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鱸飼養中病毒治愈措施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崔朝陵朱菲莉單位: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
爛鰓病
病原為柱狀纖維粘細菌,各種規格的加州鱸均可發生,流行季節在春末夏季,尤其在下大雨后,水溫回升時更易暴發。發病水溫23~30℃,具有發病時間短,死亡率高等特點,主要癥狀為:病魚體色偏黑,少食或停食,離群獨游于水面,對外界反應遲鈍,呼吸困難,檢查魚鰓可見鰓瓣發白,腐爛,或有帶污泥的腐斑,并分泌大量黏液,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成“柱狀”的桿菌。
1預防徹底清塘,合理投餌,不投喂變質、劣質餌料,及時消除殘餌,保持水質清潔。注意放養密度不宜過大。發病季節,在食場周圍用漂白粉掛袋或潑灑漂白粉進行預防。
2治療發病時用1mg/L漂白粉或二氧化氯0.5~0.7mg/L全池潑灑消毒2~3次,用3%食鹽水浸洗病魚10~15min。同時內服抗菌素藥物,如土霉素,每千克魚體重用藥40~50mg,或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魚體重用藥80~100mg,拌入飼料連喂4~6d。
腸炎病
病原菌未明,一般認為是點狀氣單胞菌,從魚種到成魚均可能感染,該病全年均可發生,尤以夏季最為嚴重,發病水溫23~30℃,主要是因為投喂不潔或變質餌料,引起腸內微生物菌群失衡而致病,具有發病急,危害大等特點。主要癥狀是:病魚腹部膨大呈暗紅色,肛門紅腫外突,輕壓腹部有淡黃色腹水從肛門流出,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嚴重時腸呈紫紅色,腸內一般被淡黃色黏液或血膿充滿。
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嚴禁投喂變質腐敗的餌料。開動增氧機及潑灑生石灰,保持水質肥爽清新。在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溫不高且穩定。在流行季節,投喂大蒜或大蒜素藥餌,每千克魚喂大蒜5~10g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g,每15d投喂1次,連續投喂3d。
2治療:采用外用與內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外用1.0~1.5mg/L漂白粉或0.5~0.7mg/L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消毒2~3次。內服用土霉素拌料投喂,每千克魚喂50~100mg,連喂7d,或每千克魚用辣蓼干粉5g拌料投喂,連喂3d,效果較好。
白皮病
病原為白皮極毛桿菌,主要危害5cm以下的魚苗,流行于春夏季,以4—6月最為常見,死亡率高,發病2~3d后開始死亡。病因通常是由于池塘中施用未充分發酵的糞肥,或在捕撈運輸中損傷魚體,導致魚體病原菌感染。主要癥狀是:發病初期,加州鱸兩側、背鰭、腹鰭等基部或尾柄出現白點,后迅速蔓延,形成不規則的橢圓狀白斑,嚴重時體表全部變白。病魚常常慢游于水面,最后衰竭死亡。
1預防保持水質清新,確保充足適口餌料,不施用未發酵的糞肥,在拉網、捕撈和運輸等操作中,避免魚體擦傷。
2治療用漂白粉1mg/L全池遍灑,五倍子搗碎后,用開水溶成2~4mg/L全池潑灑。
真菌性疾病(水霉病)
病原為水霉和綿霉,加州鱸的受精卵和各種規格魚體都可發生此病。該病全年都可發生,以早春晚冬最為流行,尤其在20℃以下的低水溫梅雨季節。在繁殖季節,由于受精卵感染水霉菌,其絨狀菌絲侵入卵膜,造成受精卵死亡。在生產過程中,擦傷或鱗片脫落的加州鱸,在水溫較低的環境下極易感染。主要癥狀:病魚焦躁不安,游動緩慢,食欲不振,體表傷口或鱗片脫落處附著一團團灰白色的棉絮狀絨毛,嚴重時魚體日漸消瘦,最后陸續死亡。
1預防
池塘徹底清淤。在放養、捕撈、運輸過程中,仔細操作,避免魚體受傷。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下塘前用2%~3%的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全池潑灑2~3mg/L亞甲基藍,2d后再潑灑一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進行嚴格消毒,水溫最好控制在2~28℃,孵化過程中還要對受精卵進行再次消毒。
