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信息教學改革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作為一門邊緣交叉學科,自上世紀60年代末興起,至今已發展成為一門完備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體[1]。很多文獻都已論證了GIS的巨大發展潛力,其應用范圍之廣也已經被社會所證明。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國家都已將GIS教育納入普遍教育。我國正式開展GIS教育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8年為止,連同各類高職院校,國內有近400所高校開設了不同層次的GIS教育,并且,還有一些高校正在準備開設GIS類課程。然而,國內各高校的GIS辦學水平是有差別的,這與各高校所處的省情乃至各校的校情、學科建設等相關。各高校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盡量履行高校為社會和地方培養和輸送大批此類人才的社會服務功能,但必須從實際出發,不可盲目攀比和效仿,提出過高要求。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結合貴州大學校情以及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具體專業特點,探討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改革措施。
二、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想認識偏離實際首先,對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在各專業系統課程中的地位認識不足。二十一世紀,精細農業的出現為現代農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對農業專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貴州大學于本世紀初在農林類各專業中相繼開設了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其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要培養掌握農業信息系統技術知識的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對當代農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從教學過程來看,農業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幾乎都是作為考查課來開設的,開課時間和開課學時數也都有些隨意,以致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被打上了專業輔助課的烙印。在學生心目中,它永遠是輔助課,無法與專業“正課”相比。事實上,學生也不可能對在培養方案中其重要性都無法體現的課程給予充分重視的。其次,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目標制訂得過高。1998年,新頒布的高等教育專業目錄,分別在地理學和測繪科學一級學科下設立地圖學和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制圖和地理信息系統學等兩個本科專業[2],開展專業GIS教育,培養GIS理論和工程應用人才。然而,隨著近年來GIS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許多非地理、非測繪類的高校,或高校非地理、非測繪的專業也紛紛開設相關GIS課程,并且許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GIS辦學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卻大都向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這些辦學相對成熟的高校看齊,紛紛效仿這些高校制訂各專業GIS人才培養目標,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二)單一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存在矛盾目前,國內開設GIS教育的高校有幾百所之多,但辦學水平大都停留在本科水平或更低,辦學水平達到碩士、博士層次的高校寥寥無幾。這主要是因為國內高校絕大部分都是面向應用而開展GIS教育的,因此這些高校的GIS教育必須結合具體的專業,以X+GIS這種形式來開展。那么,如何在X和GIS之間找到教育平衡點就成為各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這其中首先涉及到的即是教學內容的組織問題。以貴州大學為例,目前,農林類專業全部都已開設了農業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每學期大約有六個班級上課。由于這些班級一般來自不同專業,所以,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一直存在較大難度。因為即便是同一門課程,專業不同側重點也往往不同。我們曾試圖通過精心選擇教材來兼顧各專業學科特點對本課程的特殊要求,但是,終究不能很好地解決此問題。事實上,不可能有哪一本教材是能適合各專業的,因為每一本教材的編著者總是從自身專業特點出發來組織著作內容的,即便是對其它專業有考慮,但也會限于專業研究領域不同,不可能十分到位地照顧其它學科領域。
(三)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理論教學必須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才能收到良好教學效果。而目前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從貴州大學開課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實驗教學僅限于軟件使用的講授,較少針對實際工程項目進行教學;第二,實驗項目單一,大多數為驗證性實驗,綜合型、創新型實驗項目相對較少;第三,實踐教學考核評定方法不合理。
(四)開課時間不合理據調查,目前相當一部分高校在GIS課程的開課時間上有些隨意,以致課程開設時間安排不合理。以貴州大學為例,該校農學院、林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大部分專業都開設了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但開課時間各不相同,從大學二年級一直到四年級都有。
(五)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近年來,一些高校為爭奪生源,擴大了一些所謂熱門專業的招生規模,導致學校軟硬件設施捉襟見肘,其中生師比擴大、師資素質下降已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之一。就農業GIS課程來說,其理論和內容涉及數學、物理、計算機技術、農業等諸多學科,要在實踐中發揮GIS的功能和價值,就需要綜合運用相關領域的知識[3]。這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處于邊遠地區、經濟欠發達省份的高校,在吸聚高水平的GIS專任教師方面和其他地區的高校相比缺乏競爭優勢。
三、加強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教學的措施
(一)制訂切合實際的培養方案就農業類專業而言,為高效管理和配置農業資源,尤其是為推進數字農業、精細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技術必不可少。因此,從發展現代農業來看,無論哪種形式、哪種層次的現代農業教育,農業類GIS課程都是不可或缺的。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重要性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培養方案的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都要給予重視。另外,從教學目標來看,培養什么規格的人才,既要看市場需求,更要看學校辦學的實際條件。不具備培養博士、碩士的實力,就應致力于培養本科生;無力培養本科生,就應一心一意地培養專科生、高職生。畢竟社會對GIS人才規格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各個學校不一定要制訂超出實際能力的過高目標。辦學是個動態過程,等學科發展了,成熟了,再逐漸向高水平辦學層次過渡,并力爭辦出特色。這才是正確的辦學思想。一言以蔽之,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既要認識到農業管理信息系統教育的重要性,又要結合具體校情和辦學條件,把農業GIS人才培養工作做實做細。為此,相關教研室應該經常開展大討論,統一認識,認真制訂培養方案,不斷調整教學計劃。
(二)分門別類選取案例在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要面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解決好理論教學內容的安排問題,的確十分棘手。筆者以為,解決之道只有靠教師來認真備課,針對不同的專業選取不同案例加以講解。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講授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基本的、核心的理論內容外,還要注意挑選與各專業特點相適應的應用案例,使學生能從課堂中了解到該技術在各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方式和應用情況,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為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該課程知識,目前條件下別無選擇。
(三)加強實踐教學貴州對農業GIS人才需求市場是巨大的。貴州地處喀斯特地貌典型發育的云貴高原,山多地少,因此,需要對農業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和管理。這一省情決定了貴州大學農業管理信息系統人才的培養應該以應用型為主。為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積極開辟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同時必須做好校內實踐教學環節,比如,開設一些特色實驗項目,或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布置一些小型或模擬的工程項目任務并加以考核,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同時也能為他們今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四)結合學生專業素質安排課程從學生專業素質及應用能力方面考慮,筆者認為,農業GIS課程應在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比較合適。首先,過早地開設本課程,缺乏專業知識或者專業知識還沒形成體系,學生對GIS技術在專業內的應用理解不深。二是大三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其它相關前導課程也已學完,這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利用GIS軟件完成一些具體的小型工程項目。
(五)在產學研結合中提高教師素質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農業GIS人才,高校必須大力培養和引進農業GIS高層次人才。多年來,筆者所在教研室通過貫徹“產學研”結合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思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近三年共發表教學探討和科研學術論文40余篇,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生態環境土壤的發生特征與診斷特性和系統分類研究”、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竹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與信息系統開發”及多項地方政府項目。這些項目都直接或間接需要農業GIS技術來支持,因而項目研究過程也是教師整體素質和GIS業務水平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