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旅游演進規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筆者從1997年至今一直在廣東中旅集團工作,主要進行旅游開發和旅行社管理方面的實踐和研究工作,對我國農業旅游、旅游扶貧和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和諧社會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思考,此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農業旅游的發展規律研究
2.1農業旅游
農業旅游是一個系統概念,是以農業為基礎,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的一個新型交叉產業。在我國應是以農村和農民為載體,以民間風情和民俗文化為內容的新型旅游業。它不僅僅包括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觀光旅游,滿足旅游者休閑度假需要的農業休閑旅游,還包括旅游者能高度參與的、集科教文化于一體的、旅游者能在心靈上的有所感悟又能在精神上得到滿足的農村(鄉村)體驗旅游。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深度策劃,把農業生產、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農民居所出租、民間飲食服務和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把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鄉土風情灌注到農村(鄉村)體驗旅游產品之中,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這就是筆者開發和推廣農村(鄉村)體驗旅游的目的。
跟前人研究的著眼點不同,筆者認為研究農業旅游問題就應該站在產業的高度進行系統的思考,任何簡單、片面地研究或者國外理論的引進都不合時宜,與國情不符,最終誤導實踐工作。為了更好地洞察農業旅游體系中相關概念的相互關系,有必要探清農業旅游發展演進的規律性。普恩是未來旅游趨勢預測的一個重要評論家,她預言舊的旅游形式將要不斷解體,新型的旅游形式將會不斷出現——從追逐陽光型(sun-lust)轉為陽光附加型(sun-plus)。我國農業旅游正沿著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和體驗旅游的軌跡,階段性地發展演進,按照發展的先后,農業旅游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農業觀光旅游;第二階段的農業休閑旅游;第三階段的農業體驗旅游。因為在我國農業的主體是農村和農民,所以在我國這種農業旅游形式也被稱為農村(鄉村)體驗旅游。隨著旅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演進,很多旅游未來主義者認為,旅游市場的成熟造就了新一代的旅游者,他們旅游經驗豐富、個性復雜、需求多樣,傳統的年度家庭度假旅游將被創新型體驗旅游所替代,他們更加在乎心靈上的感悟和精神上的滿足。因此,農業旅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的農業體驗旅游階段,而我國的農業與外國甚至我國臺灣的農業不同,我國的農業是以農村和農民為載體的,而西方國家的農業是以農場和農場主主體的,所以筆者建議將第三階段的農業體驗旅游稱之為農村(鄉村)體驗旅游。因而,筆者不認同成升魁等人“從發展階段看,休閑農業是觀光農業的高級形式”的觀點。農村(鄉村)體驗旅游才是農業旅游的高級形式,是現階段應引起國家、學界甚至企業足夠重視的領域,只有“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得到了重視,農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農民收入得到了切實的提高,所謂的農業旅游研究才有意義,建設和諧的新農村才有希望。
3農業觀光旅游和農業休閑旅游的問題剖析
3.1資源問題
以第一階段的農業觀光旅游為例。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國臺灣省提出了“農業觀光”的農業經營模式,1990年規劃了7個農業觀光園區,到2000年全省已建成42處農業觀光園區。在美國西部,即開發有專門用于旅游觀光的牧場,這是一種利用旅游活動對農業產業功能進行有效補充的農場形態。皮爾斯(Pearce)認為觀光農場尤其指農場主以所有者身份積極與小旅行社合作的一種經營模式。顯然,觀光農業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我國雖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我國的農業是以農村和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國外甚至臺灣的情況不能直接嫁接到祖國大陸。