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鱘魚特點及馴養前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周洲蔣曉紅王金樂作者單位:貴州省水產研究所
近年來鱘魚養殖在我國各地快速發展,本文綜述了幾種養殖鱘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鱘魚養殖中的問題及養殖前景,以期為開發和保護鱘魚種質資源以及實現其養殖規模化和產業化提供參考。
1.生物學特性
1.1外部生物學特性
鱘魚身體細長呈細紡錘形,體表裸露無鱗,被有5縱行大的骨板狀硬鱗或僅在尾鰭上緣有一行棘狀鱗,大部分骨骼為軟骨。幼魚骨板帶有尖棘,為軟骨硬鱗魚。口小、腹位,唇具有皺褶,形似花瓣,鰓膜不相連結(這是鱘、鰉分類的依據)。由于各種鱘魚的外部形態特征極為相似,本文對我國幾種鱘魚的生物學特征進行比較,將其形態特征的差異進行歸納。史氏鱘,體側及背部褐色或灰色;須2對,較長,長大于須基部距口前緣的1/2,基部有疣狀突起;吻較尖;背部骨板數13塊。主要分布于黑龍江中游、松花江、烏蘇里河。西伯利亞鱘,體側青綠色,腹側銀白色;須4根,距口較吻端為近;外側須達口角;吻鈍圓;體背硬鱗14~16塊。主要分布于額爾齊斯河流域。長江鱘,體背部和側骨板以上為灰黑色或灰褐色,側骨板至腹骨板之間為乳白色,腹部黃白色或乳白色;具2對長觸須,其長約等于須基部距口前緣的1/2;吻端尖細,稍向上翹;背鰭前有9~14塊,背鰭后有1~2塊。主要分布于長江干支流,上溯可達烏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中華鱘,側骨板以上為青灰、灰褐或灰黃色,側骨板以下由灰黃過渡到黃白色;腹部為乳白色;具2對須,呈弓形排列,其長短是須基部到口前緣的1/2,外側須不達口角;吻尖長;背鰭前有8~14塊,背鰭后有1~2塊。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裸腹鱘,體背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須4對,須長,向后不達口前緣;吻突出,稍平扁;背部骨板數15塊。主要分布于僅分布于新疆伊犁河。
1.2生長發育特點
1.2.1史氏鱘
史氏鱘是我國黑龍江特產和重要的經濟魚類。史氏鱘能夠生存的水溫為1~30℃,最適生長溫度為21℃;史氏鱘的年齡不同食性也不同,幼魚主要以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也食小型魚類。史氏鱘在野生環境中生長速度較慢,12齡個體才達到8.3~16.4kg,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很快,7齡個體可達13.6~19kg。人工養殖的最小成熟年齡,雌魚8齡,雄魚7齡,適宜產卵水溫17℃;野生史氏鱘最小成熟年齡,雌性9~13齡,雄性7~9齡。與其它養殖鱘魚比較,用配合飼料馴養幼魚的過程中,史氏鱘攝食食物慣性較強,拒食陌生的食物,轉食配合飼料需要相當長的馴化時間。
1.2.2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在天然水體中生長較慢,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較快,最大體重可達200kg;最小性成熟年齡,雌魚17~18齡,雄魚11~13齡,溫水養殖條件下性成熟提早,雄魚3~4齡,雌魚6~7齡。產卵間期一般為3~5年,少數個體為1.5~2.0年。成熟系數為8.9%~50.0%,懷卵量為20萬~80萬粒。卵徑2.32~2.92mm。產卵時間為每年的5~6月,水溫9~18℃。溫水條件下,西伯利亞鱘性成熟提早,雄魚3~4齡,雌魚6~7齡。西伯利亞鱘適溫范圍較廣,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5℃,冬季冰下也能攝食生長,夏季在30℃的水溫中生長;西伯利亞鱘食譜廣,對人工飼料的接受能力強,具有易馴養、生長快、體形大、肉質好等優良養殖性狀。
1.2.3長江鱘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喜群集于水流緩慢、泥沙底質、富有腐殖及底棲動物的近岸淺水河段活動。雄魚體長在750~1050mm、體重4.5~12.5kg、4~7齡時性成熟;雌魚體長930~1080mm、體重9.0~15.1kg、6~8齡時性成熟。長江鱘在6~7齡增重最快,最大平均增長量為3.25kg。絕對懷卵量為6~13萬粒。春季3~4月、冬季11~12月產卵,但以春季為主。一般在流速1.2~1.5m/s、透明度33cm、水深5~13m的主河道的石礫灘上產卵。
