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技術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是一項高效的林業造林生產技術形式,適合應用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地。為此,文章結合甘肅沙地林業造林發展實際情況,從培育和造林2個方面具體分析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技術措施具體實踐,旨在能夠提升樟子松容器苗的成活率,為甘肅地區林業長遠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關鍵詞: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技術;應用
樟子松在國際上被人們稱作是歐洲赤松,常綠喬木達到了30m,胸徑長100cm,質量堅硬,一般分布在我國大興安嶺北部、長白山地區、內蒙古、遼寧、新疆等地區。樟子松具有抗寒、抗旱的特點,是防風固沙的樹木,也可被人們用來營造用材林和植物綠化。甘肅地區氣候干旱,山地面積大,林地面積巨大,具有十分廣闊的林業發展空間,且樟子松適合在甘肅地區耕作。容器苗造林能夠提升林業發展成效,但是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生產要求進行,那么就會導致苗木質量的高低不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文章結合甘肅地區氣候、土壤等實際情況,就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技術的應用措施進行探究。
1研究區域基本情況和樟子松特性
甘肅是典型的內陸山地型高原省份,山地面積巨大,試驗地點設置在苗圃上,常年干燥少雨、冬寒夏熱、多風沙、蒸發量較大,每年的平均氣溫在6.5℃,最早氣溫在38.3℃,最低氣溫在零下32.3℃,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000h,年平均降水量在280mm,年蒸發量在2100mm左右,無霜期達到了122~160d,土壤類型是風沙土,pH值7.5左右,地區植被大多是沙生植物,立地類型是固定沙地。山區、林區貧困人口集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全省所擁有的林地面積是耕地面積的2~3倍,擁有巨大的林地發展潛力。因此,積極發展林業生產是解決當地經濟貧困的重要選擇。經過實踐研究證明,樟子松在寧夏地區以及半濕潤半干旱的地區能夠更好地發育和生長,且樹木的培育周期較短,生長出的樹木比較結實。
1.1樟子松容器苗的培育
容器苗具有成活率高、林分質量高的優勢,將容器苗應用到造林領域能夠提升造林工作成效。從實際生產情況來看,容器苗的質量不僅影響造林成活率以及造林成本,而且也深刻影響造林后林分的質量和林木的生長速度。通過應用高質量的容器苗造林,不僅能夠提升造林的成活率,提升林業生產率,而且還能夠取得良好的林業發展效率。樟子松容器苗的培育具體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1.2營養土的配置和著床
在容器杯內裝入營養土后將其放在托盤或者低于地表的畦子中時以畦作的形式進行播種和栽植。畦的深度要比容器杯低5cm,畦的寬度最好安排在150~170cm,同時,畦子間還需要留出50~60cm的空余,在留好的空余中放置挖出的畦土。沙地的土壤養分比較缺乏,土質疏松嚴重,因而,在配置營養土時,需要在其中添加一定數量的肥料和粘土,從而確保苗木能夠健康生長。肥料和粘土的添加配方如下所示:苗床土40%-50%的比例,且土壤大多是用來耕作的熟土;20%~30%比重的粘土;15%比重的肥料。另外,還需要在其中添加適當數量的化肥。
1.3選苗和裝杯
樟子松容器苗可以對種子進行直接播種,也可以應用一年或者兩年生的移植苗木進行裝杯培育??紤]到一年生的樟子松喜歡群生,適合在密度較大的條件下生長,且在生長的過程中易感染立枯病和松梢病。但是應用一年生苗裝杯,在御寒的過程中還會損失一部分的苗木。由此可見,選苗和裝杯這2種操作方式在管理上都存在一些問題。為此,培育容器苗上山造林需要應用沒有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兩年生移植苗木,且苗木的高度需要在30~50cm,苗木的木質化程度要比一般苗木高。苗木確定后進行裝杯操作,在杯子的底部要放入2cm厚度的營養土,之后將苗木放置在杯子的中間,填土壓實操作。將裝好的苗木整齊地擺放在已經制作完成的畦子上,每層按照規定擺放同等的數量。在擺放杯子時,對于杯子間的孔隙可以應用剩余的土進行回填操作,從而減少耕作時水分的蒸發。在每一畦擺放完成后需要在上面撒上一些細小的土粒,進而有效填補畦上的縫隙。
1.4苗期管理
