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新常態下,認識和厘清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繼續為國民經濟提供有力支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本文以建始縣為例,通過理解和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為縣域經濟的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
縣域經濟;特色農業;機制創新
建始縣位于湖北西南部,屬于國家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境內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經過多年對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扶持,尤其是本屆縣委、政府堅持強力推進“四大工程”,全面拉動“三大發展”的戰略,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社會的重要力量。
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建始縣在大力實施“全面拉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戰略以來,通過招商引資建基地、培企業,茶葉、高山藥材、干鮮果、魔芋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迅速擴張,結構不斷優化,產業水平穩步提高,產品效益大幅提升,品牌效益初見成效。截止2014年底,建始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面積超過50萬畝,全縣規模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了15家,實現產值59186萬元,上交稅收872萬元,農產品出口創匯168萬元,帶動7251人實現了在本地就業。全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組織252家,入社會員達到萬人以上。我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資源富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優勢明顯。建始有眾多的資源,其中許多資源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h境內硒資源出露面積近480平方公里,是國內連片面積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國”之稱;是全國優質白肋煙出口基地,白肋煙常年種植面積在6500公頃左右,年產優質白肋煙10000噸以上,有“煙草王國”之美譽;是全國魔芋產業重點基地縣,全縣60%的耕地和40%的可開墾荒地適宜種植魔芋,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8萬畝。是全國141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優質無煙煤儲量達1.98億噸,占湖北總儲量的32%;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生產、科研基地縣,人工營造日本落葉松用材林達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9.2%。建始境內雨熱同季,河谷地段光照時間長,二高山地區終年云霧繚繞,茶葉、干鮮果等經濟作物品質優良。
(二)百花齊放,多種特色農業產業齊頭并進。初步形成了以煙葉、烏龍茶、景陽雞、魔芋、獼猴桃、速生豐產林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尤其是烏龍茶、魔芋產業均涌現出了一批有雄厚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后勁充足。此外,在官店、龍坪等高山鄉鎮,道地藥材、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良好;花坪、景陽、長梁、三里等鄉鎮,也涌現出了關口葡萄、景陽核桃、六月雪梨、火龍柚、馬坡茶、三里香米等名牌產品。冷水魚、大鯢(娃娃魚)、藏獒等特種養殖也有所突破。全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三)支撐有力,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機制日趨完善。一是發展軟環境不斷改善。十四屆縣委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建立了“五個一”的特色產業工作機制(對于魔芋、烏龍茶、景陽雞、獼猴桃、核桃產業明確一名牽頭縣領導、一個主管部門、一套工作專班、一支專家隊伍、一筆工作經費),通過依托電子政務完善政務服務試點縣建設,大規模壓縮了審批事項、極大節約了審批時間;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工作面貌大為改觀;特色產業發展的軟環境日趨優良。二是科技支持逐步顯現。成功研發出了魔芋低聚甘露糖(雙歧因子)這一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農業深加工產品,該產品先后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并投入了工業化生產;烏龍茶、紅茶生產加工工藝也達到了國內最高水平;植物提取、枸杞和獼猴桃酒釀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儲備了一批科研、技術人才。三是發展平臺得以壯大。隨著建始大道、紅土坪新區的建成,城市骨架得到了擴張,土地儲備日漸豐厚,同時,在10個鄉鎮啟動了工業小區建設;建始到許家坪機場僅需30分鐘,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交通環境得以極大改善,景陽清江港口建設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硬件設施制約正逐步打破。
二、存在的問題
建始通過近幾年業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實踐,茶葉、魔芋、干鮮果等特色產業得到穩步發展,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是,受制于基礎薄弱、起步較遲等因素制約,特色農業產業的規模仍然較小,要改變這一現狀并實現從穩步發展到跨越發展,存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一)全而不精。建始縣特色農業產業雖然種類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氣,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據主導地位、有影響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尚未形成,尤其是各類特色產業均為其它地方也有發展的低技術門檻類產業,比較優勢并不明顯,同時,由于特色產業種類過于繁多,政府部門在引導支持中力量較為分散,沒能將項目、資金集中于優勢項目中,呈現出“撒胡椒面”的支持形態,扶持效果不算顯著。
(二)小而不大。從全縣的角度來看,除了煙葉產業外的大多數產業,一是基地面積不夠,發展最多的獼猴桃、魔芋等產業,實際面積僅為6、7萬畝,茶葉經過近兩年的恢復性發展,總面積也不超過3萬畝,相對于全縣2666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來說,40多萬畝的特色農業產業總面積也僅占很小一部分。二是企業發展不夠,大多數茶葉、藥材、特色食品等產業的加工、銷售企業年銷售規模均不超過1000萬元,近幾年興起的花果山雙歧因子和煒豐烏龍茶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由于龍頭企業的塊頭小、規模較小,難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不能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帶動相應產業發展,在產業發展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導的現象,同市場運行規律有所沖突。三是市場容量較小。缺乏類似于農產品職業經理人的銷售人才群體,農超對接不夠,導致因為銷售市場不夠而不敢盲目擴大產業規模,典型的例子如關口葡萄,現有縣內及周邊縣市市場容量趨近飽和,5000畝規?;疽训綐O限,超過此規模則銷售將成為大問題。
