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理論框架
中國農業部門生產大量農產品,包括主食如水稻、小麥和玉米,主要畜產品如肉、羊毛和奶制品,以及園藝和水產品。這些產品往往需要進行匯總,以比較不同時期整個農業部門的生產情況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對照。同樣,農業部門對所用的投入進行匯總也很必要,其原因很多,比如為測算技術效率以及總要素生產率提供資料。中國統計系統中的農業產出都是把農業部門生產的所有產品的生產值相加后計算為農業產出總值的。而生產值是由價格乘以產量得來的。一般以當前價和不變價來計算。不變價計算出來的產值可以用來進行年度對比。許多經濟學家指出用不變價格匯總產出可能會對生產增長情況的估計出現偏差。盡管如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仍在報導以不變價格匯總的產出增長情況。這種潛在的偏差顯示在圖1,其中Q0代表生產可能性曲線,說明用等量投入獲得的產品Y1和Y2的不同組合。獲益極大化的生產者根據兩個產品的比價選擇Y1和Y2的不同組合。在比價為P1時,生產者選擇生產可能性曲線中的a點,在比價為P2時,選擇b點。如果用線性匯總方法匯總經比價P1加權的兩個產品的總產出,a點上的總產出(相當于b’點上的產出)要大于b點上的總產出。
但是,如果匯總中用的是比價P2,b點上的產出(相當于a’點上的產出)就大于a點上的產出。采用不同的價格權值可獲得不同的產出標準,盡管生產者僅沿著同樣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移動。圖2顯示投入匯總時可能出現的潛在偏差,其中I0為一個等產量曲線,在這個曲線中,用不同的投入組合X1和X2可獲得同等數量的產出。耗資最少的生產者可根據投入的比價W1和W2選一個投入組合。如果生產者面對的是比價W1,那么,投入的最佳組合就在c點上。如果比價變成W2,那么,投入的最佳組合就在d點上。這種變動是生產者根據同樣的等產量曲線對投入價格變化(替代作用)所作出的反映。但是,用不同的比價作為權值,就會得出不同的投入總和。例如,如果用比價W1為權值,d點上的總投入就大于c點上的總投入(相當于d’點上的產出)。相反,如果采用比價W2,c點上的總投入則大于d點上的總投入(相當于c’點上的產出)。用有偏差的總產出和總投入所獲得的生產率指數也會有偏差,即使是在投入或產出的數量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為了盡可能少地減少因比價變化而可能造成的偏差,一些經濟學家研制了許多方法。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Tornqvist-Theil指數。用Tornqvist-Theil指數匯總產出的公式如下:LnQIt=∑i12(Si,t+Si,t-1)ln(Yi,t/Yi,t-1)(1)式中,LnQIt是在t時為總產出指數的對數,Si,t和Si,t-1是在t和t-1時為生產總值中產出i的份額。Yi,t和Yi,t-1在t和t-1時為產出i的數量。
(1)中論述的Tornqvist-Theil指數是對連續的Divisa指數的不連續逼近,它有許多理想的特性。與Laspeyres指數和其他固定的權值指數不同的是Tornqvist-Theil指數對基年的選擇不變。這一指數的另一個好處是不管比價在什么時候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都可以以滾動權值的形式進行調節。Diewert(1976)和Lau(1979)已經證明Torn-qvist-Theil指數與一般的Translog匯總功能一樣。總要素生產率定義為總產出減去總投入。同樣,Tornqvist-Theil指數也用來匯總投入和產出。LnTFPt=∑i12(Si,t+Si,t-1)ln(Yi,t/Yi,t-1)-∑i12(Wi,t+Wi,t-1)ln(Xi,t/Xi,t-1)(2)其中LnTFPt是總要素生產率指數的對數,Wi,t和Wi,t-1在t和t-1時為總成本中投入i的分攤成本。Xi,t和Xi,t-1在t和t-1時是投入i的數量。
二、測定產出增長
統計局和農業部用農業總產值來衡量農業總產出。根據統計局所下定義,農業總產值為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產出總量,它反映了某一特定時期農業生產的規模和取得的成就。首先把每個產品或副產品的產出量與價格相乘就可以得到每個單項的產出值。所有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產品的產出值的和就是農業總產值。正如第一部分所述,以不變價格計算的農業總產值不能反映農業生產的實際增長情況。本研究中,我們用Tornqvist-Theil指數計算過去幾十年中國農業的生產增長情況。統計局統計了幾百個農產品。本文盡可能多地包括主要農產品。下面是本文在測算農業產值中的農產品清單。•作物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塊莖作物,以及其他一些雜糧。經濟作物包括棉花、麻、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向日葵油、胡麻油、茶油、桐油、蠶繭、甘蔗、甜菜、蘋果、香蕉、柑橘、葡萄、其他水果、茶、煙草,以及蔬菜。•畜產品包括豬肉、牛肉、羊肉、家禽、牛奶、羊奶、蛋、羊毛、牛皮、山羊皮、綿羊皮、豬皮、豬鬃,以及蜂蜜。•水產品指的是一年中生產的海水魚、淡水魚及其他水生動物的總量,以噸計算。林產品不在本研究之內。排除林業并不會導致太大的誤差,因為林業即使在1995年僅占統計局報告中農業總產值的3%。數據均來自各期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業年鑒》。
