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城市生態修復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目標與挑戰
文瀛湖古稱“文鶯湖”,是黃土高原少見的天然湖泊,占地6.7km2,距離大同古城約5km,自古便是文人騷客尋求大自然給予心靈寄托的所在,在現今的規劃中則是大同市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同市過去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為這個城市帶來了不好的名聲——它是2007年世界銀行報告中世界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文瀛湖公園的建設正面挑戰了這個環境問題。文瀛湖全新的湖岸景觀,將成為御東新區開發的核心,以及新城區投資建設的觸媒。大同的城市烏托邦花園將被重新詮釋與塑造,不僅這個過去受當地人們喜愛的名勝地景會再次受到歡迎,其也將為御東新區吸引新的投資與地產項目(圖1)。大同市在城市再造的推動中,選擇文瀛湖作為服務于御東新區乃至于大同市最重要的城市公園之魂,與當年的紐約中央公園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央公園在建立之后,成功地為曼哈頓打造出一塊都市中的凈土,也由于它所給予城市的環境與生態價值,帶動提升了周邊居住區的價值。至此,紐約人在平時,不用半日時光,即可在市中心享受到沒有外界擾動,如烏托邦般的生活與風景。由往即今,我們如何面對同樣發生在大同的挑戰?文瀛湖是大同市過去的烏托邦花園,但在工業開發與城市化的影響下,水資源快速消失。文瀛湖在21世紀初期已經干涸,更嚴重的是,其周邊的生態體系也隨之近乎消逝,過去的烏托邦花園已不復存在。然而與紐約中央公園不同的是,文瀛湖是過去遠離于城市的烏托邦花園,而隨著工業發展與城市擴張,日漸衰退的文瀛湖將與城市比鄰而居,我們應如何詮釋這個城市烏托邦花園?
2設計策略
大同與鄰近地區,在7—9世紀這段時間面臨小冰河期,氣候溫潤潮濕,造就了大同的文化鼎盛時期。然而隨著氣候條件改變,生態環境也逐漸改變,大同逐步轉變為極端干燥的地區,僅有少數地方仍保留濕地形態的生態體系,如大同渾源縣的神溪濕地,大同城南的十里河濕地與御河的文瀛湖等。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保證文瀛湖的水量,這個天然湖泊的周邊修筑了一圈堤壩。但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在快速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需求下,超抽地下水的情況讓文瀛湖的水資源在21世紀初已然殆盡;更嚴重的是,文瀛湖與其周邊的生態體系近乎消失(圖2)。調黃河水補注太行山北水系的計劃解決了第一個難題。在有水源的狀況下,文瀛湖生態系統的修復有了保證。經過基地周邊的調研與過去文史資料的比照,以及現在氣候水文條件的研究,我們在植栽的選擇上,盡可能創造出與大同現在景觀相容的林地、淺灘、洼地等生態體系。湖區景觀的大環境以不同層次的地形與植栽為基底,在設計上另外側重了水、展廳、邊緣、延伸、保護等幾個策略(圖3)。
2.1水文瀛湖的堤壩較周邊原地形高了1~3m,而周邊的市政道路又較原地形要高上1~3m,形成了一個堤壩同路高、當中有洼地的情形。在當地條件有限與規劃中需要土方就地平衡的情況下,地形的設計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如何解決在湖濱公園中活動,卻看不到湖水的困境,便成了設計中的一個主要議題。我們的做法是將洼地轉化為大小不同的景觀池和雨水花園,解決了數個問題。1)景觀池與雨水花園可調節雨水排洪,并形成蓄水池,增加蓄水容量(圖4)。由黃河調節導入的水利網絡,固定排放進入文瀛湖及周邊水體,維持水質健康。2)增加的水體也擴大了水禽活動的范圍,有助于生態體系穩定。3)原本阻擋視覺的堤壩,在這樣的做法下變成讓人行走在湖中的堤路,視覺上湖面變得更為廣闊,也增加了在湖濱行走的多樣性與趣味性。
2.2展廳這一系列的景觀池、雨水花園和周邊的綠地,除了雨洪管理的功能外,也形成了雕塑花園的展廳(圖5)。在規劃之初我們就已經定位,將臨近主入口廣場與城市道路連接的各個節點,作為雕塑公園的區域。在植栽的布局上,也布置出展廳的概念。藝術家受邀在此進行藝術創作,將湖岸邊人的活動節點轉化為大同市與眾不同的焦點。城市家具與景觀小品的陳列方式也讓民眾盡可能有機會親近藝術,與雕塑品對話(圖6)。
2.3邊緣由一系列的廣場、濱水步道(圖7)與雙層游廊(圖8)所組成的“邊緣”是城市與湖(和自然)之間的緩沖地帶。雙層游廊,以當代動感的設計造型呈現,與地形和水景相互交錯,切換著觀湖的視野,時而包被,時而開闊。
2.4延伸由湖岸邊延伸出來的,是一系列的親水木平臺、上島的橋與大眺臺(圖10)。這一系列設計為人們提供了貼近自然的機會(圖11),以及觀看自然的最佳地點。大眺臺順著主入口的地形,金屬三角的工業造型向堤岸外出挑近30m,直達離水面12m高的地方(圖12)。城市與自然交接的概念在這個點上挑到了極限,視野直接面對著對岸的綠意盎然與水鳥生態;向南北眺望是天連水,往回望則是城市的天際線,為游客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空間體驗。
2.5保護東側湖岸中有一個面積超過10hm2的“鳥島”。文瀛湖過去一直是西伯利亞候鳥南北遷移時的一個重要棲息地。這個島完全是為鳥的棲息而建造,除了定期維護以外,一般時間人類不能上島,完全將這個區域留給鳥類棲息(圖13)。鳥島周邊則是一系列的淺水區與灘地,增加水禽的活動面。整個區域也與南北側文瀛湖以外的綠色廊道連接,形成一個南北連貫的生態走廊,直達北界的馬鋪山森林公園,及南緣的御河南十里河濕地。這也界定了大同市在未來發展上的東側邊緣,緩沖了城市在這個方向的擴張。
3結語
大同市多年以來對大型開放空間期待已久。這個重度污染的城市需要呼吸和未來發展的空間。作為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大城市,大同一度僅有2個設施陳舊的大型城市公園,文瀛湖的規劃以及生態廊道向新區的延伸,將開發機遇引向湖濱,并重新定義了暢享大型綠色空間的嶄新生活方式。自2012年底開放以來,文瀛湖公園成為這個飽受環境問題困擾的城市的重要資產與公共設施。精細的硬質景觀巧妙地平衡了它周邊的自然野趣和城市環境(2013年英國景觀協會評語)。在東岸的鳥島及周邊區域,尚未開園便有成群的水鳥到這里來棲息,其中包括了上百只天鵝,這樣的生態景觀,在緊鄰大同市區的地方已多年未見。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對重工業城市而言,有著重拾昔日輝煌與孕育未來生活愿景的重要意義。在城市擴張的進程中,關注生態修復與提前規劃綠色基礎設施無疑是緩解其影響的重要策略與解決方法。隨著項目完工和2012年底文瀛湖的對外開放,曾面臨重工業與環境污染問題的大同市迎來一處極具價值的公共空間。這個項目將自然景觀環境的創造,和大膽、現代工業風格的硬質景觀,巧妙地融為一體,同時這個公園作為大同市的門戶,將以往污染嚴重的煤都形象的大同市轉變為人們心目中一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作者:朱世人單位:AECOM艾奕康環境規劃設計(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景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