(三)粗而不細。主要是指現在建始大多數特色農業產業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級產品的階段,缺乏深加工產品,如藥材、高山蔬菜、獼猴桃、景陽雞、速生豐產林等產業,均沒有深加工龍頭企業,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大頭利潤被其他地區企業賺取,不僅稅收流失,農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根據2015年開展的一次調研,由于缺乏深加工龍頭企業,我縣獼猴桃企業無法在保質期內完成干鮮果銷售,導致大量獼猴桃積壓變質,給種植戶和經銷商帶來了嚴重損失。(四)配套不夠。一是產業鏈不完善,和沿海地區相比,沒有一個產業具備完整的產業鏈條,包裝、廣告設計、產品檢驗、物流運輸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制約。二是基地建設配套不夠,多數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缺乏配套設施,水、電、路狀況較差,條件艱苦,不利于標準化種植。三是科技配套不夠,由于農村科技人才缺乏,轉制服務中心人員整體工作積極性不高,種植、養殖水平較低,畝均產量和品質均離優良水平有一定差距,同時,科技培訓沒有實現常態化、專業化、精細化。四是發展軟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公職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專業技能缺乏,整體招商、投資環境仍不理想。
三、相關建議
建始縣特色農業產業雖然起步較晚、規模不大,但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實現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具備資源和人力基礎,機遇良好,有富硒、綠色、環保等潛在優勢。
(一)扶持壯大重點產業,發揮帶動效應。一是集中項目,改善配套基礎設施。積極向上爭取重點產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并通過精準扶貧、農綜開發、以工代賑、通暢工程、老區建設、煙草基地單元建設、水源性工程建設等項目資金,迅速改善產業基地的基礎設施,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每年整合投入4000萬左右,用2-3年的時間,將烏龍茶、魔芋、獼猴桃產業基地設施進行全面提檔升級。二是用足政策,體現真支持。實行基礎設施向基地集中、配套項目向特色農業產業受益群眾集中的原則,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用足、用活各項政策,嚴格避免用有限的資金“撒胡椒面”的行為。三是抓大放小有所側重。在現有十余個特色產業里面選取3到4個有發展前途的重點產業,將所有資金、項目、資源全面集中,推薦重點發展烏龍茶、藥材、魔芋、速生豐產林四個產業,合理引導其他的產業健康發展。取消政府主導地位,采取市場調節的方式,集中力量辦大事。四是培養人才做支撐。培植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種植(養殖)大戶、農村科技能手,培訓鎮(鄉)、村專職干部和有思想、有闖勁的青年農民,加大科技服務力度,扶植訓練一批農業產品職業經理人,整合做大農產品銷售平臺,引導帶領相關產業實現農超對接、訂單生產。
(二)依托園區做強企業。一是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完善各類專項規劃,尤其是城鎮產業規劃、產業用地規劃等,加大規劃的執行力度,實行優勢產業的區域集中,逐步引導產生群聚效應,尤其是重點發展富硒綠色食品產業、植物提取加工業、林板一體化產業等比較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二是完善產業鏈條。在產業鏈條上游主要做到建大、建強基地,加強基地的日常管護,提高特色產品質量和單位效益,以畝均產值達到4000元為目標。在產業鏈中游主要做到完善包裝、產品研發、產品設計等環節,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加強檢疫檢測,提升生產水平。在產業鏈下游主要做到加強廣告投放、加強銷售渠道擴展工作、健全銷售網絡、完善售后服務體系等。三是有的放矢,避免盲目、重復。主要是在招商引資和深加工企業建設中,要圍繞全縣培植的支柱產業有目的地招商、建設,以完善產業鏈條、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為目的,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招商思路,確保引進有實力、有市場、有技術的大型企業。
(三)加大力度改善環境。一是轉思想,增強服務意識,健全扶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嚴格獎懲,進一步轉變“官本位”的思想。二是轉作風,結合群眾路線和三嚴三實教育活動,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農村,解決一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特色農業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強基礎,加大土地儲備力度,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打破用地瓶頸,營造優良環境,進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條件,夯實產業發展的物質和人力基礎。
(四)全縣聯動形成合力。一是全縣整體規劃。借鑒旅游產業全縣一盤棋的經驗,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實行全縣的整體規劃布局,相對進行區域分工。二是部門整體聯動,依托行政服務中心和鄉鎮的便民服務大廳,打破部門各自為政的權利瓶頸,實現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個主管部門一抓到底的服務模式,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創造優良的軟環境。三是上下統一標準。從上到下服務態度一個樣、服務質量一個樣,整治公職人員“花繞”的不良風氣,在用人機制上進行合理探索,對于有審批權限的部門重點監控,選拔一批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干部,充實重點崗位,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丑陋習氣,切實圍繞民生,服務全局。
(五)打好“富硒”牌。趁著全國上下富硒產業還不發達而全民富硒意識日益增強的東風,做大做強我縣富硒資源產業,堅決制止缺硒產品虛假宣傳富硒的行為,嚴格實行原產地保護政策,加強富硒產品宣傳,做響建始縣富硒產業名號,在藥材深加工、烏龍茶、魔芋雙歧因子三個產業上進行大膽的探索,策劃全縣富硒產業的整體廣告宣傳,對于煒豐、花果山等發展勢頭強勁的企業進行重點培養,盡快在建始縣境內成功培植一家富硒產業上市企業。我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亮點已閃耀,發展的特征已突現,發展的成果已可及。我們要正確認識我縣特色農業產業新常態,科學把握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增強我縣特色農業產業的活力,在新常態下實現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確保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農村保持繁榮穩定。
作者:汪曉陽 單位:中共建始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