一方面農業觀光沒有農場或農業觀賞園區等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產品優勢也無法體現,產品優勢是指和其他歷史人文景觀相比,農業旅游的觀賞性遠遠不如對方,在旅游產品的替代性面前農業觀光旅游沒有競爭優勢。在資源認知上,必須緊緊依靠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農村資源,開展農村(鄉村)體驗旅游才是正確的和符合國情的脫貧致富之路。例如,在廣東農村,丘陵、山地分布廣,擁有豐富的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僅糧食生產條件優越,而且特別適合熱帶、亞熱帶水果和經濟作物生產。珠江三角洲和粵東、粵北、粵西的農業生產都各具特色,為開展農村體驗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
3.2文化問題
以第二階段的農業休閑旅游為例。休閑有如度假,兩者本是一個意思,學界少有界定。由于學界的某些研究的誤導企業人員甚至以為兩者存在區別、分別是兩個不同的旅游形式。如在東歐波蘭等國,負責接待的均是農場主或農業生產專業戶,一切活動都在特定的農業旅游區或農場內進行。在法國,1998年興起農業度假旅游,就有33%的法國人在國內旅游中選擇了農業度假旅游,在國外農業度假旅游熱潮正在悄然興起。但是這種農業旅游方式一旦引進我國,就不得不面臨文化傳承方面問題的考驗。所謂的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農村生活、民間風情和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包括那些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文化活動和經歷,還包括旅游者對當地居民獨特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并從中得到滿足。如果為了迎合農業休閑旅游的經營需要,短時間內建設起來的農業園區,缺少了歷史的沉淀就毫無文化可言。旅游者就是從外地趕來觀看這些毫無文化內涵的人造農業園區,第一感覺就非常虛假,與國情不符,投資風險極大。在廣東農村就孕育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嶺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區域文化之一。在粵東有潮汕地區的飲食文化(潮菜)、茶文化(功夫茶);粵北有乳源、連山和連南等壯族、瑤族民俗風情;粵西有南亞熱帶風情;珠江三角洲地區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花基-魚塘等具有嶺南特色的水鄉風情和農耕文化。
3.3環境問題
以第二階段的農業休閑旅游為例。旅游是不違背環境原則的,休閑旅游是在自然環境中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開展休閑活動,包括散步、徒步、宿營、遠足、漂流、登山、劃船、觀賞自然景觀等等。而我國實際情況令人擔憂,各種非環保的因素使得農村農民的利益受到侵害,而農村(鄉村)體驗旅游則較好地處理了這方面的問題。體驗式的鄉村旅游突出天人合一的環境,田疇、農舍、籬笆、豆角秧,窗含新綠,戶對鵝塘,在綠色和大自然上做文章。旅游各要素——吃、住、行、游、購、娛均貼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突出天籟,做“黑”做“暗”。而不像目前國內一些地方的做法,把農村的夜景做得燈火輝煌、歌舞升平,好一派豪華景象,儼然城市在農村的再現,這是違背環境原則的,這是失敗的策劃,既失去了鄉間農村夜色的魅力,又破壞了環境。
3.4農民問題
以第二階段的農業休閑旅游為例。福賽斯(T.J.Forsyth)對泰國北部的小山村的研究表明,休閑旅游業并沒有使得農民富裕起來,反而使得那些有能力通過雇傭勞動力的農場主或農業專業戶增加了收入,進一步加大了農村農民的貧富分化,使得社會變得更加不和諧。而農村(鄉村)體驗旅游不提倡以高額資金投入大興土木,鄉村體驗旅游要提倡低門檻,讓廣大老百姓都能踴躍參與,通過政府幫扶,企業或村民自治實現統一管理,進而再建立地區性品牌,最終農民切實得到實惠,實現和諧的新農村。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旅游第一大接待國,年接待國際旅游者將超過1.3億人次;2000年統計數據表明,世界旅游收入是4550億美元左右,中國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2002年我國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國內游人數達8.7億人次,國內游收入3845億元人民幣。如何策劃和推廣農村(鄉村)體驗旅游,切實讓老百姓分一杯羹,將成為下一階段旅游扶貧工作的重點。筆者在河源市東源縣做了一次非常有趣的研究,在該縣東江水庫(又稱萬綠湖)北面的一個小山村里,居住著不到20戶的居民,每年借著各種理由到該村來“考察訪問”的人數達400人次,吃掉或拿走居民放養的500只土鴨土雞,喝了100斤客家釀酒,這些人都由村委會統一接待。村子里盛產的山坑魚和山坑螺沒有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反而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可以設想一下,假若以體驗旅游的方式經營這筆生意,所有的接待工作交由居民經營,按市場價格收費,這將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4農村(鄉村)體驗旅游深度策劃——以廣東潮汕地區的鄉村體驗旅游為例
