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七星瓢蟲捕食茶蚜的生物農藥安全性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七星瓢蟲屬鞘翅目瓢蟲科,是一種捕食性昆蟲,以害蟲為食,常被稱為“活農藥”。茶蚜別名橘二叉蚜、茶二叉蚜,屬蚜科,俗稱膩蟲、密蟲,常吸食新梢嫩葉的汁液,造成芽葉枯萎,除了危害茶樹外,還對咖啡、無花果、茶油等植物造成了巨大了影響[1]。實驗中對不同蟲態的七星瓢蟲對茶蚜的捕食功能反應及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的安全性進行了探討,為保護七星瓢蟲提供理論證據。
1資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該次實驗中的所有幼蟲、雌成蟲均喂食麥蚜進行室內培養。所有茶蚜均在同一片茶園獲得并在室內茶樹上進行后期繁殖。
1.2實驗方法
1.2.1不同蟲態七星瓢蟲對茶蚜的捕食功能反應選用同樣的5個玻璃培養皿,分別放入1~4齡的七星瓢蟲幼蟲和雌成蟲,所有七星瓢蟲均饑餓處理24h。用脫脂棉浸濕茶樹新梢[2],并放入培養皿,每個培養皿放3個,隨后在每個培養皿中均放入250頭蚜蟲。最后將培養皿用紗布遮擋固定,放入同一人工氣候箱內,調節到適宜的濕度、溫度和光照。另選同一蟲態的瓢蟲,分別放入不同茶蚜密度的培養皿中。均經24h后,記錄各培養皿中的七星瓢蟲捕食量。
1.2.2不同植物性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的安全性評價選取0.3%的苦參堿水劑、0.2%的苦皮藤素水劑、0.6%的氧苦•內酯水劑以及1.8%的除蟲菊素水乳劑4種植物性農藥,每種藥劑設置4種濃度,另外增加清水作對比,共17組。將含有茶蚜的茶樹放入各個藥劑中進行浸泡,10s后取出,隨后將茶蚜身上的藥液處理干凈,放入培養皿。在每個培養皿中放入饑餓24h處理后的七星瓢蟲雌成蟲20頭。經過24h后記錄各培養皿中瓢蟲的死亡率。
1.3觀察指標若培養皿中七星瓢蟲雌成蟲不能正常爬動即判定為死亡。清水中的死亡率即為自然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死亡率-自然死亡率。使用安全系數來評定植物性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的使用安全性。其中安全系數大于5表示安全性高;0.5~5表示安全性一般;小于0.5表示極不安全。安全系數=七星瓢蟲的致死中濃度/田間推薦使用濃度。
2結果
2.1不同蟲態七星瓢蟲對茶蚜的捕食功能反應本次實驗中,對不同的瓢蟲形態給予相同的茶蚜量,經過24h,瓢蟲幼蟲歲蟲齡的增長其捕食量不斷增加,但雌成蟲的捕食量反而會減少,不同蟲態中4齡幼蟲的捕食量最大(表1)。同種蟲態下,隨著茶蚜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明顯增加,但達到一定程度時增長變緩。
2.24種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成蟲的安全性評價經過實驗,同種植物性生物農藥隨著濃度的升高,其校正死亡率會逐漸升高,其中1.8%除蟲菊素水乳劑對瓢蟲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次分別為0.2%苦皮藤素水劑和0.3%苦參堿水劑,0.6%氧苦•內酯水劑的校正死亡率最低;計算4種植物性農藥的安全系數,結果顯示安全系數均在0.5~5分之間,安全性一般,其安全性從高到低依次為:0.6%氧苦•內酯水劑、0.2%苦皮藤素水劑、0.3%苦參堿水劑、1.8%除蟲菊素水乳劑。
3討論
昆蟲的捕食功能反應直接反應了其對害蟲的控制能力和捕食能力。該次實驗中七星瓢蟲蟲齡的增長會使捕食量不斷增加,但4齡幼蟲的捕食量最大;同種蟲態下,隨著茶蚜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明顯增加,但達到一定程度時增長變緩,因此,其捕食功能反應屬于HollingⅡ型功能反應模型。
天敵對害蟲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但在防治害蟲時常常會用到農藥,有些農藥的毒性較大,也常常會殺死益蟲,導致農田中的生態平衡受到影響,該次實驗中就4種常用的植物性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的安全性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同種植物性生物農藥隨著濃度的升高,校正死亡率逐漸升高,校正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別為:1.8%除蟲菊素水乳劑、0.2%苦皮藤素水劑、0.3%苦參堿水劑、0.6%氧苦•內酯水劑;計算4種植物性農藥的安全系數,結果顯示安全系數均在0.5~5分之間,安全性均為一般;四種植物性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的安全性從高到低依次為:0.6%氧苦•內酯水劑、0.2%苦皮藤素水劑、0.3%苦參堿水劑、1.8%除蟲菊素水乳劑,其安全性差異不大。因此,在日常施藥防治蟲害時需要盡量避開瓢蟲多發期和繁殖期,減少生物農藥對七星瓢蟲的危害,促進“以蟲治蟲”的無污染生物防治技術發展。
作者:田麗 單位:安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