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農業旅游SWOT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湘西地區是較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神奇的山水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具有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中國休閑農業旅游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一種旅游形式,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旅交叉產業。中國內地在2007年旅游業總收入達1540億美元,其中有400億美元是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收入。國內學者對休閑農業含義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是姓“農”還是姓“旅”上。主要有:臺灣“行政院”農委會、范子文、鄭健雄、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張永貴等側重于休閑農業的農業特征,認為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王兆禮,曾樂春(2004)、劉德歉、肖靜(2006)、周舜年(2007)等認為休閑農業是一種交叉性農業,即有農業的特征又有旅游業的特征。郭煥成、鄭遼吉、俞晨側重研究休閑農業的旅游特性,認為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根據以上分析,認為休閑農業旅游是以生態旅游為主題,結合自然環境、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等農業自然與文化資源,適應人們觀光、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
一、湘西地區休閑農業旅游的概況
湘西休閑農業旅游就是指以湘西鄉村地域為背景以其特有的與農事相關鄉村風土、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進行休閑、觀光、體驗等的旅游活動。近些年湘西休閑農業取得重大發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為依托的民俗體驗型、以特色作物栽種來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農業觀光型、以原始風光為依托的鄉村休閑觀光型、以城市為依托的農家娛樂型四種類型。湘西休閑農業旅游既有一般鄉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核心內容應該是鄉村風情(即獨特的風土民俗)。即:風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風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飲食文化、民族社會生活;風景———可供欣賞的田園風光、鄉村景象。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稱態勢分析法,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內部優勢因素、劣勢因素、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調查后將其羅列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進行全面分析,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制定改進現有戰略、提升分析主體競爭力的具體戰略。
(二)湘西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優勢
1.休閑農業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湘西地區,冬暖夏涼,氣候適宜。加之湘西地區農村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民俗,為湘西地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山河相間的地貌格局,景觀氣候的垂直變化相當明顯,為山地立體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川山丘地帶盛產杉木、楠竹、柑橘、稱猴桃、板栗、茶葉等農林經濟產品;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煙草等農產豐富。山地丘陵區不少人跡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種類102科、631屬、1445種,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2.自然、人文景觀多奇,民族風情豐富。湘西歷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點,居住著苗、瑤、侗和土家等30多個少數民族及以里耶古鎮秦簡而著稱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邊境小鎮為特色的邊城文化;以鳳凰黃絲橋石頭城軍事城堡等;還有南長城文化、貶謫文化以及特殊歷史時期以“桐油、杉木、鴉片”貿易興盛一時的“特貨”商貿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這些文化都獨具風韻。由于山區地貌的分隔,各民族發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區較多的保留著本民族習俗。各民族風俗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構成湘西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風情。
3.客源市場前景廣闊。休閑農業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區城鎮居民,湘西地區目前沒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據湘西開發“布子走棋”的城鎮規劃,2020年的城鎮化水平為46%,常德、邵陽、懷化、張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均將超過35萬,其中常德、邵陽、懷化還將成為50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區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閑農業的重要客源市場。構建一個以張家界為中心,以吉首、鳳凰、新寧為重點,以永順、龍山、滬溪、古丈、麻陽、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岡、城步、隆回、桃源、石門、醛縣為節點的旅游城鎮網絡,使之成為湘西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支撐和依托。這表明湘西地區的景區周邊型休閑農業客源市場潛力可觀。
(三)湘西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劣勢
1.缺少規劃、旅游產品開發的深度不夠。部分政府對休閑農業旅游的認識不夠,致使在整體規劃上區域內景區開發具有趨同性,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明顯。同時景區內旅游產品開發深度不夠,有些景區以庭院觀光和大眾娛樂為主,缺少休閑、文化和保健等旅游產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務,略顯單調與枯燥。娛樂設施較為簡陋且為一些大眾化的活動,缺少新意,還處于初級階段的休閑農業旅游形式。
2.市場意識淡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景區內村民還處在坐等游客,被動接受的狀態,還不善于運用市場營銷手段來引進客流。有些比較偏遠的景區甚至沒有相應的宣傳和路線標志,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大部分游客來自城市,衛生條件是他們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這就要求經營者注意旅游環境尤其是接待設施的衛生標準,努力使其達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觀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傾向,否則會使游客失去體驗鄉村野趣的獨特感覺。
(四)湘西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機會分析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與此相呼應,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將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納入到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中把發展休閑旅游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對促進農村生產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樹立農村新風尚和新農村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湘西民族地區是全國著名的老、少、邊、窮地區,也是國家重點扶貧的武陵山貧困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納入了祖國西部大開發的行列,可以在較大程度上享受國家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
(五)湘西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威脅分析
1.旅游資源的替代性較強。由于農業休閑觀光旅游進入中國的時間還不是很長,而且這種旅游產業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資源、農業資源進行產業重組、資源開發、旅游產業與農業結合,因此形式創新性差。其競爭關系是廣泛的,資源類型相似、規模形似的城市之間容易產生產業的替代關系,資源的獨占性很弱。
2.農業觀光休閑旅游資源重復,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農業觀光休閑旅游都有農家樂的形式,而且大多為私人性質,組織形式單一,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管理欠規范,不易形成“回頭客”效應。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戰略
湘西地區發展農業觀光休閑旅游應本著規范管理、突出特色、揚長避短的原則,以整體優化、整體推進來彌補單項旅游資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構建和宣傳突出鮮明立體的形象,具體對策如下:
1.各級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閑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設立休閑農業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用于休閑農業項目建設的扶持和獎勵。二是省、州財政部門應對獲得四星級以上的休閑農莊給予財政貼息支持。三是鼓勵金融機構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簡化審批手續,優惠貸款利率,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四是工商、稅務、國土等職能部門要在多方面實施優惠政策,簡化辦證手續,在收費上盡量減免,鼓勵休閑農業發展,把休閑農業做大做強。五是高度重視休閑農業招商引資工作。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廣泛吸納社會各界資金,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開發休閑農業新項目,發展休閑農業配套產業,帶動休閑農業向集約型、規?;较虬l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發揮特色優勢。原汁原味的鄉土地域文化,是休閑農業旅游的獨特賣點。湘西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令旅游者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樺犁、吃碗碴、摸油鍋等民間絕技;土家族的擺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趕集、哭嫁、社巴節等節慶習俗等等。這類“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閑農業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須深人挖掘,優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護。只有堅持真、善、美的主題化原則,走與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道路,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豐富的營養,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閑農業發展的永恒主題。
3.精心選擇好發展模式。在經營模式上,一是堅持“社區事務社區參與”和堅持國際化起點,強調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則,采用“政府+公司+農村旅游+旅行社”的模式,發揮旅游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通過合理分配利益,避免休閑農業開發過度商業化,保護本地文化,增強當地農民的自豪感,為休閑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在區位選擇和布局模式上,鑒于目前湘西地區大城市尚不發育,而景區旅游卻在快速發展,客源市場以鄰近地區和國際國內游客居多的實際,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時采用城市周邊型和景區周邊型模式,但應以景區周邊型為重點。三是要根據湘西不少地區具有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實際,應大力發展特色村寨型旅游。
4.提升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產品的檔次,增加文化、科技含量,做成旅游精品。根據現有的基礎和發展趨勢,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認真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理念,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礎,以休閑旅游市場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以農戶自營的“農家樂”、“漁家樂”為重點,以“綠色農業”、“生態休閑”為目標,依托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和農林牧漁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