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蠶業生態系統的特殊性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蠶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1養蠶業能充分利用太陽輻射能
太陽輻射能是整個生態系統中唯一的能源,為人類和生物提供必要的溫熱條件,是不被任何人擁有可被任何人利用的再生資源。養蠶業是能充分利用這一能源為人類造福的一項產業。桑樹或柞樹是喜光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以吉林省為例,一般年日照時數約2200~3000h,在桑樹生長的旺盛時期六七月份每天日照時數可達14h以上,日照率達50%~55%。此時期也正是高溫多雨,日平均溫度20~23℃,月降水量一般為100~300mm,有利于蠶飼料樹的生長。當進入八九月份時,降雨量減少,日照豐富、日照率高,正是飼料樹進入緩慢生長期,積累養分,利于枝條木質化,提高抗寒性。
2養蠶業能利用和生成大量的營養物質
蠶的飼料樹不僅能充分利用光能,還能利用大氣中的H2O、O2、CO2、N2以及土壤中的H2O、熱量、各種有機與無機化合物。蠶的飼料樹是深根性樹種,極耐貧瘠,根系吸收能力強,在一般沙土中均能生長。一般柞樹每公頃吸收與釋放的營養元素量如表1所示。由表1看出,柞樹的營養元素的釋放率在50%以上。柞林的吸收量、貯存量比松林要高2~10倍。而且蠶場需要人工修剪更新,進一步提高了柞林自身的生態系統循環,達到柞樹生長旺盛,蠶場肥力充足,世代養蠶,永續利用。蠶業符合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飼料樹利用大自然的光、溫、水、氣、有機與無機養分得以生存與發展,其中一部分供蠶利用,以動物體的形式貯存能量,奉獻給人類;一部分又返還給地球,分解為化學物質供自身生存需要。
蠶業生態系統的特點
1蠶業生態系統受人為干預
養蠶是人類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的偉大發現。生產力發達的今天,人類對生態平衡具有雙重性,一方面重視科技,維護生態平衡向有利蠶業生產發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生態平衡的破壞者,如蠶場只用不管、過度飼養、樹勢衰弱、不合理使用農藥等等,造成生態失調,環境惡化。
2蠶業是一個物質與能量的開放系統
蠶的飼料樹利用太陽光熱,蠶業生產又人為地投入勞力、肥料、機械、農藥等輔助能源,收獲初級產品—蠶的飼料,再經過蠶體轉化為人類有用的能源物質。蠶業生產符合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規律,輸入量大,輸出量也大,能量轉化率高,生產效益大。據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楊君等人調查,養蠶與種植作物效益分析表明:種植小麥、大豆、玉米、水稻四種作物的平均投入與純收入比為1∶1.26,飼養桑蠶比為1∶3.99,飼養柞蠶比為1∶2.67。也就是說養桑蠶比作物收入提高近3倍,柞蠶比作物收入提高1.2倍。
3蠶業生態系統與農業關系密切
開辟蠶場,將荒山禿嶺、溝邊路旁、地邊田埂植樹養蠶,可以改變農田水環境,防止干旱,增加蓄水量,每667m2林地比無林地能多蓄水20多t。當暴雨成災時,林地能減少地表徑流,保持水土,穩定地貌。桑、柞樹根深葉茂,能防風固沙。蠶場能起到緩和周圍環境的變化,調節氣溫的作用,延長無霜期,增加降水量3.5%~30%。
蠶業生態系統的有效利用
1積極發展蠶業,充分利用我國的自然資源
蠶業盡管在農業結構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容忽視。蠶的資源利用率低,開發潛力巨大。因地制宜發展蠶業,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力的有效途徑,農民利用農閑季節養蠶,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蠶為變溫動物,飼料轉化率極高,人類食品開發也逐漸趨向變溫動物。蠶是綠色產品,蠶類食品的營養結構符合人體的健康要求,對人體百利而無一害。蠶又是重要的生物鏈條,據研究表明,人類每消滅一種植物或動物,就會有20~30種其他生物隨之滅絕。因此,發展蠶業對穩定生態平衡有重要意義。
2促進蠶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
能量轉化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于每次轉化對物質利用的方式和程度,而且還決定于生物和能量被利用的次數。物質利用的方式和程度,從蠶業生態系統平衡的角度出發,即要養蠶,又要養樹,實現有序持續地利用資源。開發建設和保護蠶場,使之成為樹上有蠶、地上有草、氣候適宜的優良生態蠶場,為蠶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要選擇優良樹種即葉大、質優、抗逆性強,蠶場要有計劃地科學剪伐與更新,要及時補植,防治病蟲害;二是培育優良蠶品種,提高養殖技術,蠶期有效地控制蠶場內其他消費者,加強病蟲鳥獸敵害的防治,人為地切斷不利生物鏈條;根據食物鏈越長,能量越高,效率就越高的原理,通過加長蠶業系統生物鏈,提高能量轉換。將蠶業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如“繭—絲—絲肽—日化產品”、“蠶卵—赤眼蜂—玉米螟”、“蠶蛹—蛋白質—多肽—氨基酸”等每加工一次,增值一次。
3創造優良蠶業生態系統,提高系統經濟效益
養蠶業不是獨立的系統,它與種植業、其他養殖業、加工工業關系密切。利用這些關系,開發創造良好的生態農業。如我國典型的的“桑基魚塘”生態農業,就是人為創造生態系統,其系統內部循環是:種植桑樹,用桑葉養蠶,用蠶沙(糞)喂魚,用漁塘泥做肥料栽桑,這樣一個完整的水陸生態系統;柞蠶方面也有栽植柞樹,柞葉養蠶,蠶蛹粉做雞飼料,雞糞發酵做豬飼料,豬糞做肥料返還蠶場,肥山旺柞,這樣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兩種生態模式中,既有捕食生物鏈,又有寄生和腐生生物鏈,有機地發揮了蠶業生態優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存。
作者:任連富任曉義劉雋彥單位:吉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