1985年以來的大米、小麥和玉米價格都是《中國農業發展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1995和1996)最新報道的。1985年以前的其他產品價格如大米、玉米及小麥價格均來自《中國物價年鑒》(SSB,1987-96),《中國貿易和價格統計資料》1952-83,《中國國內市場統計年鑒》(SSB,1990-95),以及美國農業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統計》,1949-90(USDA,1992)。表1列出了中國農業的三個農業生產增長指數的測算。統計局指數在統計出版社出版的各種統計年鑒上報道過。以1980年不變價計算的指數和Tornqvist-Theil指數均由作者計算。統計局指數和以1980年價格計算的指數之間的差異只是由于所含農產品的數量不同所致,因為匯總這兩個指數所用的方法都相同。最大差異發生在1995年為8.7%,這說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農產品數量十分接近統計局的農產品數量。以1980年的價格計算的指數與Tornqvist-Theil指數之間的差異完全是因為匯總誤差造成,這在上一節已有論述。在60年代初以前,這兩個指數之間的差異很小,不到2%。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懸殊越來越大。差異由1978年不到8%增長到1995年26%以上。這么快的增長速度一部分來源于匯總誤差。自改革以來,中國農業的農產品價格變化很快。如果用不變價格匯總,一部分替代作用也許會被作為增產的一部分。盡管生產增長速度仍然很快,但是新的測算方法的生產增長速度低于用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長速度。從1979至1984年,用新的方法計算的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每年都低0.87%以上(6.62%而不是7.49%),從1985至1995年,每年低于1.58%以上(5.61%而不是7.19%)。
三、測定投入增長
為了加總總投入,要了解每個投入的數量和價格。數量很容易得到,因為自50年代以來統計局一直在不斷地公布這些投入數據。但投入的價格不易獲得。需要某些統計技術來推斷一些投入的價格數據。
(一)投入量1.勞動投入。勞動投入以人年計算,相當于直接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的人員。農村工業勞動不包括在農業勞動投入內。2.土地投入。土地投入是以播種面積計算而不是以可耕地面積計算的,因為可耕地面積數據很不準確。播種面積指的是可在上面種莊稼并期望獲得收獲的土地。由于土地在一年內種二次或三次,所以,播種面積實際上比可耕地面積大的多。因此,播種面積也比較準確地說明了土地的質量。3.機械動力投入。機械動力投入指的是農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上使用的農業機械,包括翻耕、灌溉和排水、收獲、農產品加工和運輸、植物保護、繁殖和漁業。不包括非農業所用機械,如鄉鎮和村級工業、建設、非農業運輸、科學實驗和教學。4.役畜。役畜以年終役畜總數計算,它們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村運輸。這些役畜通常包括水牛、黃牛、馬、驢、騾子和駱駝。5.化肥投入。化肥以標準權值計算,即把實際權值轉換成下列標準就可獲得:硫酸銨(20%的氮),過磷酸鈣(18.7%的P2O5),以及硫酸鉀(40%K2O)。6.有機肥投入。作者計算了有機肥的數據。據糧農組織(FAO,1977)估計,一頭牲畜(以馬為單位)每年生產糞肥4噸左右,一個人每年生產0.25噸。有機肥的基本營養成分約為2.2%,而實際用肥約為全部有機肥的75%。所以,從純營養角度講,每年使用的有機肥估計為[{(0.25×農村人口)+(4×牲口數)}×0.022×0.75],而后還要把純營養有機肥轉換成標準量。7.灌溉投入。灌溉投入指的是農業方面總灌溉面積,即得到有效灌溉的面積——有水源和成套灌溉設備,用于在正常情況下根據灌溉情況進行適當灌水和放水平整的土地。
