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及組織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將國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組織形式分成了三種類型:一是農業科技活動主要集中政府的組織,二是農業科技活動主體較分散的組織,三是農業科技活動主導者為非政府組織及企業、個人介入的多元化組織,并分別從科研、教育、推廣三個方面分析了現狀,對于改革我國農業科技體制具有參考意義,最后從政府角度闡述了針對農業科技體制提出了參考建議。
[關鍵詞]
科技體制;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本文分別從科研、教育與推廣三個方面分析了國外農業科技體制構建模式,并將國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現狀歸納為三種形式〔1.2〕。首先是農業科技發展中國家,以農業科技活動主要集中政府的組織形式,如印度;其次是農業科技較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活動主體較分散的組織形式,如韓、丹麥等國;還有是農業科技發達的國家,農業科技活動主導者為非政府組織及企業、個人介入的多元化組織形式,如美國、以色列等國。
一、農業科技活動主要集中在政府的組織形式
以傳統小農生產為主的農業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落后,農民思想保守,風險意識差,農業科技含量低,科研能力差,農業生產力長期停滯不前,政府往往只能集中資源統籌規劃,而中央集權式的農業組織結構更容易管理〔3〕。印度的農業結構仍然處在封建地主的和資本家共存的階段,印度政府賦權了農業國家管理組織“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ICAR)”集權管理,ICAR在經濟較發達的邦設農業科研系統,ICAR已擁有五十多個國家級中心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室,四個國家項目委員會。科研方面:ICAR代表了農業部領導,它正組織并調配著分散在各系統單位的科技人才和物質資源,著重開展適合印度農業的應用性研究。教育方面:印度在各個邦都模仿了“美國贈地大學模式”來構建農業大學,邦政府為農業大學提供財政經費,ICAR負責指導教育工作。推廣方面:為加強對農業新技術產品質量要求,印度政府先后公布法律、法規以期普及農科知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媒體刊物等手段進行掃盲教育。ICAR設“國家示范計劃”、“實用研究項目”轉化農業技術、推廣應用〔4〕。
二、農業科技活動主體較分散的組織形式
該種農業科技活動組織構成形態基本依照“局部帶整體”的推進原則,由政府在重點示范地區、中心地區試點推廣新興實用技術。示范效果帶動非政府組織全面推廣,重視農業培訓,縮短農業企業科技轉化周期。韓國采用國家中央、道和市、郡分屬管理體制,在中央是農村振興廳負責,各道(相當于中國的省)由農村振興院銜接,各市郡(相當于中國的縣)歸農村指導所開展工作。自上而下的三級管理模式構成了滿足韓國農業現代化要求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5〕??蒲蟹矫妫喉n國政府采用統籌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方式進行農業科研計劃,計劃項目管理實行廳、院、所首長負責制,政府的插手管理模式避免了部門之間的推諉和摩擦,減少重復項目導致的資源浪費〔8〕。政府整合資源后,對科研單位減量保質,科研經費不變,人均事業費就相對增加,調動了科研積極性。教育方面:國家辦免費的農業專業學校,學校引導農場主和農業生產者進行農村經營管理和農業推廣。推廣方面:韓國從事生產經營或農技推廣六年以上的,免兵役。丹麥僅設農業科研聯合委員會,目的是避免農業科技研究脫離現階段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對五個區下所屬的科研機構具有宏觀控制性??蒲蟹矫妫何鍌€區下屬農業科研機構主要從事生產技術的應用性研究,農業院校則攻關基礎性研究。教育方面:國家政府為農業教育提供資金,免費辦學,學?;靖采w全國且教育層次豐富,接受過五年完整的農業教育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前提資格,所以畢業后學員對科技技術的認可,促進了農業全面機械高效化和高新技術的廣泛認可。推廣方面:覆蓋全丹麥的家庭農民協會和丹麥農民聯合會是丹麥最大、最全的農業咨詢服務機構,政府不插手協會管理,這些從事農業科技推廣活動的民間機構可享受政府給予的推廣優待政策和資金扶持〔6〕。
三、農業科技活動主導者多元化組織形式
多元化的農業科技組織結構形式主要出現在農業發達國家,最明顯的特征是非政府組織及企業介入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各個方面,并逐步在科技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美國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廣三者相輔相成的組織形式。美國農業部下設八個農業科研中心,每個農業科研中心又分別在不同的生態區內下設地區研究站〔2〕。每個縣還與贈地大學農學院共同設立農業實驗站及示范點,農學院院長也是州實驗站的站長和州推廣站的站長,是州內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總負責人,在體制上保證了協調運作。美國農業部還設教育和經濟辦公室來協調各州科研教育與推廣活動,并按時給各州下達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方面專用經費〔7〕。非政府組織及企業介入農業科研與推廣的情況明顯,數百家種子公司、食品公司、農業化學和機械公司紛紛尋求多方合作研究方案,私人企業投資農業科研使得涉農企業科研變快變強,大量農業科技成果直接轉化,超過一半的企業技術來自于涉農企業對農業的科技投資〔2〕??蒲蟹矫妫焊鶕蒲袀戎胤较虻牟煌纬闪擞蓢铱蒲袡C構(八個農業科研中心)、地方科研機構(地區研究站、農業實驗站及示范點)和民間科研機構三大系統共同構成的層次管理模式。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組織進行基礎性研究,地方科研機構參與應用性研究,民間科研機構自主開展開發性研究。三級相互獨立且沒有隸屬關系,相互滲透、依存、合作、有側重的開展科研活動,科研經費由聯邦政府及州政府預撥和各類基金及私人企業自籌組成,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農業科研投入體系〔2〕。