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建設中河長制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為了有效解決河道水生態管理問題,改善河道水生態環境及質量,建立河長制管理機制,可以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管力度。該文針對河長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對古代“河長制”的歷史演變與現階段河長制的主要工作內容進行研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及實際案例,提出了河長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河長制;生態環境;作用
引言
“河長制”是國家對生態環境管理及政治的新探索模式,不僅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而且使水生態環境可以做到責任明確、協調有序、嚴格監管、保護有力。因此,河長制的出現落實了水污染防治行動,對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有效的推進作用。
1古代“河長”職能及演變
古代人類就將水視為生命之泉。自古以來,水資源就是發展的重要資源。歷代帝王會將“善治國者必先治水”理念與安國興邦的政策相結合,這已經充分說明人們在古代對治水工作的重視程度。如今,在經過歷朝歷代的治水理念也為我國應對洪澇災害提供了參考。例如:大禹治水就將“堵”改為“疏”,成功治理了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發生的特大水災。從我國河流治理的歷史來看,歷朝都存在“河長”。在春秋、晉、宋、齊、后魏等時期就有司空“水部郎中”等職位來治理河流。正是因為古代“河長”的出現,我國河流管理制度和理念獨具特色,并為現如今的“河長制”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2“河長制”主要的工作內容
“河長制”是由中國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來擔任古代“河長”的角色,對河湖的生態環境建設負責管理與保護工作。我國“河長制”的全面落實,加強了對生態環境及河流生態安全的維護。“河長制”的落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并堅持保護優先的方針,通過“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原則,實現人、水與環境間的和諧發展理念。“河長制”對于河流生態的保護具有全面性、促進性等特點,主要工作內容包括5個方面。
2.1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工作
隨著我國的發展,認真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是相關部門、單位的責任。河長制同樣需要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制度,使水資源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另外,通過加強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可以加強對水資源的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這“三條紅線”的控制力度。
2.2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
河長制的主要工作內容,還包括對規劃岸線分區管理。通過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實現對岸線保護、節約與責任強化,河流的治理可以有效改善水域岸線的生態環境,通過嚴禁以各種名義侵占河道、非法開墾及采沙等情況,對河道岸線存在亂占、濫用、多占、少用或占而不用等現象進行及時處理,達到恢復河流水域岸線生態功能的目標。
2.3加強水污染防治
“河長制”的實行,對水污染防治具有推進作用。“河長”要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相關規定,加強污水防治工作,使水生態質量大大改善。以水為生態為核心,統籌水上、岸上等污染治理工作,推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另外,“河長制”需要建立相關排污管控機制和考核體系,進一步保障了水生態環境系統。
2.4加強水環境治理
“河長”是需要負責對水環境質量的管理工作,需要將水功能區進行劃分來確定水體的水質,從而達到保護水質的目的。通過制定河流水質達標行動,使其各河流水源地環境得到保護,并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改善農村飲水安全等列入工作當中。通過“河長制”及因地制宜的建設手段,改善水生態岸線實現達到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等目標,從而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建設。
2.5加強水生態修復
“河長制”是根據不同區域進行分區建設,使河庫生態得到改善。相關人員需要制定有效推進的整治方案。通過開展河庫健康評估從而推進草庫區生態環境,為生態環境的綠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河長制需要嚴格落實相關工作內容,才能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河長”可以加大對水庫、河道的監督工作,來保護周邊環境及水生態不受污染侵害。河長制需要相關人員的積極探索,對小流域生態制定出相關的經濟補償機制,達到改善河庫生態環境的目的。
3實際案例
2016年,由鄉長任鄉級總河長、各村支書任村級河長等出臺的各類管理方案,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生活污水處理率為70%、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為100%。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發現,“河長制”的落實,降低了污染,加快了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見表1。
4河長制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4.1加強了組織領導的關聯性
從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實行“河長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需要相關組織及部門領導間的密切配合。目前,“河長制”可以成立相關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級人員的水資源管理責任。例如:由市長、常務副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形成小組模式,使各部門間的關聯性極大加強,再以抽取人員組成各鎮(處)要成立相應機構,加強對河、胡等水生態的整治工作。另外,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公眾號、網站,并添加“實現信息查詢”、“預警提醒”、“河長在線交流”等功能。
4.2相關制度逐步得到健全
各部門間的關聯,可以有效落實“河長制”的相關工作內容,完善多項制度(省級會議、信息通報、工作督辦、考核等)。這也可以有效解決河長制問題的重點、難點,加強信息資料收集,為各級“河長”制定科學決策提供了借鑒意義,。同時,以層層督辦的形式,有效解決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問題。例如:小組部門可以建立考核機制,若“河長”已經做出了顯著成績,可以采取表彰獎勵的形式對河長進行鼓勵。另外,“河長制”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進行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將水資源管理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有助于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也會為“河長”的工作提供基礎數據、網絡數據等可靠依據。
4.3河長制功能實現多渠道保障
我國的“河長制”處于探索研究的初步階段,還需要不斷完善并解決生態環境建設的問題。從長遠的角度進行分析,“河長制”可以實現對河道的長效久治,不斷改善水生態環境。“河長”將法律、政策作為約束、執行的基礎,將管理、技術作為輔助指導,將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為載體,使“河長制”可以實現多渠道保障。在未來的發展中,“河長制”的各項標準、法規會更加明確,這也為相關部門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具有督促、推動的意義。另外,相關人員借助多種高新技術、多種河流整治方式改善生態化建設,才能夠對排污、違建等問題進行有效控制。筆者認為,多方并進是河長制拓寬渠道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信息技術建立公眾可以參與的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力量,間接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群眾監督、舉報等行為來引導河長制工作有效進行。
5結語
綜上所述,“河長制”不僅可以改善水環境質量,也進一步加快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高楊.“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建材與裝飾,2017(26):281-282.
[2]李軼.河長制的歷史沿革、功能變遷與發展保障[J].環境保護,2017(16):11-14.
[3]于桓飛,宋立松,程海洋.基于河長制的河道保護管理系統設計與實施[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6(7):608-614.
作者:張銳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