(二)投入的價格1.勞動價格。勞動價格以每天的工資計算。國家物價局(1953-95)在生產成本調查里報道了1953,1957,1962,1965年的工資和1975至1995年的工資。缺值是用幾何外推法估計的。把日工資乘以300天,就可以得出年勞動成本。2.化肥價格。化肥價格是以每標準噸多少元計算的。1978年以后的數據是由《中國農業發展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1995和1996)報道的。1978年以前的數據是在《中國貿易和價格統計材料》上報道的,1952-83。3.有機肥價格。這個價格是根據《生產成本調查》(國家物價局,1952-95)上公布的有機肥成本的數量估計的。4.機械投入價格。《中國國內市場統計年鑒》(SSB,1953-95)報道了1985年以后以每馬力多少元計算的農機價格數據。1985年以前的數據都是作者根據統計出版社出版的各種統計年鑒上報道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估計的。馬力價格也被用作役畜價格。5.灌溉價格。此價格是根據每公頃的灌溉費計算的。每公頃灌溉費已由《生產成本調查》(國家物價局,1953-95)報道,而灌溉面積則是由SSB(1981-96)出版的各期《中國統計年鑒》報道的。6.土地價格。由于中國一直沒有土地市場,我們只能用農業生產總值減去勞動、肥料、機械和每單位土地面積灌溉成本所得的余數為土地價格。
(三)加總投入農業總投入通常用投入份額為權值進行加總(表2)。投入份額中的一些變化表明中國農業在過去幾十年里經歷了技術快速轉化的過程。農民增加了對現入的利用,例如化肥、農藥、機械。化肥的份額幾乎從1952年的0增加到1995年生產總成本的12%以上。機械份額由1957年的0增加到1977年的12%以上。近年來機械份額的下降主要是因為生產分散到農戶后農民的投入進行了比較有效的分配。這與Fan與Ruttan(1992)的發現相吻合,即中央計劃經濟往往因意識形態的信條而過度利用機械。自1982年以來農藥用量的快速下降主要是因為提高了農藥的質量和農民比較有效地使用。反過來說,主要是由于生產目標的變化,即由改革前盡量提高產量到改革期間盡量提高效益。同時,傳統投入如勞動力、糞肥、以及役畜的重要性下降很快。勞動成本份額由50年代50%以上下降到1995年的28%。曾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發揮過很大作用的糞肥和役畜(1950年占總成本的30%)1995年只占不到2%。土地份額——用生產總收入減去勞動、肥料、機械、農藥、役畜和灌溉成本所得余數計算——在不斷增加,這說明土地值在不斷增加。用Tornqvist-Theil方法和1980年不變價格加總的總投入列在表3。權值是從表2中獲得的因素份額。1980年的不變價格指數高估了總投入利用的增長,即從1952至1995年,每年增長1%以上。這種偏差在改革前特別大(每年的增長幾乎達2%),因為不變價格指數包括了投入中替代作用部分作為投入的增長。
(四)、測定總要素生產率與重新評價農業部門的發展
根據估計的總產出和總投入的增長情況,用1980年的不變價格指數和Tornqvist-Theil指數(表3)可以很容易計算出總要素生產率增長情況。1980年的不變價格指數低估了總要素生產率增長,即從1952年至1995年,每年低估的增長率為0.40%,但這種偏差在時間上的差異很大。從1952年至1978年,不變價格指數高估了總要素生產率的下降情況,偏差每年為1.58%以上,而高估了的總要素生產力的增長情況,從1979年到1984年,每年高估0.84%以上,從1985年到1995年,每年高估1.7%。高估總要素生產力的增長實質上就是高估了農村改革對生產力增長的影響。另外,1980年的不變價格指數表明兩個改革階段之間總要素生產率的年增長率差異不大。而Tornqvist-Theil指數表明總要素生產力的增長速度在改革的第二階段實際上放慢了。根據這些新估計的生產和總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這部分分析和重新評價了過去幾十年各種機構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和生產率增長速度所產生的影響。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57)在這期間,由于制度和技術的革新,中國農業的總要素生產率穩步增長。大規模是新組建的中央政府的主要重點之一。1949年以后不久,土地由政府無償沒收,然后再分給農民。1952年初,一些農民在小范圍基礎上自愿把他們的土地和其他資源集中起來,組成合作社形式一起進行生產活動。后來他們認識到這種生產規模對某種農業生產活動來說顯得太小。農民可以隨便加入和退出這類形式的合作社。繼這之后不久,政府致力于發展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到1956年,中國96%的農業生產是在集體化基礎上進行的。自留地和家庭庭院當時占全部耕地的5%,也由農戶耕種。自留地上生產的產品可以到自由市場上去賣。同時,政府增加了對農村地區的投資,每年平均為22億元(Fan,1996)。這些投資主要由政府用于改善全國范圍內的排灌系統。在這期間,農產品的采購價每年也提高了3.8%以上。
