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玉米高產制約因素剖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黃淮夏玉米種植區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大陸季風性氣候,特別適應麥秋兩季種植,是黃淮地區夏播的主要糧食種植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在育種、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化控與農民種植技術等多方面的不斷進步,玉米單產和總產都得到了較大幅度提高。
根據目前夏玉米生長發育階段本區的光熱資源、推廣種植品種的增產潛力、土壤肥力基礎、病蟲害及化控技術等綜合因素分析,黃淮夏玉米種植區在667m2最高產量已達1000kg以上時,大田生產應該達到750kg左右,才能使各種資源得到較為充分合理的利用。生產調查表明,目前黃淮夏玉米種植區的大田生產一般每667m2產量為500~600kg。推廣品種過于繁多、部分高產品種抗性與適應性存在一定的不足、農民種植方式不盡合理、管理粗放、施肥不科學及收獲偏早等諸多因素累加,使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在不同生育階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限制了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1品種繁多,農民選用時無所適從
玉米品種較強的綜合抗性與適應性是保證玉米高產穩產的關鍵性因素,而不同品種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抗逆性差異較大。目前生產上推廣應用的品種過多,而半數以上品種為基因型、表現型、產量等性狀差異很小的仿制類型。這些仿制類型品種與原品種沒有明顯的差異,少數品種在綜合性狀、抗逆性、適應性等方面還不如原品種;在推廣應用過程中,一旦遇到不利的環境條件就可能給生產上造成較大的損失。而鄭單958等原始優良品種則在不同年份、不同區域均表現出了良好的豐產性和適應性。因此,品種審定機構應嚴把審定關,重點審定那些比現有品種增產幅度在統計學上達顯著以上、綜合性狀優良或具有某種特異性的品種。
2種植方式落后,品種與自然資源浪費
2.1麥套玉米種植時間過早,品種選用不當許多農民麥垅套種玉米不是根據品種與小麥收割時間確定,而是憑所謂經驗和印象播種。播種時間大多在麥收前15~25d,使玉米-小麥的共生期過長,幼苗生長不良,缺苗斷垅嚴重,幼苗細高瘦弱,抗性極差,影響產量。麥套玉米應選用中稈或中高稈大穗型品種,種植時間要在小麥收獲前7~10d,使小麥、玉米都能夠正常地生長發育,同時能保證玉米苗全苗壯。玉米播種后要立即澆水,麥收后要立即查苗補栽,防治病蟲。
2.2種植密度過大目前大多數農民在用機械播種后即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較缺。播種時不分品種、地力、管理水平和能力,為防缺苗而加大播量,播后即撒手不管;缺少了應有的間定苗工序,使種植密度過大。目前80%左右的地塊種植密度均在6.7萬株/hm2以上,少數地塊可達到9.0萬株/hm2以上。田間植株細高,果穗細小,抗倒、抗病蟲、抗逆性極差,產量也不高。
國內許多研究表明,只有合理密植才能取得玉米高產。目前生產上應用的所有玉米品種的包裝上均有品種說明及簡要的栽培技術要點,種植過稀或過密都難以達到理想的產量目標。一般來講,高稈大穗型品種每hm2應種植4.5萬~5.2萬株;中稈中穗型品種應為5.5萬~6.0萬株;中低稈中小穗類型品種應為6.0萬~6.7萬株。高產攻關田可適當增加1萬株左右。精量播種機播種一般均能達到種植要求的合理密度。
2.3行株距配置不合理調查表明,目前河南在生產上有半數以上的玉米田采用小等行種植方式,株行距配置極不合理。整個玉米群體外觀長勢旺盛,但群體與個體均發育不良;植株瘦弱,病蟲害嚴重,抗逆抗倒能力極差。根據品種特征特性、地力、管理水平安排合理的種植方式,一般可使玉米增產10%~20%。實踐證明,各類型品種合理的行距是:高稈大穗型為66~76cm,中稈中大穗型品種為67cm,中低稈中穗型品種為60cm。為合理利用光能和地力,采用寬窄行種植方式能夠更好地發揮品種與土地的增產潛力。寬行與窄行可在合理等行距寬度基礎上,將寬行與窄行調整為5∶3的比例為宜。同時適當縮小株距,增強邊行優勢,提高玉米產量。