所謂的深度策劃,就是重點抓住策劃對象的內涵挖掘和品位提升。具體針對農村(鄉村)體驗旅游而言,就是開發農村(鄉村)體驗旅游產品時要體現“四性”——真實性、文化性、參與性、感悟性。
鄉村的文化資源閃光點很多,筆者認為在開發廣東潮汕地區的鄉村體驗旅游時,旅游產品的深度策劃就應重點挖掘潮汕文化。
4.1潮菜文化
潮汕地區是我國著名僑鄉,同時也是潮州菜的發源地。潮州菜是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文化特色。潮汕名菜之“護國菜”更有一段歷史典故,相傳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侵,少帝趙昺兵敗,從福州逃到了廣東潮汕,和陸秀夫等人逃往一處荒山古廟。由于戰亂這古廟不但沒有佳肴款待,就連一般青菜也找不到。于是方丈叫小和尚摘些野菜,用開水焯過,除去苦澀味,再剁碎,以免看出是野菜——野菜是喂豬的。少帝見湯肴碧綠清香,軟滑味美,問方丈這湯菜叫什么名稱。方丈答道:“阿彌陀佛,貧僧不知此湯菜叫何名,但愿能解皇上之困,重振軍威,以保大宋江山安然無恙。”少帝聽了萬分感動,立封此菜為“護國菜”,后來經歷代廚師的精心改良,久而久之便成為潮汕名菜之一。1962年,元帥到汕頭視察時,品嘗“護國菜”后也大加贊賞。今天的城市人若能到潮汕地區農村農家,吃一頓正統的農家“護國菜”,想必會有所感悟。
4.2功夫茶文化
4.2.1飲茶四寶——玉書碾、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
文人書房有“文房四寶”,功夫茶具則是一套古色古香的“飲茶四寶”:一是玉書碾,即燒水壺,僅十幾厘米高,大如拳頭;二是風爐——潮汕爐,用以燒開水,小巧精致,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爐在現今城市極為較少,卻多見于潮汕民間;三是孟臣罐,即茶壺,多以宜興紫砂制成,或江西景德鎮茶壺,大如鵝蛋;四是若琛甌,即小茶杯,其薄如紙,其白如雪,以小為貴,通常只有4個,每個僅有半個乒乓球那么大。這種茶具,本身就是一種美妙藝術品,正如清代詩人袁枚《隨園食單》所詠:“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
4.2.2操作流程——燒水、洗杯、納茶、洗茶、燙杯、沖泡、品茶
燒水。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要求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未沸之水太稚,茶中的芳香物質泡不出來,香味太淡;煮得太久,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香味大為遜色。
洗杯。用沸水將孟臣罐、若琛甌清洗一次。
納茶。將茶葉放孟臣罐,先放碎末填底,粗茶放上面,不能折斷茶枝。約
六、七成滿,不可十足飽滿或太少,太多則味帶苦澀,太少則香氣淡薄,力度不夠。
洗茶。也稱“頭沖”,將沸水沿孟臣罐四周圍沖入,當水剛浸過茶葉即可,然后用蓋刮去泡末,隨即將茶湯傾掉,傾出的茶湯含雜質較多,不宜飲用。
燙杯。用沸水沖入茶杯,分別以中指抵杯腳,拇指按杯沿,將杯子放入另一只盛沸水的杯里轉動燙熱,也可用竹夾操作,然后擺放整齊。
沖泡。沖泡最有講究,要“高沖低行”,提高沖罐將沸水沖入孟臣罐時應從0.33m高處沖下,使茶葉翻滾散香,水剛浸過茶葉為宜,加蓋約1min后方可斟茶,隨后沖泡次數增多,沖泡時間逐漸延長,稱“回韻”。斟茶要求低注,不可直沖,以防止香氣漂散或泡末重生,將茶湯多次循環注入各個茶杯,稱“關公巡城”,即要求各杯的容量、顏色、香味相同;待到湯盡,用力將孟臣罐稍加抖動,使被茶葉吸附部分的濃湯逐滴注入各個茶杯,稱“韓信點兵”,意為“淋漓盡致,多多益善。”
品茶。先聞茶香,趁熱一啜而盡,再嗅杯底余韻,最后由茶客們評價、鑒定茶葉的產地、品種、香型、檔次等。
有道是“茶如人生”,細細品味,韻味十足,其樂無窮,妙不可言,確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除此以外,在潮汕地區農村還留存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文化、婚嫁文化、喪葬文化等等有待大家去體驗。潮汕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風格獨特,生活在潮汕地區鄉村的農民,每個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語言或者行動,無時無處不表現著本土文化的特征。在開發潮汕地區鄉村體驗旅游產品的同時,如果能融攝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進行深度策劃,鄉村體驗旅游必將更具吸引力。文化特點越突出、越典型、越貼近鄉村居民、越親近大自然就越受旅游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