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修復進程中生態道德的處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貴州省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嚴重地區,也是我國老、少、邊、窮人口集中之地,人地矛盾非常突出,開展生態修復刻不容緩。在生態修復進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生態道德問題,無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文明。因此,對生態修復進程中出現的生態道德問題進行調查,對其產生根源以及處理對策進行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石漠化;生態修復;生態道德
貴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大且老、少、邊、窮人口集中,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上突出的人地矛盾,致使石漠化日趨嚴重。近年來,當地政府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帶領民眾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修復工程,雖初見成效,但石漠化地區的生態修復任務仍很嚴峻。經過對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廣大山區民眾進行實地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得知,在石漠化地區開展的生態修復進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了一系列生態道德問題的產生。本文通過對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廣大山區民眾進行實地的問卷調查,獲得來自一線的反映民眾真實心聲和生態道德狀況的資料和數據,了解其現有的生態情感狀況,對于生態修復的理解與認知水平,從而確定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出現的生態道德問題,從哲學、政治學、生態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覺去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嘗試從優化生態修復措施入手,針對問題根源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設性建議。
1調查概況
①本調查覆蓋了貴州省9個地、州、市的78個巖溶縣。調查以問卷為主,結合調查組成員的實地調查,個別訪談等方法。本調查共發放《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生態道德現狀的問卷調查》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6份,有效回收率為94.6%。對有效問卷的946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統計如下:性別分布:男278人,女668人。年齡分布:18歲以下251人,18~45歲442人,45歲以上的253人。學歷分布:高中以下122人,高中或中專180人,大專及大專以上644人。
2貴州石漠化生態恢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現狀及其緣由
②通過實地調研,結合調查問卷的前期數據分析,貴州石漠化生態恢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現狀可歸納為以下五點:(1)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低(見圖1)。(2)對環境資源及其保護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3)生態環境保護意愿不高,情感不穩定(詳見圖2)。(4)生態環境保護行為不穩定(見圖3)。(5)對目前生態修復工程及生態補償認同度較低(詳見圖4)。通過實地調研,結合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顯示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低。結合大量的資料和實地調研結果顯示,在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產生以上生態道德問題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1)民眾接受的生態道德教育明顯欠缺;(2)對生態修復工程及其意義缺少基本的認識和理解,更多地民眾認為這是政府和相關行政職能部門的事情,意識不到生態修復對于其所在的生活環境有著何其重要的意義。一系列生態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源歸根結底在于貧窮,在于民眾無法從生態修復項目中獲得能讓其信服的物質上的經濟支撐。
3解決生態道德問題的建設性對策
3.1寓生態道德教育于生產、生活中針對當地民眾生態道德教育欠缺的問題,傳統的文本教育或說教顯然缺乏力度,也無法體現其真正的教育價值。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必須找到能與當地民眾生產、生活有緊密切合點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在引導民眾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綠色生產”、“低碳生活”的更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環保理念,從而實現生態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3.2優化生態修復措施,提高民眾認同度要扭轉民眾對于生態修復及其重要意義的偏頗認識,亟需改革和調整生態修復措施和方式,要讓民眾從生態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不僅要讓其看到生態環境的良好轉變,更要讓其增加經濟收入。因此,石漠化生態修復模式目標必須由扶貧型向質量型轉變,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使自然恢復與社會、人文有機耦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結合和綜合效益最大。
優化生態修復的措施可歸納如下:因地制宜恢復植被,生態補償機制立法化:嚴格依據區域不同的自然氣候、土壤等特點及石漠化程度,采用合理科學的植被恢復模式,在物種的選擇上也應因地制宜,不可“拿來主義”,照搬“他山之石”。在退耕還林還草的同時,必須將生態補償機制從政策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用法律制度保證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明確利益方和保護方的權利和義務,加大補償力度,提高補償標準。加強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工程:以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為中心任務。采取坡改梯、中低產田造、興修小水利、推廣節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相結合。優化沼氣建設模式,強化其管護、維修和改造:農村沼氣建設是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的一項重要的生態舉措。目前在貴州喀斯特山區大力推廣的模式有:(1)“多位一體”農村循環經濟模式④(貴州省貴陽市);(2)“四三二一”沼氣配套工程⑤(貴州省正安縣)。沼氣池需要三分建七分管,在大力新建沼氣池的同時,給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培訓和后續服務也很重要。
發展草地畜牧業:大力推行“林—草—畜”的生態養殖模式并使其得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在發展草地畜牧業的進程中,應增強養殖戶的市場經濟意識和品牌意識,不僅要提高其飼養技術和管理水平,還要組織多方研究力量,攻克諸如牲畜疫病的防治、草地生產和退化、飼料安全及冬季飼料的供給等技術難題。⑥推行生態農業模式: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的土地資源,大力推行立體農林復合型、牧農結合型、林果藥為主的林業先導型、節水農業型、生態農莊型、庭院型等生態農業形式。⑦窮則思變,鑒于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與經濟的貧窮互為因果,單純地搞經濟建設或片面地搞生態修復都是行不通的,必須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堅持“生態•經濟二元中心論”,努力創建能同時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最大生態效益的生態•經濟雙優耦合系統,唯有如此,民眾才能轉變以往的被動者、旁觀者姿態,成為能積極投身生態建設的參與者和主體。
作者:田秀玲 鄢小芹 單位: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