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山區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就銅仁喀斯特山區生態畜牧業發展現狀及動態進行總結,旨在探討研究喀斯特山區生態畜牧業發展思路,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此方面研究和應用提供基礎。
關鍵詞:喀斯特山區;生態畜牧業
銅仁的地理條件是平地少,坡耕地多,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貌。地表傾斜的坡耕地常年翻耕,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快石漠化程度。保住水土,留下青山綠水成了銅仁重點工程。讓生態保護的“紅線”成為“高壓線”,銅仁開啟了建設“一區五地”新征程:即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內陸開放要地、文化旅游勝地、安居樂業福地、風清氣正凈地的五大戰略重點。一年四季,十里不同天,銅仁喀斯特山區依靠地形、資源,形成了獨特的山區畜牧業。在綠色化、生態化理念下,追求節糧、環保的生態畜牧業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如何在銅仁喀斯特山區發展高效、持久的生態畜牧業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敘述了山區畜牧業發展現狀,并對今后發展展開了討論。
1銅仁畜牧業發展現狀
1.1發展勢頭
總體呈上升狀態銅仁喀斯特山區畜牧業主要以家庭牧場小型養殖為主,但大部分區縣仍處于傳統養殖發展階段。隨著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畜牧業發展浪潮沖擊,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型”思路,通過引進廣東溫氏、特驅希望、鐵騎力士等重點龍頭企業,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家庭牧場(代養戶)”發展模式。全市已累計發展規模豬場(含生豬代養場)1507個、養豬大戶5085戶,規模牛場390個、養牛大戶2379戶,規模羊場987個、養羊大戶3764戶,肉禽規模場189個、肉禽養殖大戶(含家庭牧場)400戶,蛋禽規模場199個、蛋禽養殖大戶(含家庭牧場)423戶。其中,2017年,全市新發展生豬代養戶518戶、肉牛養殖大戶103戶、肉羊養殖大戶201戶、家禽規模場338個、家禽家庭牧場495個;全市創建省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14個,其中生豬4個、肉牛6個、肉羊1個、家禽3個。截止2017年11月底,全市共出欄生豬288萬頭、肉牛18萬頭、肉羊88萬只,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01.05%、102.86%、101.14%;肉類產量達27.5萬噸,禽蛋產量達3.2萬噸,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01.1%、125.49%。貧困戶以入股分紅、務工、自辦養殖場等方式參與生態畜牧業發展,全市生態畜牧業共帶動1.78萬戶貧困戶,6.34萬貧困人口,其中生豬產業帶動3.05萬貧困人口、家禽產業帶動2.35萬貧困人口、肉牛肉羊產業帶動0.94萬貧困人口。
1.2與發達國家、地區的差別
1.2.1非標準化國情美國有農業、沒農村、沒農民,靠著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模式,成為全世界最大糧食出口國。歐洲、日本有農業、有農村、有農民,但是農產品高度標準化,品質、價格高度統一。相較于發達國家,作為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中國有9億農村戶口,其中7億生活在農村,有著極大的本土化優勢與資源,國人的本土情節及嘗新心理,催化了非標準化畜產品的發展。
1.2.2現代畜牧業發展與發達地區有差距王永廳[1]研究發現貴州區位和地貌特點阻礙了商業農業的發展,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不利于傳統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劣勢及薄弱的交通基礎設施間接影響了畜牧業飼料成本的提高。貴州國土面積17.6萬平方千米,與河南國土面積相當。2017年兩省牲畜飼養情況為:河南牛存欄887.3萬頭,是貴州1.71倍;河南生豬出欄6004.6萬頭,較貴州1759.4萬頭高了241.29%;生豬存欄4284.1萬頭,較貴州的1498.2萬頭高了185.95%[2]。通過將北方發達地區與喀斯特山區畜牧業部分數據對比,不難發現喀斯特山區畜牧業發展程度與發達地區還有著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可歸咎于:一是貴州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的地貌特點,養殖場建設地勢受限;二是北方發達地區現代畜牧業起步早,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當地豐盛的糧食作物降低了飼養成本,較之價格競爭無優勢;三是思想觀念落后,當地老百姓仍以簡單粗放飼養為主,缺少先進的飼養技術。
2銅仁喀斯特山區生態畜牧業發展重點
2.1優化結構調整
羅應安[3]通過畜種、品種、畜群、產品、產值、飼料及消費結構研究發現,應調整優化畜禽結構,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深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銅仁崇山環抱,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展草食家畜。銅仁垂直氣候特征明顯,適合多種作物生長,但坡耕地不利于機械化,細碎土地導致人地矛盾緊張,喀斯特地貌引起石漠化問題突出。利用土地資源,對坡度25°以上的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因地制宜增加飼料種植面積和產量,結合“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
2.2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
2014年以來,我市先后引進四川鐵騎力士、四川特驅希望、廣東溫氏等國內知名的大型畜牧龍頭企業,通過“公司+代養戶”模式,示范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生態畜牧業,銅仁畜牧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我站通過實施《溫氏肉豬高效養殖模式集成與應用》課題,發現乳豬21日齡斷奶,29日齡投入代養戶,在代養戶飼養約161天,比實施前分別縮短了9.4%,存活率達95.4%,比實施前提高了11.4%。6月齡出欄肉豬體重達126kg,比實施前肉豬出欄重109kg提高了18.4%。肉豬在代養戶日增重為0.75kg/(頭•日),日均采食量為1.93kg/(頭•日),料肉比為2.56∶1,顯著提高了飼料轉化率。實施的50個肉豬代養戶,飼養規模為19400頭,人均飼養肉豬246頭,比粗放飼養節省了勞力。畜牧產業化經營不僅延長了產業鏈,大大降低了代養戶的市場風險,而且為代養戶提供養殖技術服務,提高了養殖水平,減少疾病風險。
2.3做強特色產業
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江口蘿卜豬、貴州白山羊、思南黃牛特色品種。江口蘿卜豬有“吃肉像吃素”的說法,肉質肥而不膩。相較于外三元豬,肌內脂肪可達4%左右,顯著高于外三元豬2.5%;不飽和脂肪酸可達56.3%,高于外三元豬56.0%左右;亞油酸含量為每百克脂肪酸中寒8.27g,是外三元豬的2.5倍。加上我國非標準化國情,本地品種依靠獨特風味而遠近聞名。銅仁結合本地實際,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原則,劃好產業帶,加快建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主導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畜產品。針對市場上特色農產品的亂象,即有機綠色漫天飛,各類認證一大堆,但信任度均很低,下一步要規范特色農產品外觀與內在品質的標準,做好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可通過條碼識別等技術,實現對畜禽產品生產、流通過程的信息管理和農產品質量的追溯管理、畜產品生產檔案(生長環境、質量檢測)管理。
2.4利用“互聯網+”形式做好畜產品銷售
武陵山片區傳統銷售渠道優勢不明顯,銅貨出山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互聯網思維影響下,小米粉絲經濟從銷售到制造到采購,打破傳統銷售方式,以現金成為助力創造價值。蔣凱[4]提出“互聯網+”時代家禽產業新商業模式構建,豐富渠道,并通過互聯網構建大數據轉化成產品,適應消費者口味和需求。銅仁畜產品養殖也可借助“互聯網+”思維方式,消費者定制,養殖戶按照定制協議進行飼養,每日通過微信等媒體上傳飼養情況,也可體驗飼養,從而做好畜產品的銷售。
作者:龍真權;李華磊;任明晉;樊蓉;冉隆權;毛同輝 單位:銅仁畜牧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