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小組合作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以科學的小組合作方式,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對蚯蚓外形、呼吸、反應、運動四個方面進行探究,自主構建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是蘇科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13章第1節“土壤里的小動物”的第二課時內容,本節內容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通過對蚯蚓的外形、呼吸、反應、運動四個方面的探究,得出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活動內容安排上采用了設置情境———質疑情境———引導探究———解決問題———構建知識的順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查找資料以及觀察的能力,在已有知識上對動物的分類也有了大致了解,能夠理解蚯蚓與環節動物的關系,通過探究能夠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適應、生物和環境的適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概述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舉例說明蚯蚓與人和生物圈的關系。2.過程與方法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提升探究和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適應、生物和環境的適應;了解蚯蚓對生物圈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三、實驗材料與改進
1.蚯蚓的獲得與保存蚯蚓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帶領學生到富含腐殖質濕潤的土壤中挖取,雨后挖取獲得的蚯蚓較多;對于受環境限制無法帶領學生到戶外挖取蚯蚓的學校,教師可以到市場購買。挖取后的蚯蚓要注意保存,可以在較小的容器里裝入泥土,保存蚯蚓。蚯蚓成活時間較短,我用直徑56cm、高70cm的家用水桶裝2/3土壤,放入蚯蚓,土壤濕度在30%~40%之間,蚯蚓可存活一周左右。第二種保存方式可用一次性保鮮盒,底層鋪上濕巾紙,放入少許土壤,放入2~3條蚯蚓,這種保存方式,蚯蚓可存活一天左右。2.實驗用具與改進實驗用具:蚯蚓、放大鏡、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硬紙盒、圓珠筆(解剖針)、玻璃棒、手電筒、細沙子、解剖盤等。光滑玻璃板與毛糙玻璃板不易獲得,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光滑紙張與粗糙紙張,也可在光滑紙張上貼上雙面膠撒上沙子,將其制作成粗糙紙張。我發現,用光滑紙張與粗糙紙張進行實驗的效果要好于玻璃板;硬紙盒要稍長,要滿足蚯蚓運動,我用的是A4紙包裝盒,長度等于玻璃棒的長度,取材較方便;對蚯蚓的刺激可以用解剖針,但解剖針的針頭對蚯蚓有傷害性,建議用圓珠筆替代;蚯蚓一般比較細小,手電筒的光束面積較大,為了更好地進行探究,應對手電筒進行改造,在黑色圓片紙張中間開一個小圓孔,使其附著在手電筒上,制作成聚光手電筒。
四、合作探究過程
1.確定小組人員,明確分工,奠定探究基石初中生自我意識較強,好奇心強,男生活潑好動,女生膽小心細,教師在分組時,要考慮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性別差異以及性格特征等,使每個小組有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有利于組內互助,更好地開展探究活動。本次實驗以4人為一個實驗小組,分別擔當小組長、實驗記錄員、實驗員、交流員。教師對各小組進行編號。2.教學過程(1)情境再現,新課導入直接導入法,以學生挖蚯蚓的圖片導入,回顧挖蚯蚓的歷程,觀看挖蚯蚓的短視頻,設置疑問,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蚯蚓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蚯蚓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學生總結:蚯蚓生活在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枝落葉和其他有機物為食。教師過渡語:蚯蚓為什么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呢?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2)實施探究實驗①外形篇看一看:蚯蚓的體形、體色、身體組成、剛毛(使用放大鏡)。辨一辨: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摸一摸:體表、背面和腹面。(學生完成表1內容)思考與討論:蚯蚓為什么有這樣的外形?得出結論:蚯蚓與土壤顏色相近的體色是一種保護色,細長呈圓柱形的體形、身體分節、體表有黏液等特征有利于蚯蚓在土壤中運動。這些都是蚯蚓適應土壤環境的表現。設疑思考:蚯蚓用什么呼吸呢?②呼吸篇觀察蚯蚓在濕潤土壤中的運動,將蚯蚓放入干燥的沙子中,觀察蚯蚓的運動。把體表覆蓋沙子的蚯蚓放到清水中,清洗掉沙子,再放回到濕潤的土壤中,觀察蚯蚓的運動。思考與討論:蚯蚓在濕潤的土壤中有活力,在干燥的沙子中失去活動能力,用水沖洗后又恢復活力,這說明什么?學生回答:蚯蚓離不開濕潤的環境。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濕潤的環境對蚯蚓來說有何意義?教師總結:濕潤的環境可以使蚯蚓保持體表有黏液,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中,再通過體表進入血液,體表黏液有利于蚯蚓呼吸。得出結論: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依靠皮膚進行氣體交換。設疑思考:蚯蚓如何感受外界變化,它有眼睛、耳朵嗎?③反應篇輕觸:用圓珠筆輕輕觸碰蚯蚓的前、中、后各部分,看它分別有什么反應。照射:用聚光手電筒照射蚯蚓身體的前、中、后各部分,看它對光最敏感的是哪里?(將硬紙盒用紙板遮光,把蚯蚓放在遮光處,從側面用聚光手電筒進行照射)將硬紙盒分成兩個區域,一個區域保持干燥,另一個區域用水打濕,把蚯蚓放在干濕連接處,用圓珠筆輕輕觸碰,觀察蚯蚓的活動方向。(學生完成表2內容)得出結論:蚯蚓前端反應靈敏,喜歡濕潤的環境。思考與討論:為什么蚯蚓前端反應靈敏?學生思考并閱讀信息庫:前端有腦。④運動篇思考與討論:如何測量蚯蚓運動的距離?學生回答:讓蚯蚓走直線,用兩根玻璃棒制造出一個有軌跑道,或者在紙張上用水滴滴一條直線,讓蚯蚓沿著水滴運動。比較蚯蚓在光滑紙張和在粗糙紙張上的運動。教師要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應保持蚯蚓體表濕潤。(學生完成表3內容)大多數學生能夠得出,蚯蚓在粗糙紙張上運動快,有少部分學生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同一條蚯蚓在兩次實驗過程中未休息,第二次實驗活力不足;蚯蚓體表缺水,供氧不足,體力不夠;蚯蚓體表黏液被硬紙板吸收……思考與討論:為什么蚯蚓在粗糙紙張上運動得快?蚯蚓的運動與什么有關?得出結論:蚯蚓依靠肌肉收縮和體表剛毛的協助進行運動,黏液能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如圖1所示)。(3)歸納總結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4)聯系實際討論蚯蚓對生物圈的作用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蚯蚓能夠疏松土壤,糞便能夠肥沃土壤,蚯蚓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能夠分解枯枝落葉,蚯蚓富含蛋白質能夠作為飼料,蚯蚓又稱“地龍”,可做藥用。蚯蚓的作用如此巨大,教師要提醒學生在課后把蚯蚓放歸自然。(5)課后搜集與蚯蚓有關的小知識布置課后小作業:請同學們查閱資料,蚯蚓是如何繁殖的?
五、設計理念與教學反思
教師帶領學生從挖蚯蚓開始,感受自然,仔細觀察蚯蚓生活的環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熱愛與好奇心。改造實驗用具,使實驗用具更易獲取、實驗結果更加明顯。合理地分小組進行探究實驗,實驗結論均來自學生動手探究,從而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框架。教師還可以通過思考與討論,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獲得成就感。探究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一節課的時間非常緊張,建議兩節課一起探究,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這樣,學生才能在充分的時間內完成探究,有較多的時間進行表達和交流。
作者:文慧慧 單位:江蘇省 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香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