2.4單粒播種方式應漸入式推廣應用單粒播種方式有利于形成壯苗,對玉米的單株生長發育有利,壯苗是高產的基礎。采用單粒播種方式對種子的質量要求很高,純度要在98%以上、發芽率最好為100%;而我國規定的二級玉米單交種純度為96%、發芽率85%即為合格種子。由于絕大多數農民并不知道這一標準,購種時大多選價格偏低的種子,播種時又跟風選用單粒播種,造成大田生產缺苗斷垅嚴重,對產量影響極大。據觀察,單粒播種方式非精品種子田間健苗率大多為90%左右,而精品種子田間健苗率則多為95%以上。分析表明,精品種子單粒播種后田間齊苗率95%以上,自交苗2%以下,田間減產率應為5%左右;而非精品種子按85%以上發芽率計算,雙粒播種后田間缺苗率僅為2.3%,3粒播種后田間缺苗率僅為3.3‰,人工剔除病、蟲、小、劣苗后,田間健苗率可達98%左右。因此,如選用非精品種子時一定要采用雙粒或3粒播種方式,才能保證玉米的全苗高產。
3施肥不當,制約高產的瓶頸合理施肥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品種與土地的增產潛力。當前在玉米生產上存在兩種施肥不合理現象:一是品種單一,只注重氮肥,忽視磷鉀肥,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營養生長過盛,抵抗不良環境侵襲能力減弱;二是盲目偏信復合肥,而不注意復合肥的養分含量和比例,導致新的養分配比不合理,或養分含量低限制了產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施肥時期仍沿用過去中低產水平的“一炮轟”傳統施肥法,而不是按土質、品種、地力、產量與管理水平科學施肥,易引起玉米生育后期脫肥早衰。研究證明,生產100kg玉米子粒需要N2.5~2.8kg、P2O51.0kg、K2O2.6~3.0kg。由于黃淮地區土壤成土母質中有效鉀含量較高與近年的農作物秸稈還田,本區的施肥原則應該是按需施N,酌施P、K。即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管理水平及預計產量施入足量的N肥,同時放入一定量的P、K肥。就一般情況來講,6000kg/hm2以下產量水平不施P、K肥亦可,但6000kg以上產量水平就要施入P、K肥,其比例按N∶P∶K=3∶1∶1即可。施肥方式應該根據土質、產量水平不同而異。6000kg/hm2以下產量水平仍可采用大喇叭口期的“一炮轟”傳統施肥法;7500kg及以上產量水平則宜采用分期施肥法:在玉米拔節初期將應施N肥的40%和全部P、K肥一次施入,大喇叭口期再將其余的50%~60%N肥施入。沙壤土地還應在授粉結束后補施10%的N肥。
4病蟲害時有發生,防不勝防經廣大植保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工作,生產上的許多病蟲害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病蟲害的種類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老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會有其他一些新的病蟲害危害生產,某些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的病蟲害個別年份也會突然發生,讓人們防不勝防。近幾年出現的對玉米產量影響較大的新的主要病蟲害有玉米彎孢菌葉斑病、褐斑病、瘋頂病、銹病、頂腐病、穗腐病、粒腐病以及黑粉病、粗縮病、蚜蟲、紅蜘蛛等,為玉米育種和大田防治增加了新的課題和難度。
5收獲偏早,豐產未必豐收以前普遍認為玉米苞葉發黃、葉片青綠為玉米的成熟標志,并由此進入收獲期,開始大面積進行收獲。近年研究表明,玉米正常成熟的理想長相為苞葉干枯松散,子粒變硬發亮,乳線消失,子粒尖端出現黑色層,是玉米的生理成熟期;此期收獲,能使產量在原來收獲產量基礎上提高8%~10%。因此,在不影響小麥適期播種的前提下,盡量讓玉米在田間多長幾天,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基礎上玉米產量可增加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