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灌溉水源工程改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對中國水資源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1水資源緊缺、資源開發進入高成本階段
1.1中國水資源緊缺狀況
水資源不同于一般礦產資源,它是在周而復始的水文循環中隨機、流動、可資利用的水。中國年均水資源總量約28124×108m3,其中河川徑流總量27115×108m3,地下水資源8288×108m3(含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重復計算的7279×108m3)。總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僅2300m3,只相當世界的1/4,居第88位。各地年際間降水可差數倍,年內降水極不均勻;尤其是水資源地域分布差異極大,占全國人口42%、耕地62%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總量僅占20%,使得北方地區已嚴重缺水。導致水資源緊缺的另一問題是全國年均廢污水排放量達342×108m3,江河、湖泊約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污染的占30%,城市地表水污染更為普遍,水資源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農業用水還受到工業及城鎮居民用水劇增的競爭,全國灌溉用水量在1988年達到最高值3941×108m3,以后逐年下降,至1997年降為3598×108m3,占全國總用水比重也從1949年的97%下降到了70%左右。目前一般年份全國每年缺水360×108m3,農業缺水占300×108m3。農業因缺水受旱面積每年平均2670萬hm2,糧食減產達(600~800)億kg;全國近半數的大中城鎮供水不足,因缺水造成的工業損失每年約2000億元。缺水還帶來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黃河近十年來多次斷流。長江中、下游1999年初也出現少見的礙航現象。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北方不少中小河流內陸化,河水常年污臭,河道淤積,湖泊萎縮,河口淤塞。北方地下水資源的長期超采,已形成多處大面積地下水漏斗,水井出水量減少,甚至干枯報廢;由此帶來較大范圍的地面沉降,京津以南河北平原,開采井深從20~30m已發展到300~400m,累積地面沉降100mm的面積已達該地區面積的55%,遼寧、山東沿海一帶海水入浸已達千余平方公里,甚至南方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也出現地面沉降,面積達3000km2。全國總用水量還會逐年大幅度上揚,而農業用水預計很難增長,灌區水源不足,是灌溉面積萎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局面,已成定局,并在繼續惡化,正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1.2我國水資源開發已進入高成本階段
水資源量有天然資源量、可利用資源量和開采利用量之分。前面涉及的都是天然資源總量,表示我國水資源的天然稟賦差。可利用水資源還與國民經濟的實力、科技水平和資源開發的邊際效益有關,資源開發應滿足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環境允許等條件。美國的可利用水資源占自然資源的21%左右,日本為27%,我國這一資源量預計為700×108m3,占自然資源的25%。這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資源量,在一定的經濟與科技水平下,是有限的,不能認為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盲目樂觀是沒有根據的;但是科技發展是無限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也應是無限的,人類經濟生活總要向前發展,不會停滯,過分悲觀也是沒有必要的。因而,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發展科技、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可利用資源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是有限的,超越一定的經濟與環境條件的水平,過分開發就會出現相對成本過大,水資源開發的邊際凈效益變為負值,得不償失。
水資源的利用程度可用開發的邊際費用來衡量,分為邊際成本為零、不變邊際成本和遞增邊際成本階段。邊際成本為零即增加水資源開發量,幾乎不增加開發成本,如引洪灌溉,簡易無壩引水等。顯然,我國早已超過這一階段。不變邊際成本(或低成本)階段,即資源開發成本與開發量成正比,單位資源開發量的成本不變,我國50、60年展灌溉大致屬于這一階段。遞增邊際成本(或高成本)階段是指新增單位資源開發成本越來越大,資源開發越多,單位資源開發成本越高,當達到某種開發規模以后,單位資源開發成本與運行管理成本之和可能大于新增單位資源所產生的效益,出現邊際凈效益為負的情況,得不償失;表現為水資源已近枯竭,或經濟實力已無力支撐資源的進一步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