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可以增強農業經濟系統運行的穩定性。農業經濟系統運行的不穩定因素來源于兩個方面:市場和氣候。即農業經營面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兩大類風險。市場風險起因于經營信息的不完備,自然風險在于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控制力不強以及勞動對象對多變環境的適應力較弱。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新材料等的應用,為經營者規避風險創造了條件。如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網絡的擴展,能為經營者及時提供更為完備可靠的經營信息;新材料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強了生產者對小氣候的控制能力;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抗性育種和生物品質改良,能大大提高農業勞動對象對不良環境的抵御能力,如此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外在不良因素對農業經濟系統的沖擊,增加其運行的穩定性。我國農業擺脫“靠天收成,靠地吃飯”的惟一出路,就是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依靠新科技帶動農業的發展。
2、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是適應當今世界農業科技突飛猛進走勢的迫切需要。目前,一場新的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體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迅猛地向前發展,世界各國都在紛紛調整或重新審視、調整技術經濟發展戰略部署。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在農業增長中的份額已從1978年以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大農業),但與發達國家科技貢獻率已達8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形勢迫人,刻不容緩,必須充分估量新科技革命對農業和農村經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找到差距,確立坐標,跟上新形勢,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
3、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自2001年起,我國已經成為世貿組織的正式成員國。加入世貿組織可以使我們更有效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及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來發展我們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但是又要看到,在目前我國農業市場化尚未完成,農業國際化條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農產品市場放開后,西方低廉、優質農產品的大量涌入,必將對我國農產品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農業將失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對此我們應該充分估量并迅速籌劃有效對策。其中至關重要的,不是被動應付,而是主動出擊。主要是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農業的技術進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農業管理經驗,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有利于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提高農民收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從數量型逐漸向數量、質量并重型轉化,對各種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將越來越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將從價格(或生產成本)逐漸向價格和質量并重轉化,對農產品品種的需求也將從單一向多樣化轉化。國內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結構的這些變化都要求我國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進行農業科技革命,促使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部門的研究與推廣工作逐漸由高產向優質方向轉化。
二、我國現行農業科技體制的弊端分析
近年來,我國加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農業科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農業技術創新機制存在先天不足。在現行科技體制下,科研單位的中心任務就是科研工作,項目由上級安排,經費由計劃下達部門撥給,項目完成通過鑒定就完成了任務。加上我國現行的科技管理制度不完善,唯成果視才,唯成果晉升的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在評定職稱時,只強調成果和論文數量。所以不少科研人員只對科研課題感興趣,不愿從事科技推廣工作。有些農業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不是源于生產和市場,形成的成果脫離生產實際需要,研究與推廣脫節,不適應農業經濟的發展;有些科研成果確是生產所急需的,但科研單位在提交成果時未經中間實驗環節,成果成熟度低,影響推廣轉化,特別是配套的技術沒有解決,成果不能適應不同的生態條件,或增產增收效果不明顯。
2、農業技術創新財力投入嚴重不足。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財政對農業科研投入嚴重不足?!鞍宋濉逼陂g農業科研投入出現負增長,“九五”期間,農業科技投入下降趨勢更加明顯,農業科技支出占農業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3.7%下降到2001年的2.2%。目前,我國農業的科技投入只占農業總收入的0.15%,而發達國家已達2%,相差10倍以上。由于農業技術創新財力投入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農業科研單位的事業經費嚴重不足;2001年縣級以上農業科研單位人均事業費僅為0.71萬元,可支配的能夠用于農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經費更少。
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嚴重缺陷。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五級一員一戶”推廣網絡體系。“五級”指從中央到鄉鎮五個行政級別;“一戶一員”就是在村級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農業科技推廣方法實行的是“技術示范+行政推動+農資服務”的“技權物結合”的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即在技術示范和農資營銷服務的基礎上,依靠各級行政組織的力量推動廣大農民采用農業新技術。這種運行機制的缺點體現在:一是條塊、部門、地區分割,大大地降低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二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分布不盡合理?,F在農技隊伍的分布是一個重輕倒掛反金字塔型,中央、省、地、縣都有一個龐大的技術機構,這些上層機構中不但人員多,而且素質高,學科部門齊全。由于缺乏深入生產第一線的動力,推廣人員不愿到生產實際中去解決生產中的問題。相反,農村第一線的技術推廣力量卻極為薄弱,僅有的技術人員中,有技術能力的也逐漸跳槽離開推廣隊伍。三是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缺乏足夠的統籌協調。越來越多的部門單位參與農業推廣活動,除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外,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院校、民間科技組織、中華供銷合作總社以及國內外的涉農企業和個體戶都開始介入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但是,政府發揮的組織協調的功能較弱,基本上仍處于各自為戰的無序狀態。這樣,由于部門利益的爭奪,內耗加劇,反而互相牽制,影響了整體功能的發揮。
