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化農技推廣機制的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1)農業科研單位、院校的技術推廣服務模式。農業科研院校、推廣部門為了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盡快轉換為現實的生產力,主動投身到農業生產的主戰場,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科技支撐服務。這種推廣模式以非營利性服務為主,其推廣服務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與鄉鎮政府或農村合作組織、農協、農戶通過合同協議方式,開展技術培訓、成果轉化、科技示范等活動;(2)直接將農業應用技術研究中的科技成果物化為實物,通過科技市場流通過程,運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使農業科技成果進入農戶;(3)與產業主體聯合,解決理論和關鍵技術問題。
(2)“公司+農戶”模式。這種模式以“訂單農業”生產技術合作為主,把分散生產的農戶與有計劃、大批量的商品生產結合起來,發展“訂單農業”,有效地解決生產、流通、加工與科研脫節的問題,在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同時,也給農業科技轉化帶來了可喜的成果,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形成集約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帶動農民增收。公司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把當地的農民集中起來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保證產品質量。農產品生產經營公司和龍頭企業,與農民的生產生活聯系較為緊密,有利于帶動農民增收、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公司以盈利為目的,根據市場需求動態進行新技術、新品種研制和試驗,以優質品種投入和科學種植、養殖技術服務于農戶,給農民提供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3)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從事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兩種形式,即專業合作社與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改變了單個農戶受生產經營規模狹小、技術水平低下、市場信息閉塞、農業生產受到資源、技術、信息和市場因素制約的局面,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農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延伸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農、工、商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業標準化、市場化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最終把農民組織起來,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我國農村生產經營制的改革和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
(4)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模式。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和高新農業科技園區,其宗旨是孵化、示范和輻射農業科技成果,進而帶動農戶走科技增收之路。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農業科技園區,已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重要途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以企業和科研為龍頭,以優勢資源,設施投入、科技投入、人才投入為基地。發展優勢產業、品牌生產、股份共盈為基礎,實現高效農產品生產試驗、示范、培訓、新型經營體制創新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科技園區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展示與科技服務于一體,為農民提供了“看的見、摸得著”的服務。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分為四大類型:開發區型、科技開發型、展示型、生產型。實踐證明,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園區為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村科技中介機構等開展科技服務提供了有效平臺,充分發揮了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帶動效應,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了農民收入。
(5)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是指主要從政府部門選派科技素質較高的科技人才到生產一線指導農業技術。為他們保留原崗位、工資和福利,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鼓勵下派科技人員以資金、技術、管理和開展有償服務等形式,與農戶和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形成科技創業長效機制,借此推動農業新技術的利用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業示范戶搞好科技服務。主要特點:(1)把科技服務工作由過去的臨時性、被動性的科技下鄉轉變為長期性、主動性的科技服務;(2)把對基層的行政領導轉為直接參與農村生產實踐;(3)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工作實績、業績與報酬掛鉤,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服務“三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4)從過去一般性的生產咨詢逐步轉變為責權利益結合、面向市場需求的服務,科技特派員與農民、龍頭企業結成風險共擔。(5)形成項目選人和人選項目的雙向選擇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科技與農藝結合的效果。
農技推廣創新體系的完善和政策扶持思路
1.建立一支穩定的農技推廣體系隊伍。現階段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是農技推廣工作的主體,在農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要使農技推廣隊伍更加煥發活力和動力,首先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技推廣隊伍,保障其工資、業務經費和改善推廣硬件投資手段經費,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其次,強化農技人員的知識更新,提高為農民服務的本領。采取脫產和半脫產形式,參加進修和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培養一支專業知識過硬、工作精干、講求高效,適應農業生產需要的隊伍。再次,建立獎懲制度。做到功過分明、賞罰得當,并在晉級和提薪時作為重要依據。
2.組織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示范戶的作用,應進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確立農技人員與科技示范戶幫困。農技人員實行包村包片制,對示范戶進行重點幫扶。(2)舉辦科技入戶培訓班,組織專家講授農業生產技能,發放科技圖書,科技宣傳冊,科技明白紙,引導他們學科學、用科學,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逐步培養新—批科技示范戶。(3)農技人員定期深入科技示范戶,了解示范戶的實際需求情況,做到全程跟蹤服務,對生產中的關鍵技術環節實時指導,現場解決生產難題。
3.繼續推進和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鼓勵和支持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的發展,推廣各種行之有效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新模式。推進各類事業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改革與發展,逐步與政府行政部門脫鉤。部分可以轉化為準公益性農村科技服務組織,也可以逐步轉制為商業性農村科技服務機構。
4.推進信息網絡建設。農產品信息不靈、銷路不暢、農技推廣手段落后等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目前,市、縣、鄉一批農業信息網絡相繼建立。搭建了農業信息化的平臺,“網站”欄目設有的專家咨詢、農業科技信息、市場商品信息、農業新政策的傳播,使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產品,獲取更大受益。農業科技推廣網絡與信息服務機制,還要完善農業推廣機構與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信息咨詢服務網絡;加強農業推廣系統網絡人才的培訓、信息專業人才的引進;對科技帶頭戶、專業生產大戶進行網絡信息交流并逐步擴大其在農民中的比例。
5.發揮科技示范基地的功能。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名稱看,似乎更多地強調示范作用。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功能為:(1)示范功能。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示范;農業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示范;(2)帶動功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在農村,輻射面廣,影響力強,具有很強的引領、啟迪、帶動作用。在示范基地建設的規模要適度,量力而行,注重技術含量。經費使用要合理。要切實做好對農民和技術人員的培訓,以及新技術和新品種的宣傳與推廣工作。
作者:劉志云單位:撫順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