(二)時期(1958-60)在這期間,政府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建立了以公社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體系。每個公社平均有5000戶,10,000英畝土地,糧食分配根據需要,在累計工分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分些。生產決議由公社領導人制定,農民的作用就是向公社提供勞動力。自留地里的農活這時也受到禁止。由于這些政策上的失誤,導致生產和生產率急劇下降。農業生產每年下降14%,總要素生產率每年下降15%。
(三)調整時期(1961-65)從1961年到1965年,通過政府進行一系列調整,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生產年增長率為9.4%,總要素生產率為4.1%。大規模生產分散到較小的單位生產隊,生產隊僅由20—30戶挨在一起的家庭組成。這種由公社領導的較小生產單位成了勞動和結算的基本單位。有關農活方面的決議,包括采用新技術,主要由生產隊隊長決定。這種集體生產體系一直保持到70年代末期。
(四)時期(1966-76)在這期間,由于政策再次失誤,導致生產和生產率增長的下降。生產由政府集中控制,由生產隊執行。農民的收入與其生產活動關系不大。事實上,所有投入和產出市場均由政府控制。集體體制下不同生產單位之間的土地市場交流也不合法。因為農民的獎金很低,低效的農業生產到處可見。生產增長速度為2.7%,而總要素生產率幾乎沒有增長。
(五)改革的第一階段(1979-84)始于1978年底的農村改革出現了兩個獨特的階段。改革的第一階段主要集中在分散農業生產體系,而第二階段的重點則放在解除對要素和產出市場的控制。過去20多年,由于農業部門成績欠佳,中央政府于1978年決定對農村地區進行改革。改革初期,國家提高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農村市場重新向農民開放,讓他們經營自留地上生產的產品。經過2年的試驗以后,政府于1981年開始把農業生產由公社系統分散到各農戶。到1984年,99%以上的生產單位都采用了家庭聯產責任制。除了解散生產體系外,政府開始改革農業收購體系。1984年以前,所有農產品事實上都列入了政府的各種控購計劃。1985年初改變了這種收購體制,由命令型變成合同制,這樣,某些主要農產品的購買量可由個體農民與政府之間在相互同意的基礎上決定。副產品的購買系統也取消了。政府控購產品由113種降至38種。可以預料從〔解散生產體系〕中獲得的技術效益和從(價格和市場銷售改革)中獲得的分配效益在改革的第一階段有所增加。生產每年增加6.6%以上,生產率每年增加5.1%。
(六)改革的第二階段改革的第二階段主要是放開國家的(農業)價格和市場銷售體系。根據1984年對購買體系進行的成功改革,政府于1987年進行了蔬菜、水果和水產品市場的改革。受政府控購的許多農產品進一步減少,由1985年的38種降到1991年的9種。1993年,糧食市場進一步放開,取消了長達40年的糧食定量供應體系。1993年,90%以上的農產品均按市場定價銷售。明顯說明中國農業已由指令型企業轉變成大型自由市場經濟。農民的分配效益在這次改革中也得到真正的提高。農業生產和生產率繼續得到快速增長,每年的增長率分別為5.6%和3.9%(盡管低于第一改革階段的增長率)。
五、結論
本研究采用了一種新的但比較適宜的方法來測定中國農業的產出、投入和總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情況。常規方法(不變價格方法)高估了總產出和總投入,導致總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出現偏向估計。根據新估計的生產和生產率增長指數,對農村改革的影響作了重新評價。常規方法高估了農村改革對生產和生產率增長的影響。然而,在改革期間,生產和生產率仍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本研究可以得出各種結論。任何形式的機構變化都得按潛在效率而不是按意識形態的信條進行調整。和主要是因意識形態的信條而導致發生的。由于不適當的機構變化而導致生產和生產率增長速度的下降不僅影響了都市和農村人口的糧食供應,而且對國民經濟的增長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使1961年的國民經濟產值率下降了33%,使1967年的國民經濟增長率下降了10%,1968年下降了5%)。政府在農業研究、灌溉、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促進中國農業生產的長期增長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沒有這些投資,中國農業就不可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改革后也不可能發展得這么快。所以,為了促進生產和生產力的長期增長,這也是解決中國人今后吃飯所急需的,中國政府必須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政府增加投資不僅可以通過先進的技術和基礎設施直接促進生產,而且還可以提高私人投資的收入,從而從其他渠道獲得更多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