1.2.4中華鱘
中華鱘是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為底層性、洄游或半洄游性魚類。5~6月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至江的上游。以搖蚊和水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小魚等為主要食物。常見個體為50~300kg,最大個體可達600kg。生長較快,但性成熟較晚。生命周期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通常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組為9~22齡、體長為1700~2400mm、體重為40~125kg;雄魚年齡組為16~20齡、體長為2400~3100mm、體重為172~300kg。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大30.6萬~130.5萬粒,平均64.5萬粒。9~11月份至長江上游產卵。
1.2.5裸腹鱘
裸腹鱘在咸海是鱘屬唯一代表種,其體長有達1600mm、體重45kg。裸腹鱘為溯河性魚類,在河道中產卵后,降河至咸海育肥生長。裸腹鱘以底棲生物種類為食,在胃含物中偶有魚苗出現。其性成熟較晚,雄魚較雌魚成熟早。雄魚6~9齡性成熟,而雌魚則12~14齡性成熟。產卵群體年齡7~30齡,主要為20~21齡。3~5月在石礫底質上產卵,產卵水溫10~15℃,有時產卵溫度也隨地區而有所不同,產卵量在20萬~129萬之間。卵徑1.5~3.0mm。
2.鱘魚養殖中的問題及養殖前景
2.1疾病防治
目前在鱘魚人工養殖中出現的病害主要是細菌性敗血癥、水霉病和氣泡病。根據病因可分為細菌性、真菌性、寄生蟲以及生物敵害,其中以寄生蟲病居多。疾病大多由環境因子、病原菌和鱘魚體質綜合作用引起。鱘魚苗種發病高峰集中在仔魚進入稚魚的敏感期,主要防治措施是在敏感期用藥物預防,開口餌料嚴格消毒,加大換水量,經常吸污,定期清洗培育池等。在鱘魚養殖中,要選擇水質好的水源地修建流水池,網箱選擇水質好的庫區安置,是鱘魚養殖取得成功的基礎條件;要選擇鱘魚專用飼料,保證營養豐富、適口,粒徑合適;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盡量操作細致,減少鱘魚的應激反應。
2.2親本種質純度需確定
因為在我國現有人工養殖的后備鱘魚親魚中除史氏鱘、達氏鰉、黑龍江鱘鰉雜交鱘等幾個我國自有品種外,幾乎全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受精卵孵化、養殖的成魚選育而來,這些鱘魚的種質基因在進口的過程中并未得到嚴格檢驗檢疫。所以我國現在儲備的鱘魚親本群體種質的純度(即性狀遺傳穩定性)與品種可育性都不能得到準確確認,這對鱘魚遺傳育種研究生產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麻煩,同時也產生了一定量的選育后備親魚為雜交不可育的現象,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浪費。所以應大力開展鱘魚遺傳育種學研究,建立我國自有的鱘魚種質資源庫,培育全雌和種間雜交等優質品系,這對拓展我國鱘魚產業的深度具有深遠意義。
2.3鱘魚營養與餌料
用配合餌料飼養是規模化生產的前提。而配合餌料中各營養物質的最適配比又是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餌料浪費的重要前提。因鱘魚的營養研究缺乏對單一種類深入、系統的研究。鱘魚不同生長階段多數的營養需要參數還沒有測定,沒有建立主要鱘魚養殖品種的營養參數公共平臺,關于鱘魚對飼料原料利用率也未進行測定,不能為鱘魚飼料企業的配方設計提供科學依據。以至于目前鱘魚的人工配合飼料很難滿足鱘魚的營養需要,尤其是鱘親魚,導致鱘親魚產卵量、卵子質量、孵化率等繁殖性能下降。而鱘親魚性成熟晚、體型大,初次性成熟雌性都在10齡以上,雄魚多在8齡以上,且多數產卵后隔年或隔兩年以上才能再次產卵。因此,系統研究鱘魚的營養需要參數,測定鱘魚對不同飼料的利用率,建立鱘魚的投飼策略,實現精準養殖技術研究在鱘魚產業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