2防治
發病后可用水霉凈全池潑灑,濃度為0.15~0.3mg/L,或用食鹽、小蘇打濃度各400mg/L化水全池潑灑,也可使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濃度為2~3mg/L,隔2d潑1次。病魚治療可用6%食鹽水浸浴8~10min,具有一定治療效果。
寄生蟲性疾病
1車輪蟲病
病原為車輪蟲和小車輪蟲,主要危害5cm以下的種苗。流行期為4—6月,適宜水溫20~28℃。主要癥狀:病魚吃食不旺或停食,離群漫游于池邊或水面,有時在水面上作間歇性同心圓旋轉或跳躍。魚體消瘦,體色發黑,鰓部常呈現暗紅色和分泌大量黏液,鰓絲邊緣腐爛發白。
1.1預防用生石灰徹底清塘,用混合堆肥法代替直接用大草或糞肥肥水,選擇合理的放養密度,魚種放養前用2%的食鹽水浸浴3~5min。
1.2治療病魚用3%食鹽水浸泡3~5min,0.7~1.0mg/L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每3d用1次,連用2~3次。每667m2水深1m的池塘,用苦楝樹枝葉30kg煮水全池潑灑2~3次。
2杯體蟲病
由杯體蟲屬的原蟲感染所致,常見有卵形、筒型及變形杯體蟲等。本病主要發生于養殖密度高、有機質豐富的養殖水體,蟲體常寄生在魚的鰓和皮膚上,苗種階段多寄生于魚的體表、尤以尾鰭部最常見。一般流行于4—5月,主要危害5cm以下種苗。主要癥狀:患病加州鱸受蟲體寄生刺激,引發組織炎癥,導致大量黏液分泌,體表、鰭條粘附舊棉絮狀物;魚體消瘦、發黑,群游于水面,呼吸困難,如浮頭狀,往池里沖水或充氧魚仍不下沉,鏡檢可見大量杯體蟲。
2.1預防控制水質不要太肥,保持水質清新,放養密度不要過大。注意避免魚體的機械性損傷,做好消毒工作。
2.2治療發病后用0.7~1.0mg/L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均勻潑灑2~3次,內服抗菌中草藥、抗菌素、VC3~5d,使用微生態制劑調解水質。
3小瓜蟲病
病原體為多子小瓜蟲,靠包囊和幼蟲傳播,對各種規格加州鱸都可侵襲,主要危害3~4cm的苗種。小瓜蟲適宜繁殖水溫為15~25℃,故該病流行于每年的3—5月和8—10月,常出現在水體小,放養密度大的魚池,發病后2~3d內出現高的死亡率。
主要癥狀:蟲體侵入魚皮膚或鰓的表皮組織,可見病魚體表、鰭條出現白色小點,寄生部位引起組織增生,形成點狀囊泡。體表、鰓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呈一層白色薄膜。病魚游動緩慢,陸續死亡。
3.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環境,增強魚體抵抗力。魚種放養前,魚池一定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魚種下塘前進行抽樣檢查,如發現有小瓜蟲寄生,應采用藥物藥浴。
3.2治療使用辣椒粉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時后全池潑灑,使用量每667m2辣椒粉200g,干生姜100g,連續使用2~3次,有一定療效。
4錨頭鳋病
病原為錨頭鳋,可侵襲各種規格的加州鱸。此病全年均可發生,以春夏秋季為主,規格較大的病魚一般死亡率不高,但魚體消瘦,外觀難看,失去商品價值。主要癥狀:病魚急躁不安、游動遲緩、食欲不振、魚體消瘦,錨頭鳋頭部釘在魚的背鰭、腹鰭、尾鰭基部及體表,蟲體部分裸露在魚體外,其周圍組織發炎紅腫,出現紅斑,繼而壞死,創口處為水霉和細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4.1預防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帶水清塘、消毒,殺滅錨頭鳋幼蟲和成蟲。魚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泡15min左右,或用1.5%~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min。
4.2治療發病期水體用馬尾松葉搗汁全池潑灑,每667m2水深1m池塘的用量為15kg,或用新鮮帶葉松枝75kg,扎成數捆放入池邊浸漚,一般5d內可致錨頭鳋脫落,其有效期可達1年。注意不得使用敵百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