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環境承載現狀與納污能力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章論述了內蒙古水環境承載現狀與核定的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并提出經濟發展與水環境保護雙贏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水環境;承載現狀;納污能力;措施對策
1概況
我區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也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未來國家乃至自治區的經濟向著新常態發展,自治區水環境、水資源矛盾日趨嚴峻,準確認識自治區水環境的承載現狀,從嚴核定自治區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建立自治區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對進一步強化自治區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分解明確污染減排責任主體,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保障生活、生產、生態供水安全及水資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我區水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水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各種類型污染問題接踵而至,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2.1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并存
工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便排入河道,農藥和化肥殘留物隨地表水流入河道,水污染從常規的生活污染轉為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水污染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水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由于工業迅速發展,使地下水資源在一種無序的狀態下盲目開發,多年超采已形成了大面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并存,加重了水環境壓力。
2.2河道內水體自凈能力嚴重下降
由于人類工農業生產、生活等活動,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被嚴重擠占,造成河道斷流,湖泊、濕地面積萎縮,甚至消失,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河道內水體水質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生產生活和生態系統保護的要求。
2.3水質型缺水使得水資源形勢嚴峻
由于大量廢水的排放和過量超采地下水造成水質破壞,加重了水資源的短缺程度,水污染加劇了水質型缺水和水源型缺水的趨勢。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經濟發展與水環境質量、水資源保障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繼續延續目前的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水環境將不堪重負,水資源短缺和水質型缺水將共同成為嚴重制約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
2.4總量控制體系不完善
入河排污口在污染源與水環境間起橋梁作用,入河排污口的入河量直接關系到水環境現狀,作好入河排污口的監測工作,既可對污染源的排污起監督作用,也可得到某區域相對最為可靠的排污總量和河流納污量,因此,入河排污口是目前總量管理的基礎。由于總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夠對污染物排放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受納水體生態環境用水被擠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水環境承載能力,自然水系遭到嚴重破壞,人居生態環境惡劣,人口健康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3水功能區承載現狀
3.1廢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分布情況
2012年全區廢污水入河量為17.14億t/a,污染物入河量COD為20.55萬t/a,氨氮為2.76萬t/a。
3.2各流域國家重點水功能區污染物入河量
全區各流域重點水功能區COD入河量為15.58萬t/a,占全區COD入河量20.55萬t/a的76%;氨氮入河量為1.99萬t/a,占全區氨氮入河量2.76萬t/a的72%,說明污染物入河量以國家重點水功能區為主。其中,黃河流域COD和氨氮入河量分別占到全區的48.5%、53.3%,可見其污染嚴重。
3.3各流域省級水功能區污染物入河量
各流域省級水功能區COD入河量為4.97萬t/a,占全區COD入河量20.55萬t/a的24%;氨氮入河量為0.77萬t/a,占全區氨氮入河量2.76萬t/a的28%;說明污染物入河量省級水功能區所占比例較小。各流域COD入河量以黃河、遼河、內陸河為主,氨氮入河量以黃河和遼河為主。
3.4國家重點水功能區承載特點及現狀
3.4.1國家重點水功能區承載特點
各流域國家重點水功能區承載的特點:一是流經城鎮的河流由于入河排污口集中,所以超載嚴重;二是飲用水源區、過渡區、源頭保護區、保留區有入河排污口的,由于納污能力核定為零,不允許排放,所以一旦有排污口便視為超載;三是部分河流由于流量小,納污能力十分有限,當入河量集中且大于納污能力時便處于超載狀況。
3.4.2國家重點水功能區承載現狀
經統計國家重點水功能區中非超載水功能區的比例為47.2%,不涉及承載比例為26.4%。超載水功能區比例為26.4%。即227個考核的水功能區中有59個水功能區承載并超載;其中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內陸河所占比例分別為15%、27%、33%、47.8%、20%;超載嚴重的是黃河、海河、遼河;特別是黃河超載最為嚴重。
4已核定納污能力與控制目標
4.1全區不同類型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結果
按水功能區類型核定結果:全區現狀年納污能力COD為32.68萬t/a,氨氮納污能力為2.23萬t/a;2020年全區納污能力COD為46.59萬t/a,氨氮納污能力為2.85萬t/a;2030年全區納污能力COD為46.59萬t/a,氨氮納污能力為2.85萬t/a;2020年納污能力較現狀水平年COD提高了13.91萬t/a,氨氮提高了0.62萬t/a,2030年與2020年保持一致。
4.2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控制目標
2015年全區水功能區水質現狀有所好轉,全區飲用水源區、省界緩沖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分別達到90%和60%,全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在監測覆蓋率為60%前提下,國家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率不低于52%,省級水功能區不低于71%。2020年全區水功能區水質較2015年進一步好轉,飲用水源區水質達標率100%、省界緩沖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80%,全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在監測覆蓋率為100%前提下,國家重點水功能達標率不低于71%,省級水功能區71%。2030年,全區水功能區基本實現水質目標,全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
5措施與對策
水是生態與環境系統的核心要素,水資源是關鍵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治理水污染,保護水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是新時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務。
5.1強化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
強化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為各級政府明確污染減排責任,加強水污染防治,限制未達標廢水排放,落實水污染措施,建立濕地水環境監測網絡,提高河流污染治理的總體水平,形成污染防治、監測、管理和反饋體系。
5.2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保障公眾飲水安全
加大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力度,深化水源地水質全指標分析工作,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防范及污染防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5.3合理配置水資源,優化產業結構
當前,我國水環境問題在類型、規模、結構和性質上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水環境質量、水環境水生態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許多流域水生態系統處于崩潰的邊緣。因此,合理配置水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形成自然和諧的治水理念,才能實現社會經濟與水環境保護雙贏。
5.4規范社會行為和加強體質建設是改善水環境的決定性機制
首先,規范社會行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不能為了自身的發展,透支子孫后代的資源;其次,加大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同時,要加強體制建設,行政、教育、法制、經濟四管齊下將可以提升改善環境措施的力度和有效性。
5.5建立污水排放-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的水質指標控制體系
隨著國家對污水資源化管理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全區各盟市再生水利用率將不斷提高。污染物的入河量和廢污水的入河量必然會降低,可以緩解水資源供需緊張態勢,為生態用水、環境用水留出空間。因此必須逐步完善再生水的水質檢測、控制和監管方式方法,建立污水排放、處理、再利用的控制體系,保障再生水水質,以保障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
5.6加強公眾參與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公眾參與已經成為推動環境保護運動發展的重要力量。調動社會公眾的節水意識,約束自己的不可持續發展的行為,將流域水資源、水環境規劃、污染物總量控制分配方案等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一部分。
5.7外源消減與內源控制相結合
水污染治理需要從基于化學指標控制向水質安全控制轉化;需要從排放監管向源頭減排及向內外結合和點面結合轉化,即點源與面源相結合,外源消減與內源控制相結合;需要從目標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
5.8控制水污染總量
水污染總量控制是當前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其目標是有計劃地消減進入流域的污染物,使流域水質達到環境保護目標。部分流域長期以來的“歷史欠賬”很多,有的地區水環境容量已經接近飽和甚至被超過,與規劃水質目標相距甚遠。隨著2015年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實和實施,水功能區達標率將成為各級政府履職的剛性約束指標,這一剛性約束指標任務的完成也為各盟市完成限排指標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
作者:劉潤萍 單位:錫林郭勒盟水文勘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