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城鎮與新農村建設推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存在互動作用的機理,二者需要協調推進。運用SWOT分析法對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系統地、全面地分析,認為獨特區位、資源、政策優勢有助于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從理論上分析了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三方面的機制。結合廊坊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符合廊坊市的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路徑與對策。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一部分,努力實現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城鎮化的發展能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反過來,新農村建設的向前推進必然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且使部分農民向城市轉移,從而促進城鎮化的加快。針對廊坊各縣(市)的區位優勢開創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之路,對廊坊各縣(市)加快實現城鄉統籌與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SWOT分析
1.1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優勢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把握河北區域發展的重大機遇,廊坊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廊坊。廊坊占據全省環首都13個縣中的近半數,正處在北京最佳拓展方向,盡享省內優惠政策和北京外溢資源[1]。廊滄、密涿、京臺等高速與廊坊市域內密集發達的公路共同構建全市域的交通網絡。廊涿干渠全面試水,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發展制約。這些天時地利的好時機為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動提供了現實基礎。廊坊市的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在城鎮化建設方面,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呈現出從傳統鄉村型社會向現代城鎮型社會轉變的趨勢。“三區合一”推進城鄉互動、產城融合,形成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打造環京津特色示范小城鎮[2]。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如三河市展現城郊型農村改造,借勢新機場建設,突出打造韓村鎮示范片區;南三縣結合廊南森林濕地開發,建設生態田園美麗鄉村示范帶等[3],實現城鄉互動、產業互動。
1.2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劣勢廊坊市城鎮化發展迅速但區域發展不均衡。2014年廊坊市城鎮化率約為53%,三河市城鎮化率為54.5%,高于全市城鎮化水平,而永清縣城鎮化率為38%,明顯低于全市水平。廊坊市域內呈現城鎮經濟功能低端化、經濟結構同質化的特征,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化的質量偏低。城鄉之間生產要素流通不順暢。資金易出難進、土地流轉不暢、信息不能有效傳播等。這些瓶頸因素都不利于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不利于城鄉統籌。
1.3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機遇近幾年,從中央到省再到市都不斷提出加快城鎮化的步伐,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廊坊市充分發揮地處京津之間的區位優勢,把推進高品位、生態園林式的具有廊坊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支柱力量支撐廊坊市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初步形成了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生態園林、集約高效的農村新型城鎮發展框架。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機遇加速構建環京津最具特色的生態田園美麗村鎮。
1.4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挑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全市相當一部分村沒有大型的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化生產設施,部分村與村之間的路網不發達,不利于農業的現代化經營。產業經濟集聚效應較弱,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如九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險、社會保障方面等方面城鄉差距較大。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
2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機制實現
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關鍵在于體制機制的完善與創新,目的是以城鄉居民共享基本公共權益的平等化和文明幸福生活,在此基礎上使城鄉要素順暢流通,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2.1建立新型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帶動機制由于城鎮化是產業集聚和人口聚集的結果,所以新型城鎮化是以產業為支撐、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輻射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帶動機制。通過新型城鎮化的市場輻射、工業輻射、科技輻射、文化輻射,帶動農業生產、科技、經營的現代化,將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向農村居民滲透,整體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
2.2全面創新與全民創業的驅動機制推進全面創新,把創新戰略全面貫穿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不斷激發體制機制的新優勢,因地制宜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同時把中心鎮作為農民創業的載體,以創業促進就業,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為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提供強大的推動力[4]。
2.3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配置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和城鎮在公共服務中的以城帶鄉的中心作用。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在交通、通訊、文化教育、醫療保障方面形成城鄉一體化的配置機制[5]。
3廊坊市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路徑與對策
3.1合理規劃,構建新型城鄉空間格局立足廊坊市的區域特點、經濟水平和城鄉發展現狀,做好城鄉統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使城市的一些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延伸到農村,帶動農村的快速發展。進一步調整《廊坊城鄉統籌規劃》等部分規劃,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3.2以產業聚集為支撐,加快產城融合依托廊坊獨特的“雙環”區位優勢,按照“高端發展,綠色崛起,奮力打造河北環京津新增長極戰略突破口”的戰略方向,做大做強以“新型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的園區經濟,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會展旅游、休閑觀光等高吸附力、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通過產業立鎮,做大做強支柱,提升產業集聚區形態、功能和特色,實施城、鎮、村融合和產城融合,為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提供平臺。
3.3做大做強中心鎮,構造城鄉互促互進的載體將中心鎮培育成現代小城市的重大創新戰略,通過把一批特色產業支撐作用強、人口承載潛力大的中心鎮培育成現代小城市,走綠色城市、低碳城市的道路。如建設環北京、環天津兩大城鎮帶,選擇部分重點中心鎮,出臺政策,放權發展,特別是燕郊、勝芳等中心鎮,將其建設成為高標準的現代化小城市。
3.4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讓生產要素順暢流動政府可通過調控土地、資金、人力、信息等要素來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一是完善農村土地政策。以市場為導向,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好宅基地確權發證,實現土地可流轉、可置換、可抵押。致力于建立以專業化、規模化的家庭經營為基礎,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新型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將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形成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6]。二是完善農村金融政策。鼓勵國有銀行放寬對城鎮企業、個人作坊等的借貸金融政策。加快建設民間投融資實體,鼓勵籌建農業保險公司,通過開展農業自然災害保險,提高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大戶籍社保政策。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居住證制度。有關部門開展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增強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在城鎮居住、務工、入學、教育、醫保、養老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大力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四是建立城鄉信息流動的平臺。通過建立城鄉互動的信息網絡,加強城鄉之間人才信息、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的交流與合作。制定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信息化建設的優惠政策,通過會展、電子商務等方式向廣大城鎮和農村提供信息服務,目前廊坊的9.26農交會、廣交會等是一個很好的零距離信息交流的平臺,建立廊坊市城鄉信息公共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等,最大程度上促進城鄉信息的及時、準確地順暢流動。
3.5治理和保護環境,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一方面,保護城鎮自然保護區、大氣及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另一方面,要治理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統籌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立“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努力建設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廊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廊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2-1-4)[2015-1-10].
[2]馬江水,王龍江.關于推進廊坊特色城鎮化的對策研究[N].廊坊日報,2013-12-19.
[3]尚超.廊坊市加強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片區花開新景.網易[EB/OL].(2015-4-19)[2015-6-20].
[4]顧益康.加快中心鎮向小城市的大碟變[N].浙江日報,2010-10-18(7).
[5]袁海平,顧益康.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J].浙江經濟,2010,(22):25-27.
[6]陳國勝.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互促互進機制與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1,(34):3-5.
作者:孫月芳 畢曉華 張京軒 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