4、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不適應新階段的發展要求。一是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獨立設置,且分屬于不同的系統,各自為政,致使農業科研與農業推廣、農業教育與農業推廣、農業教育與農業科研、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嚴重脫鉤,這就從根本上割裂了三者之間內在的有機的必然聯系,割裂了科研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系。二是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與地方農業科研機構重復設置,且缺乏明確分工和橫向聯系,甚至為了爭課題和爭成果而人為地相互封鎖,這就必然造成研究項目簡單重復、研究結果簡單重復、研究資源重復配置,造成科技資源的巨大浪費。三是用管理行政機構的辦法管理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的內部管理也完全套用行政系統的方法,形成了"官本位"的導向和模式,這就扭曲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價值取向,必然造成科研機構的官僚化或半官僚化。
三、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思路
1、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高效的農業科技新體制。要以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力量為基礎,按照經濟發展需要、區域特點和學科發展的要求,建立國家農業科研基地、產業綜合研究中心和區域農業科研中心,形成主要從事基礎和應用基礎、重大應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等社會公益類研究的、精干高效的農業科研體系;按照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要求,推動一批科研機構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務型轉化,形成主要從事成果轉化與應用研究、成果引進與消費吸收、科技咨詢與服務結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動從事科技成果開發、實現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轉制為農業科技企業,形成農業科技產業體系。根據三大體系各自的特點,從事公益類研究的農業科研機構要在調整結構、分流人員的基礎上,按非營利性機構的機制運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過政策扶持,采取競爭擇優的方式,提供科研項目和基地建設經費。公益類研究機構的農業科研活動要實行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機制,實行新的人事、課題、財務、收入分配、監督考核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科技人員競爭上崗、全員聘任制和首席專家制。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原則上要實行企業化經營,對以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的中介服務機構,經認定后可按非營利機構運作和管理。農業科技產業體系要完全按照企業機制運行,積極通過科技項目投標等方式,從事共性、關鍵性、前沿性產業技術研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2、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一是各級農技推廣機構和人員要轉變觀念、轉變工作思路和方法,克服“等靠要”思想,強化競爭觀念、效益觀念,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在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當中,以優質服務贏得農民信任,贏得生存發展的空間。要在保證完成國家賦予的公益性服務職能的前提下,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通過開展技術承包、技物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和興辦經濟實體等,壯大自身實力,增強服務功能。二是各級推廣機構要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探索試驗、示范、推廣服務相結合,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銷售服務相結合,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相結合的農技服務新路子。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逐步打破用人制度上的任命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大鍋飯",建立嚴格考核、競爭上崗、按崗定酬、以績付酬的機制。四是要進一步發揮科研院所、大專院??萍純瀯荨4罅膭羁蒲袉挝慌c當地政府、基層農技部門和企業聯合,創辦一批高新技術中試基地、示范區和科技先導型試驗區、科技園區。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增加農業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保證每年財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同時要建立科技風險投資機制、加強對科技經費的管理、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從各方面保證農業科研開發與推廣的經費需求。
4、要突出科技革命的重點。要組織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圍繞著當前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分工協作、聯合攻關。包括:積極發展生物技術,生產新的制劑和高產、抗逆、優質動植物新品種;攻克一批動植物良種選育及其配套技術;營造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種養配套技術的試驗與示范;發展一批有潛力,有市場、效益高、有優勢、有特色的技術示范工程;狠抓一批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的高效技術,等等。使科技研究更好地服務、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發展。
當前,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技推廣工作的著眼點,加快現有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實現農作物良種化和技術更新,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加,降低農民個體生產的成本,依靠科技優勢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