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省高校農業科技轉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人口壓力大、資源十分緊缺的今天,要進一步發展農業,更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成果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技進步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必須始終把科技進步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優先地位,把農業科技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使農業科技工作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與農業相關的問題常常是位居其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需要將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轉移到廣大生產者的手中,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系統工程。
1開展先進的應用技術研究,奠定科技興農的技術基礎
長江大學的農業科研始終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基本宗旨,大力開展先進的應用技術研究,力爭做到“適銷對路”。主要突出表現在:①選育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直接為農民服務。先后育成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新品種“鄂啤2號”、“鄂啤5號”;棉花新品種“鄂棉15”;大豆新品種“鄂豆6號”及三倍體雜交枸杞等。這些農作物新品種累計推廣8671km2。學校的科研人員還配合有關單位進行了水稻優良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工作,從栽培技術的角度為雜交水稻Ⅱ優58配套,使該品種已經應用到我國的南方稻區,還出口到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家,僅孟加拉就累計應用333.5km2。②開展畜禽新品種的引進、改良,為地方培育新興支柱產業。如學校的校辦工廠將引進的黑山羊與麻城市當地山羊雜交,選育出個大質優的純黑山羊,目前這一科研成果已在湖北麻城市推廣,形成了10多萬頭的黑山羊繁殖與出口基地,成為該市新的經濟增長點。③開展名特優水產規模養殖技術的研究。江漢平原適宜黃鱔養殖的面積大,問題多,常常給養殖戶帶來損失。學校便組織科研人員針對黃鱔養殖中存在的難題開展協作攻關,解決技術難題,為養殖戶增收20億元人民幣。④進行優質果樹品種的選育。學校的研究人員先后選育出鄂栗1號板栗,研究出湖北薄殼核桃及繁育技術等,在生產中也得到了應用,并且正在逐步擴大。此外,還進行了魔芋的抗病育種、柑橘大實蠅防治技術、作物富硒技術、水稻抵抗高溫等項目的研究,參加了國家科技部重大科技專項“糧食科技豐產工程”的課題研究,均取得了較好的進展。這些研究,為科技興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移
長江大學是一所新合并的省屬綜合性大學,由于基礎研究相對較為薄弱,應用研究相對見長。學校始終圍繞服務農業、服務農村、服務農民來開展研究,組織和動員學校廣大科技力量開赴經濟建設主戰場,積極從事區域開發、科技扶貧及科技示范推廣工作,直接將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學校先后派出11位科技縣(市)長和10期農業科技開發團,將基層的技術要求和學校的科技工作聯系起來,促進產、學、研的緊密聯合,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了研究者、學校、生產者的三贏。如黃鱔養殖系列技術研究,學校動物科學學院的楊代勤教授就是通過對黃鱔養殖者的調查、發現了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后才確定技術選題。在各級科技部門的支持下,通過與黃鱔養殖區的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積極推廣,才取得了成功。該項系列研究分別獲得了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楊代勤教授也被推舉獲得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而黃鱔養殖戶則獲得了增收2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在科技成果轉移上,學校還充分利用了各種途徑宣傳、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一是充分發揮派出的科技縣(市)長和農業科技開發團的作用,積極推廣農業科技成果;二是參加地方的農業專家委員會和有關科技下鄉的活動,組織專家教授,帶領大學生、研究生利用假期和專業實習深入基層調查,為農民解決技術問題;三是結合教學,將一些實用技術介紹到學生,使同學們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學到了一些實用技術,還成為了技術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