教育方面:美國政府在各州劃地而建“贈地大學”,大學里構建了農學院系統,下設科研與教育中心(或稱農業實驗站),開展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工作。非政府組織中約有五萬多個農民俱樂部教授專業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農業教育體系〔3〕。推廣方面: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包含聯邦農業科技推廣局和州農業科技推廣站還有縣推廣辦公室三個層級;同時贈地大學也參與科技推廣工作;涉農企業也形成了以農業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氛圍,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10〕。以色列擁有成熟的人才培養、發達的市場機制、適度的經營規模和靈活的生產方式。政府不直接參與科研管理,但每年投入農業科研經費都達上億美元。經費中有一半是定向撥給國家農業研究組織(ARO);其他申請型基金又占一半,以競爭性投放〔9〕。科研方面:以色列的農業研究機構由公益性研究機構、教育機構和企業型社會研究機構組成。公益性研究機構中規模最大的是農業研究組織(ARO)、魏斯曼科學研究院以及其他農業相關的專業研究所。科研經費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構成,主要用于化肥、化工以及農業機械產品等應用性研究。教育方面:以色列專門成立了公立性的農業大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基本都是農民,時至今日農民受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依然占到了半數。農業學校同時需要承擔科研和推廣工作。推廣方面:多元化的推廣體系中包括國家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區域級推廣服務中心,還專門在地區、生產第一線設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局。大量專業的農校畢業生保證了技術的普遍推廣。公益性機構也在積極尋求成果轉換的途徑,來保證色列的科技對農業的高貢獻率。
四、總結及借鑒
1.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三位一體、互推互進的政府管理機構〔9〕農業發達類國家正逐步降低政府在農業科研管理機構中的統一管理職能,轉建更開放、更自由的科研、教育與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體系,優于我國現行的科技部、教育部、技術推廣機構的分權管理體系,避免了與市場的嚴重脫節,加速了成果轉化速度。
2.農業投入充裕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投入充裕,政府補貼扶持力度大,有的甚至免費辦學,一方面是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政府引導性和政策導向性,逐步建立的政府主導多元化農業融資體系。
3.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創新投入體系,政府引導構建新型科研合作模式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構成都形成了政府、地方、企業多元化,且以形成了成熟的體系。企業型農業科研機構與科技創新推廣組織相互滲透、依存、合作與競爭。提高了企業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也提升了農業企業的競爭力。政府扶持企業開展農業高新技術合作,鼓勵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倡導企業注重先進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模式。需要科學的構建科研投入比重,探索高效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4.提高農村文化建設及農業生產能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是否能快速被農民接受和運用,取決于農民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主觀能力,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文化的教育工作是否成功,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是否充裕。可以更多的借助非政府組織多方式、多渠道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及農村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思明.中美農業發展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91-98.
〔2〕魏勤芳.美國農業科技體系及運行機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2,(02):34-37.
〔3〕劉文敏,趙京音,張占耕.國際農業科技體系及運行機制〔J〕.上海農業學報,2004,(03):126-128.
〔4〕黃東賢.印度農村經濟與農村科技〔J〕.農村工作通訊,2002,(05):50-51.
〔5〕趙國鋒,高征,段祿峰.國外農業科技體系對中國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借鑒〔J〕.世界農業,2012,(09):14-17.
〔6〕邢芳.丹麥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做法〔N〕.大連黨建網,2010-03-26.
〔7〕鄧楠,萬寶瑞.21世紀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12-127.
〔8〕司洪文.韓國農業科技機構的管理與改革〔J〕.世界農業,2000,(11):48-50.
〔9〕詹吉英,顧孟迪,李干瓊.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5,(11):2178-2180.
〔10〕關仲奇.美國農業科技政策與研究重點〔J〕.全球科技經濟望,1997,(08):47-49.
作者:謝彬彬 陳葉蘭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