第一,澆水。澆水是育苗的重要措施,在播種后等待苗木長出,在苗木生長的過程中需應用淋灑的方式來進行灌溉。在大部分的苗木出土和種子殼脫落后需要每天澆水2次,第1次澆水一般在每天中午12點左右,第2次澆水一般在每天晚上的7點左右。每次所用的水,溫度需要在20℃,澆水的量在能夠滲透土壤即可,在進入雨季后需要相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減少澆水的頻率和數量。第二,看鳥。育苗過程中,在幼苗生長和苗種殼脫落前都需要防鳥害,即開展看鳥活動。在防鳥害的過程中需要經常更換敲擊物,并根據吶喊的聲調變換來進行敲擊,從而達到理想的看鳥效果。第三,除草松土。除草要本著徹底清除、仔細清除的原則進行,松土則是需要根據除草操作情況進行,且在松土操作時要注意避免傷害苗木的根系,深度要始終控制在2cm范圍內。第四,追肥。第1次追肥操作一般在幼苗脫掉種殼時進行,具體措施是將尿素和水相融合,具體用量5g/m2,在連續使用10天后進行追肥,追肥的用量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增加,肥料一直使用到8月份。第五,調節溫度和濕度。溫度和濕度對樟子松容器育苗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幼苗在出土之前的容器杯里的表土需要保持濕潤,每天上午定時澆水,澆水量在2k/m2,在幼苗出土1個月后,需要將大棚室內的溫度控制在25℃,同時還需要澆水5kg/m2。在幼苗進入到快速成長期時,大棚室內的溫度需要控制在28℃。在苗木生長的過程中,對于容器杯除了每天需要定期澆水,還需要每間隔20d以步道為灌渠方式進行大型灌溉操作。第六,病蟲害綜合防治。樟子松育苗生長過程中容易遇到的病害主要是幼苗立枯病,為此,在幼苗出土后需要每間隔7天來對其噴灑多菌靈或者抗枯寧,結合苗木的生長情況還可以輔助使用辛硫磷來防治地老虎和螻蛄等地下蟲害。
2樟子松容器苗沙地造林
2.1起苗和運輸
在起苗操作的時候,需要先將畦兩邊挖開,一直開挖到杯的最底部,之后用手一行行的起出,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需要注意輕拿輕放。另外,為了使得土坨能夠始終堅硬不出現松散的問題,在起苗后5~7d內不用澆水。苗木起出后需要被運送到造林地進行造林操作,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應用到機械車輛。在使用機械車時一方面需要根據苗木的大小來制作相應的支架,并要在車箱底部鋪滿一層苗,另一方面,還需要應用支架和木板將各個苗木進行隔離操作,從而避免出現因為苗木相互擠壓而出現的枝丫磨損問題。
2.2栽植時間
容器苗造林操作一般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栽植時間的不同,最終容器苗的成活率也不同。經過實踐研究證明,容器苗的最佳栽種時間在每年的7~8月上旬,此時降雨量充足,土壤濕潤,苗木基本呈半木質化,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增強。為此,可以適當的栽種苗木。
2.3栽植方法和整地
不同地理位置造林所適合的整地方式不同,對于甘肅地區的風沙天氣,一般會采取帶狀或者穴狀的整地方式。通過整地操作能夠有效增強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升土壤的微生物活動能力。在苗木栽植時需挖好直徑為30cm,深度為35cm的坑,除掉容器杯,保持土坨完整,埋好苗木。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踐操作中,從苗木的生長情況來看,容器苗的收益要比一般性育苗效果好。同時,容器苗在使用的過程中適合應用在沙地不同的立地類型造林,在確保苗木根系完整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促進苗木的成長,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苗木的防風固沙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龍.試析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與荒沙造林技術[J].現代園藝,2016(15)
[2]徐艷.陜西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與荒沙造林技術[J].山西農經,2018(10)
[3]任志遠,沈洪霞,魯美玲等.大棚樟子松播種育苗及人工造林技術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7(5)
[4]劉國霞.樟子松輕基質網袋容器育苗及造林技術的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24)
作者:杜非 李軍 張海霞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勤鋒林業實驗站