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技術進步效應的實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理論框架和生產率模型
基于生產函數理論,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表示生產率,即投入生產要素增長率不能解釋的產出增長率,包括知識增長或技術進步在內的效應。假定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決定因素變量是農業研發投入,其他經濟和非經濟因素等為控制變量,即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模型為:其中,R表示農業領域的研發投入總量;ST為農業規模、農業生產、貿易等結構變化;D為其他啞變量。被解釋變量TFP與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如下:農業領域的研發投入不斷地創造新的知識和技術,提高了農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存量,促進了農業知識應用和新技術產生,因而,研發投入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率。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有利于技術應用和產品商業化,產品多樣化和質量提升有利于實現產品價值,對外貿易結構優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圍里配置生產要素和銷售產品,實現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銜接,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農業生產率進步。
二、數據來源及變量計算
通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收集農業資本投入、勞動力和農業種植土地等1991~2011年的數據,構造農業產出函數計算我國農業TFP。這里,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及對應計量模型具體如下:對式(2)取對數得到:lnYt=lnA0+αTt+αklnKt+αLBlnLabort+μt,或者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對數生產函數還是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其中,Y,K,Labor分別表示歷年農業產值、農業資本存量和勞動力數,t為時間。農業資本存量通過核算歷年農業固定資本投資并取折舊率6%進行核算歷年資本存量,基期資本存量的計算方法參見有關文獻[。通過回歸分析估算產出彈性系數,確定各要素的產出彈性,下面,運用上述公式核算的被解釋變量TFPt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借助農林牧漁生產總值、歷年農業固定資本投資、農業勞動力和農業耕地面積,利用消費者、固定資產價格指數對農業產值和投資進行折算實現不同時期的產出、投資的可比性。通過檢驗函數是否滿足規模收益不變性和選擇函數的最佳對數式,發現生產函數滿足規模收益不變,回歸得到的生產函數模型方程:根據式(4)、(5),可計算得到TFP增長率。設1990年的指數為1,可計算歷年的TFP指數(如圖1),tfpgrowth、tfpindex分別為TFP增長率和TFP的指數,其中有:tfpindext=tfpindext-1(1+tfpgrowtht)(6)對tfpindex和tfpgrowth進行相關分析,其相關系數接近于1。因此,在分析生產率的影響因素時,只需選取其中一個指標設置回歸方程。收集解釋變量數據為:歷年農業研發投入、農業耕種面積、貿易產品結構等數據。根據式(1),可引入計量模型分析農業生產率的研發投入影響,對于其他因素則作為控制變量進入模型。RRD為農業研發投入與農業產出的比值,lnland為農業耕種面積的對數值,在進行回歸分析前,分別將被解釋變量與潛在解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發現TFPt分別與RRD,REXt-2正相關,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45和0.52,但TFPt與lnland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35,且RRDt-1,lnlandt,REXt-2分別對TFPt存在因果關系,由于RRD、REX與lnland同時作為解釋變量回歸方程不理想,運用Eviews5.0對TFPt和解釋變量RRD、REX與lnland進行協整檢驗,發現各變量呈一階協整關系,經過多次回歸分別得到如下方程:件不變時,農業研發投入比例越高,對后期的農業生產率提高具有較強的正向效應。第二,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農產品出口比例越高,對滯后兩期的農業生產率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第三,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農業耕種面積擴大,反而對同期的農業生產率帶來負向效應。農業領域的研發投入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對外出口可以拉動農業生產率提高,但農業耕種面積擴大卻導致農業生產率降低,其原因在于耕種面積擴大,農產品產量增大,引起市場農產品供給擴大,供求渠道流通不暢,導致農產品滯銷和價格大大下降,反而引起農業收益降低,最終導致農業生產率下降。
三、結論及政策
通過核算1990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率指數并分析農業研發投入對其產生的影響,得到的結論如下:第一,我國農業生產率增長出現明顯的波動。在1990~1995年間,農業生產率出現正增長,在1996~2003年間,我國農業生產率出現連續負向增長,在2004~2010年間,農業生產率出現正向增長兩年后出現一年負向增長的波動。這個結果基本上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農業生產仍具有較大改革制度能量激勵,農業生產率表現為連續增長,但在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我國農業生產環境逐漸惡化,農業承擔的稅費負擔重,城鄉差距拉大,農業資源大量外流,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生產率提高,以致出現農業生產率連續降低。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業稅費減免,農業生產環境逐漸改善,但是,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和調節緩慢性,市場機制對農業產生明顯的作用,致使農業生產率出現兩年正一年負的周期性波動,市場波動已明顯地影響農業生產率了。第二,我國農業領域研發投入對其后的農業生產率具有正向效應,農產品出口對滯后兩期的農業生產率具有正向影響。農業耕種面積的增加,反而導致農業生產收益略有下降,對農業生產率具有負向效應。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的發展,有利于農民收入提高和促進農業勞動力素質提升,這些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市場機制作用下,農業生產應對市場機制的能力比較微弱。但是,基于農業產業正外部性,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結合上文實證分析,為了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農業研發投入:一是加大對農業研發投入,促進農業技術研究和試驗,依靠技術進步彌補農業資源的不足。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深,農村優質勞動力在不斷外流,農業生產剩余積累的資本也轉移到其他產業,一部分農業土地流轉為非農用途,農業土地肥力下降且遭受污染,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相對于工商業,農業經營環境相對惡化。為克服農業資源轉移和抑制農業生態不斷惡化,要逐漸轉向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農業生產率。二是開拓國際市場,擴大我國農業產品對外貿易,拉動農業技術進步。我國農業雖說地少人多,但勞動力密集型農業以及園藝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促進這些農產品出口,有利于發揮勞動力優勢,促進農業技術進步。三是加強對農業勞動力的培訓,培養農民的市場經營技能,積極應用科研成果于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生產率。農業技術的應用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現有農業勞動力,無論是流出到城鎮工商業就業,還是留在農業內部就業,都需要通過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合格的勞動力。整體上,農民市場意識較弱,不熟悉市場運作。因此,各級政府和市場管理部門應承擔農業生產、產品流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引導農業經營者的生產和經營行為,提高農業經營者的市場駕馭能力,克服市場機制盲目性致使農業產品供求過度波動對農業生產造成的負面沖擊。加強市場建設和信息傳播,引導農業經營者利用市場規律進行生產和銷售產品,提高農業經營收益率。
作者:余子鵬趙瑋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