務工人數達35.2萬,占務工總人數的56%,且主要是流向東部,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務工的占45%。
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后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一)農業勞動力資源匱乏。由于大量精壯勞動力外出,留鄉務農的勞動力呈現文化素質較低、年齡偏大和以女性為主等特點,學習、接受和應用農業科技的能力相對較弱,致使推進濮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缺乏優質的勞動力資源。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受到制約。近年來,濮陽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道路和飲水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加大了義務投工和集資的難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土地實際利用率下降。一方面隨著年輕力壯、文化素質較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家庭留守人員無法經營或不能完全經營土地,必然導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另一方面,務工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中比例的逐年增大,使大部分農民不再把農業生產作為經濟收入的唯一來源,務農積極性不高,土地利用率下降,土地撂荒開始成為時下的農村社會問題。
(四)農業科技推廣緩慢。由于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勞動力看不懂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使用說明書,更談不上搞配方施肥、土壤分析、新技術種植養殖等,田間耕作憑傳統經驗種糧,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速度較慢。從而致使農產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不快。
三、促進農業穩定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一方面,要針對當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結構變化,切實抓好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努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另一方面,要加大轉移就業培訓力度,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
(二)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在堅持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出租、代租、轉租、轉包、托管、入股、置換、返包、轉讓、代耕等多種土地的流轉方式,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對土地相對集中的農業生產能手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予以傾斜和優惠,提供政策支持,切實提高土地投入。
(三)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重點扶持農村種養大戶。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農業信貸力度,降低農業信貸門檻,降低農業貸款利率,在信貸服務方面向種養大戶和重點項目傾斜。要把握農業結構調整方向,找準支持農業發展切入點,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效益好的農業生產經營項目中,根據發展需要,要適當擴大單戶貸款限額,開發適應規模化經營的信貸品種。
(四)改善農機具裝備結構,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要抓住國家實行農機購置補貼的機會,加大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力度,提高農業機械作業效率和覆蓋面,實行機力代替勞力,彌補因農業勞動力不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良影響。
(五)加大節本增效技術推廣,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要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這一主線,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旱育無盤拋秧、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控等一批節本增效的農業新技術,通過降低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單位產量和農產品品質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質量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科學生產。
(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農業生產成本。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減少農業投入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生產環境。要因地制宜,對一些基本農田改造要統籌兼顧,把排灌設施、機耕道路建設相結合,對農村的水利設施要加大投入,搞好大中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暢通灌溉渠道,產生“長藤結瓜”效應,使農業用水流得進、排得出,為農業生產發揮旱澇保收的作用。
(七)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行農村社會化服務。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的情況,組織農戶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在品種選用、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等方面提供社會化服務。圍繞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通過鼓勵農村種養大戶、運銷大戶、農機大戶、農技推廣機構、基層供銷部門、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和農村基層組織利用各自優勢,興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龍頭,組織農民進行生產,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并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