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溉區水資源保護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溉區水資源利用一直是溉區發展的基礎,而隨著水污染問題的加劇,如何保證溉區水資源質量成為了當前溉區工作的重點,只有保證水資源質量以及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才能確保溉區發展。因此必須以長遠的發展眼觀看待水資源保護問題,不但要看到眼前利益,還要為后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
水資源;保護;措施
1淠河總干渠概況
淠河總干渠是淠史杭灌區淠河灌區的主動脈,以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和白蓮崖水庫為主要水源,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從六安市裕安區橫排頭樞紐至合肥市肥西縣新民壩,全長104.5公里,承擔著660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是安徽省重要的糧食基地,同時也是合肥經濟圈省會城市合肥市級六安市、淮南城市供水和沿途鄉鎮居民生活用水的輸水渠道,已列入重要飲用水源地名錄。
2水資源概況
2.1存在問題隨著區域用水要求的提升,用水主體還是由單一的灌溉用水轉為工業用水、城市用水、生態補水等多元化用水,而原來灌溉渠單一的供水功能已經無法應對更加高質量、高要求的供水標準。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區域用水結構和用水需要發生了深刻變化,生產、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同時淠河總干渠穿過六安市區,沿途經眾多鄉鎮,周邊的居民區和工業企業等點污染逐漸增多,入渠污染物總量不斷增加,水質污染日益嚴重,水土流失和農業面源等帶來的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渠道水質受沿渠排污、匯流影響,部分河段水質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使灌區水資源更加緊張。
2.2保護目標2011起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安全潔凈的飲用水,以淠河總干渠水資源水質維持Ⅱ類為保護目標,確保六安、合肥的城市供水、沿渠鄉鎮居民的生活需水安全,滿足淠河總干渠沿渠工農業生產用水需求,提高居民保護水資源意識,促進區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實現淠河總干渠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3水資源保護的措施
我國水資源雖然儲量豐富,但是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較低。現代灌溉區除了要滿足灌溉用水外,還兼供多元化的用水渠道,因而壓力倍增。并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水資源污染問題也日漸突出,因而溉區不但要將工作重點放到開發水資源上,還應當從改善水環境入手,提高溉區水資源質量。溉區不但要提高區域民眾的水資源保護意識,還要加強水資源的綜合測評,通過切之有效的措施改善水環境。
3.1水資源保護的工程措施
3.1.1清淤疏浚措施。水污染治理中水質的改善是重點,其中內源污染是水污染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主要污染來源為城市生活廢水以及工業廢水,而水土流失所帶來的泥沙、廢渣也是導致內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地表徑流攜帶的農業污染物對內源水質的影響最大。上述污染物一部分會隨隨流稀釋自凈,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沉積在水底淤泥中,若水流激起水底淤泥,其中的污染物便會釋放,隨水體進入內源,影響水質,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清淤疏浚的方式進行解決,通過對水底淤泥的清理,對河道的疏通,減少水底污染物的沉積,并加強水體的自凈功能。
3.1.2城市排污工程的建設。保護渠道水體是保護溉區水質的有效措施,而渠道水體的主要污染來源為建設污水和夾帶污染物的雨水,因此通過建設截留工程阻斷建設污水以及雨水,從而控制水質。城市雨水污水一般需要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至自然水體中,但是若遇到連續陰雨天,目前城市截留管網對于雨水污水的輸送能力有限,只能將一部分的污水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而其余的混合污水則會通過城市下水道直接排入水體,這是導致城市周邊溉區水體污染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加強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統的建設,嚴格控制城市下水道溢流問題,加強排水系統的輸水效率以及輸水功能,將原有的合流排水系統改為分流系統,另外加設雨水污水的貯存區域,從而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率。
3.1.3沿渠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處理措施。淠河總干渠沿渠有10個鄉鎮、3個街道共45個行政村(居委會)、82個自然村,除城區3個街道、9個社區已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外,其他行政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沒有或者不完善。嚴禁水源保護區范圍內鄉鎮的生活污水直接向渠道中排放,改造現有鄉鎮排污管道,實現雨污分流,在鄉鎮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各種污水的集中處理,與城市排污系統聯通。建設垃圾中轉壓縮站、垃圾池、配備垃圾桶、垃圾車及專職人員負責垃圾收集、裝運。
3.1.4生態工程技術。渠道綜合整治消除渠道工程安全隱患和險工險段,如滑坡、管涌、滲漏、散浸等,水土保持實施坡面整治及綠化、護堤林帶、灘地喬木帶、植物隔離等植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
3.2水資源保護的非工程措施
3.2.1水功能區管理。根據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實際情況,調整完善地表水水功能區;修訂完善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指標,提出分年度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加強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完善信息通報制度。鼓勵公眾參與水資源保護和節水管理。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加強水資源保護宣傳力度等。
3.2.2有效保護飲用水源地。飲用水源的保護是同人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因而必須加強保護管理力度,在飲用水源區域設立保護區,并針對性的設立安全保障機制,嚴禁在保護區排污,一旦發現排污口立即予以取締。通過應當依法監管、審批入渠排污口的設置,并對相關檔案進行審查、完善,做好檔案管理,以備后期查詢。針對淠河流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入渠排污口規劃,并依照規劃進行布設。并對淠河流域違法入渠排污口加以整治,通過嚴格的監測、通報手段進行流域入渠排污口的監管。
3.2.3水資源保護區日常管理。建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專職隊伍,加強對淠河總干渠沿岸的巡查與管理,常態化開展水面保潔與水草清理工作。
3.2.4生態系統保護管理。建立水生態系統保護制度;研究建立生態用水保障和補償機制;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完善淠河流域水環境健康評價體系,逐步開展水生生物監測評價和管理工作。
3.2.5建立有效的水質監測體系。原有的環境監測站點主要分布在城市及水源地周邊地區,以常規手段為主,自動化程度很低,難以動態、全面地反映環境變化和問題。難以支持政府實施及時、有效的監督管理。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可提高水質監測資料的代表性和準確性,為水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4結束語
通過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三線三邊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沿渠對水環境的威脅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水質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利用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對水功能區進行治理,改善水質狀況,并通過污染物限制排放以及綜合治理的方式加以保護。同時完善相關法律體系、保障體系,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從而有效管理保護區水資源狀況。另外為保證人們飲用水安全,水源地相關部門還應當普及水資源保護知識,提高人們保護水資源意識。通過加大資金、科技投入,提高溉區水資源質量。雖然目前我國在水環境保護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保護工作的深入,水環境保護以及水生態保護更加凸顯了其地位,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更加重視水環境保護問題。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安徽省水文局.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淠河總干渠水資源保護規劃[M].2013.
[2]劉昌利,黃林,趙群,等.淠河總干渠水質生態學監測[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3(8).
[3]葉紅,王笑梅.六安市淠河總干渠水質綜合評價[J].皖西學院學報,2012(5).
作者:胡振福 單位: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